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英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针对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做对应的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率、投诉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差异。结果:在护理投诉率上,观察组为3%,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事件率上,观察组为1%,对照组为8%,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3%,对照组为8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针对护理危险因素做对应的风险管理可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和投诉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危险因素;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主要接收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等患者,一般病情表现为急促危险,病情变化多样且快速,病程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的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也加大了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而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也存在更高的风险率,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投诉率和不良事件率具有较高比例,值得临床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在43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4.1)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21例,高血压者28例,冠心病者28例,心律失常者19例,心肌炎者4例;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在41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5.3)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19例,高血压者32例,冠心病者21例,心律失常者22例,心肌炎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针对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做对应的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事项如下文:
1.2.1 完善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流程与制度上,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科室具体情况做对应的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要清晰细致化,甚至可以具体到相关量化标准,同时制度约束与管理工作人员。护理人员要明确了解自身岗位职责,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认真的按照分级护理、查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护理工作执行与监督。采用护士长、责任组长与护士的三级分级管理制度,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效果[1]。
1.2.2 强化护理人员法制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果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提升护理人员在岗位责任意识、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沟通技巧的能力提升,所有培训需要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引入科室常见或者个性案例做实际案例分析,提升护理人员面对护理工作的实操能力。加入法律知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护理操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好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好相关文书记录和留存,确保操作准确、规范、及时与全面。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避免护患沟通障碍或者因沟通不良引发的护患纠纷与不良事件。相关培训管理要落实到实处,注重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提升其重视程度[2]。
1.2.3 积极汇总护理危险因素,防微杜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患者个人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医疗设施因素等做有效的汇总,同时依据实际工作问题做不断的补充完善,同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做对应解决对策的讨论与制定,如果可以形成专业规范,可以补充到科室护理管理制度中。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要开展相关护理危险因素与管理对策的讨论会议,提升大家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提升护理人员在相关问题上的应对能力[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不同护理管理下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投诉的比例,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量表进行,90至100分为非常满意标准,60分至89分为一般满意标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标准,满意率为60分以上患者在总患者人数中的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汇总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做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同时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与投诉比例情况
如表1所示,在护理投诉率上,观察组为3%,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事件率上,观察组为1%,对照组为8%,两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如表2所示,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3%,对照组为81%,两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领域,主要针对风险因素做预估评判,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来降低风险发生率与发生的严重程度。将风险管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上,顾名思义则是针对心血管内科的危险因素做对应的管理。具体的危险因素中,包括患者个人因素,如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病情危险性与多变性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责任感、护理技术与经验以及沟通技巧等能力;医院管理因素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漏洞、监督管理不力等;医疗设施因素主要是相关医疗设施缺乏有效保养而产生故障或者设备本身存在的各种危险个体因素等。要充分的关注相关危险问题,做对应的监管则会提升护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荆伟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64-165.
[2]尹艳.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509-509,512.
[3]刘珂.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