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旗 张超 马明瑛
[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囊泡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慢性鼻息肉患者(80侧)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术后鼻腔刮除的囊泡组织,对照组为术中鼻息肉组织、下鼻甲组织,比较各组MVD和VEGF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在囊泡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MVD在鼻息肉组织、囊泡组织及下鼻甲组织中依次增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在鼻息肉组织、囊泡组织及下鼻甲组织中依次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泡中MVD与VEGF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呈负相关。结论:MVD和VEGF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鼻内镜术后粘膜预后转归的监测指标。
[关键词]鼻息肉;MVD;VEGF;免疫组化;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R76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2-0037-03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血管的形成、细胞因子等在鼻息肉的发病和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EGF是己知的最强的血管通透因子,有研究认为鼻粘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导致鼻息肉组织水肿的重要原因,但VEGF在鼻粘膜炎症调节过程中的表达、诱生、调控因素等诸方而的研究尚不清楚,鼻息肉术后术腔的囊泡组织是影响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需在内窥镜下定期清理,才能使术腔完成上皮化过程。虽然现在认为术腔囊泡等的增生是鼻内窥镜术腔转归的必经阶段,但其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检测MVD及VEGF的表达,以探讨其对鼻息肉术后囊泡组织的MVD及VEGF的表达对鼻腔粘膜上皮化进程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例及标本:病例选自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3月至8月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且有粘膜囊泡、肉芽组织增生的慢性鼻窦炎(双侧,伴鼻息肉)患者40例(80侧)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6-72岁,平均38.5岁。全部病例根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和治愈标准(2007 EPOS标准)纳入。所有病例统一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用药(口服或静脉抗生素、糠酸莫米松喷鼻及鼻腔冲洗),均在鼻内镜下换药。术后换药以术后14周内作为研究期限。术后换药并取鼻腔囊泡组织,同时取12例正常下鼻甲做对照组。
1.1.2 试剂与仪器:鼻内镜手术及监视系统采用Storz系统,VEGF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及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光镜及免疫组化摄影采用OLYMPUS BH2型摄影生物显微镜等。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分别在留取术中下鼻甲组织、鼻息肉组织以及术后鼻内镜复查时的鼻腔囊泡组织,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做成5μm厚切片,行伊红(HE)染色。
1.2.2
MVD的计数:选取VEGF染色丰富的区域,每张切片在400倍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微血管数目,取平均值。
1.2.3 细胞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染色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PBS替代一抗设立阴性对照, 以已知的阳性组织片作为阳性对照。图像采集利用OLYMPUS BH2型摄影生物显微镜,在40倍接物镜下,选取阳性细胞集中的视野,调整图像效果,使图像的背底光密度一致。结果判定:阳性细胞可见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并采用ImageProPlus6.O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免疫组化切片的阳性而积和积分光密度,通过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比较阳性表达的强弱。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均数和标准差,选用SPSS13.O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光镜下囊泡组织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一部分组织表现为上皮剥蚀,基底膜不连续,细胞间隙宽,间质内大量红细胞、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固有层水肿,上皮下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图IA);-部分表现为上皮层完整连续,上皮层可见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纤毛柱状上皮增多,腺体导管内及血管周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见图IB)。 2.2 MVD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MVD在鼻息肉组织、囊泡组织及下鼻甲组织中依次增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主要定位于囊泡组织基底膜周围的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腺体、血管周围和血管壁内皮细胞(见图2A、2B); VEGF的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在鼻息肉组织、囊泡组织及下鼻甲组织中依次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囊泡组织中MVD与VEGF的相关性分析,MVD与VEGF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呈负相关(r=0.575,P 3 讨论 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高度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生物学功能为: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促进淋巴管增生,诱导血管生成。在炎症、创伤愈合、肿瘤生长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或病理作用,特别是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Lee等发现VEGF是慢性鼻息肉的新型标志物,通过自分泌前馈方式促进鼻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并抑制其凋亡。有研究发现,VEGF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其迁移并形成管腔样结构;在体内实验中,它可改变内皮细胞表达方式,促进纤维蛋白酶和间质胶原酶的表达,直接诱导新生血管的生长
本实验结果显示,囊泡组织的MVD是介于下鼻甲和鼻息肉之间,下鼻甲的MVD最高。Coste A等发现鼻腔粘膜的血流中鼻甲血流明显低于下鼻甲,鼻息肉组织及息肉样变的中鼻甲等的血液供应明显低于鼻腔余处的粘膜组织,鼻息肉的发生区域和鼻腔的血液供应差异明显相关。这可能从某些角度反应鼻息肉以及息肉样变经常发生在中鼻甲、中鼻道,而下鼻甲及鼻中隔等很少发生息肉样变。在鼻息肉术后术腔恢复过程中囊泡等组织的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术腔粘膜上皮化向良性转归。但也有人在鼻息肉形成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在发育的鼻息肉基质中有大量的血管存在。
与MVD相比,VEGF在下鼻甲组织、囊泡组织以及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不尽相同。本实验结果显示,VEGF在鼻息肉组织的的表达不局限于血管内皮细胞,在一些成纤维细胞以及一些炎性细胞内也可以检测到,囊泡组织中主要定位于囊泡组织的腺体、血管周围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以及基底膜周围的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下鼻甲粘膜上皮微量表达。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最高,囊泡组织次之,下鼻甲组织最低,提示VEGF不仅仅参与鼻息肉的形成,也参与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在人体VEGF以旁分泌的方式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增加内皮细胞内囊泡器的功能发挥对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特异性通透作用.这种作用极利于大分子物质外渗,沉积在血管外的基质中,为血管形成过程中多种细胞迁移提供了一个纤维网络。VEGF还可诱导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组织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子、基质胶原酶等在内皮细胞的表达释放等以上这些作用可改变细胞外的基质,参与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使其更易于血管的生长。囊泡组织中的VEGF表达程度可能提示术后的鼻腔粘膜在由鼻息肉向正常鼻腔粘膜转归的过程中随着鼻腔粘膜水肿程度的降低,VEGF的表达程度也随之减低。由此可以推测通过检测在术后囊泡等VEGF的表达水平可以判断术后粘膜预后的转归,如果术后的囊泡组织和鼻息肉VEGF表达程度一样或者更高,则提示鼻息肉复发的可能。
本实验结果显示MVD与VEGF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呈负相关,即随着MVD的增高VEGF的表达程度逐渐降低。虽然很多实验证明VEGF能引起血管增生,但是并不能说明鼻腔术后囊泡组织VEGF表达越高,囊泡组织的MVD就越高。可能二者同时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VEGF可能参与鼻息肉形成的同时也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在不同时期囊泡组织中MVD和VEGF关系,以及囊泡组织中的其他细胞因子对鼻息肉术后粘膜预后转归的影响等还需进一步深入探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