货币与现代性:马克思和西美尔的阐释路径比较

2016-03-23 16:08:51曹蓓蓓
关键词:现代性异化货币

曹蓓蓓

货币与现代性:马克思和西美尔的阐释路径比较

曹蓓蓓

马克思和西美尔都重视对货币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货币和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背后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机制的问题,从而为唯物史观提供支撑。西美尔从主体心理和社会互动的层面分析货币,对现代性的揭示更注重社会微观层面。就范式而言,马克思是批判社会理论范式,西美尔则是解释社会理论范式。马克思高于西美尔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历史性维度的强调,为人类社会找到了通向未来社会的共产主义道路,而西美尔缺乏历史性维度的分析,导致其理论必然走向文化悲观主义。

货币;现代性;批判社会理论;文化悲观主义

对于现代性的理解,除了古典社会理论的经典代表,如韦伯的解释理论、涂尔干的实证理论及马克思的批判社会理论而外,西美尔对现代性及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的理解也是深刻而独到的。现以货币为切入点,探讨西美尔和马克思对货币与现代性关系的理解最本质的分歧。

一、从货币到商品拜物教: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理论基础

从宗教哲学的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逐步完善。其中,从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到中晚期对商品拜物教的揭示,其对现代性的批判逐渐深化。货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概念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以货币为社会价值衡量标准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未来道路进行了构想。

首先,物质利益难题洞穿了抽象原则及概念世界的边界,现代社会成为马克思关注的重点。马克思展开对现代性的分析和诊断,尤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重要前提是对现代社会的发现,由此,现代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而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之中。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发现源于他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从事社会实践所遭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思想及理性原则在遭遇社会现实的时候是无力的。马克思认为,凡思想同利益发生分歧的地方,思想就会出丑[1]189。物质利益难题促使马克思展开了对以概念及其抽象原则为根基的意识哲学的批判,从而把哲学的视野转移到对社会的发现和剖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马克思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局限于理性概念的分析和理论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视野拉入鲜活的社会之中,展开社会实践批判。对社会的发现是马克思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其次,商品、货币和商品拜物教成为马克思批判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批判社会理论认为,现代性批判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要通过实践批判展开现实的社会道路。他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逐步展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深入分析了作为现代社会逻辑起点的商品。他认为,商品是指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是由两种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1]123。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消解了旧社会的一切社会纽带,使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表面的平等成为可能。只有实现了交换,商品经济才能进一步得到展开,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资本才能增值,而资本主义的产业循环和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但是,这个条件并不总是具备。也就是说,工业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未必卖得出去。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断裂和矛盾,这种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因此,新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借助商品和货币分析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的原则和现代性的同构关系,以及和资本原则相一致的商品拜物教的普遍化的特征。所谓的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137。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分析,没有止于社会表象的层面,而是揭示资本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及其根源。他不仅延续了早期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思路,而且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为批判理论找到了更为科学的阐释,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1]19。这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逻辑。重视商品、货币的分析,并揭示商品拜物教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是马克思批判社会理论的重要脉络。

其三、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宗旨。在资本原则和科学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现代性机制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被完善和巩固。换言之,异化逻辑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剧,这个加剧和资本的积累是同一个过程。资本的发展与积累,在马克思的时代就已经出现加剧的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变为机器的附属品[1]259。资本的发展延续并巩固了异化的逻辑,表现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普遍命运,不仅无产阶级身处异化劳动的现实中,连资本家也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同样深受资本的统治和支配,这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普遍命运。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同一个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商品和商品拜物教为人们摆脱资本的控制提供了现实前提,即为扬弃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马克思将现代性社会作为被扬弃的环节,服务于人类解放这一主题。

二、从货币到心理主义分析:西美尔理解社会理论范式的理论路向

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深入到货币的本质及社会结构,而西美尔对货币的分析则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西美尔对货币、资本主义以及现代性的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对货币的分析体现了西美尔的解释社会理论范式。

第一,货币的本质在于货币的双重本性。西美尔认为,货币是一种具体的被衡量的物质实体,它拥有自身的意义,取决于把其物质性彻底消解于运动与功能之中。西美尔认为,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是一种纯粹功能的具体化[3]218。也就是说,货币不再是一个实体性概念,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货币是一种交换关系的物化形式,是存在的普遍形式的一种具体化。人们从货币及其象征意义中得到自己的意义。货币对单个人并没有意义,只有“在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团体之间的关系时,它们的意义才是明确的”[3]203。西美尔认为,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强调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及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关系,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尔更强调货币背后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及其心理形式的关联。只有在精神世界里,互动才真正成为一种整合。交换的互动产生了价值在精神上的一种统一[3]417。可以说,西美尔主要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货币。

第二,现代社会中货币的功能是它消解一切人格和属于质的规定性。西美尔认为,货币不仅表现为其物质性,更表现在其功能上。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更为重要。货币消融于其中的各种功能本身就具有价值,货币所获得的价值在金属货币的情况下是一种补充价值,而在象征的货币中却是唯一的价值[3]421。货币消解了关于主体身上的质的规定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在一种量上,也就是在经济价值的层面上趋向平等,同时也使得价值成为一种容易操作的衡量标准。随着货币的发展,货币作用被越来越强化,突出表现为现代工业化城市中金钱的重要。货币和金钱抽象掉人身上的一切属于质的差别的东西,只表现为通过交换价值来衡量一切,把所有的人的属性和品质都兑换成可量化的金钱。所有的关系都通过金钱和货币得到重新的界定,即无论是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它们都在货币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手段及其作用[4]459。货币具有差异性的质的区分消失了,一切个性及其特殊性都被遮蔽了,整个世界表现为被货币所衡量的整齐划一的单纯的量的固定性,精神的价值陷入虚无境地。

第三,货币和现代性的本质直接相关。西美尔指出,在现代性社会,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上,货币发挥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现代文化赋予货币某种意义,货币俨然成为整个客观利益世界的灵魂,当货币越过合理的界限并继续向前移动时,他就会把个人价值给扼杀掉。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又使得货币与个人价值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使得货币的意义与所有的那些真正个人化的东西越来越不相容了[4]959。现代社会所产生的货币对任何个体都没有关系,货币与生俱来的客观性,如同纯粹的工具一般,排除了任何感情上的联系[5]893。在西美尔看来,现代性社会已经表现为绝对价值的丧失。通过货币经济实现的理智功能对于情感功能的优势[5]1159,即最高价值或绝对价值已贬黜。整个社会生活中价值的唯一标准已经被可量化的货币标准所取代。在西美尔那里,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6]51。在现代社会,最高价值不在,作为主体的人们只能根据货币及其背后的意义来理解一切关系。事实上,西美尔对现代性及现代社会表示悲观。

总体来讲,西美尔和马克思在理解现代性问题上有一定的关联,但差异也显而易见。西美尔分析了现代性社会的货币化趋向,揭示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困境,“真实表达了这个时代碎片化的精神”[6]53。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诊断深入到社会的结构层面,而没有停留在文化等观念上层建筑的层面,他跨过了文化悲观主义的理解,为社会找到了现实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马克思和西美尔在货币与现代性理解上呈现出不同的思路。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和货币背后的资本原则对现代社会的支配和控制,并且通过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分析是富于辩证精神的,一方面承认现代性对历史发展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异化劳动和剥削的事实。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支撑。没有对货币的本质的分析,就没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马克思延续了早期异化劳动和人道主义的基本思路,展开了对社会生活的实践批判,其理论超越了以往的哲学。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对社会结构及机制分析,那么西美尔则更强调微观社会分析,强调货币背后的心理机制及社会互动机制。西美尔在现代性阐释时陷入文化悲观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思想缺乏历史性的维度。马克思十分强调现代社会的历史性维度。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他历史学优越[7]。因为历史性维度的凸显,使得马克思能够展开对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在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西美尔的思想仍停留在近代意识哲学的传统之中,而马克思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在更为深刻的社会结构及其冲突的层面上去展开唯物史观的分析和论证。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寻找到了通向新社会的道路,而西美尔的理论则陷入了文化悲观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3.

[3]G西美尔.货币哲学:第1卷[G].于佩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G西美尔.货币哲学:第2卷[G].于佩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G西美尔.货币哲学:第3卷[G].于佩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G].卢晖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卷[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编辑:王苑岭)

C91-06

A

1673-1999(2016)11-0012-03

曹蓓蓓(1985-),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

2016-09-23

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论唯物史研究范式中的社会思想史视角”(J10118520184)。

猜你喜欢
现代性异化货币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6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