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我们的耕作方法

2016-03-22 09:57:21■稼
上海农村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耕田农家肥化肥

■稼 穑

改良我们的耕作方法

■稼 穑

农田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业当年生产效益和长远生产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既能保证当前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是农业生产生态的重要策略。

一、耕作制度与田力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是一年一熟制,现在的“麦—稻”两熟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上世纪60年代前,本地区一直实行“绿肥—水稻”一年一熟的“肥—稻”耕作制;50年代初开始推广“麦—稻”或“稻—稻”两熟制;60年代末开始推广“麦—稻—稻”三熟制,70年代是三熟制的顶峰。当时,人多田少,生产以人力为主,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以粮为纲,实行统购统销,公社、大队、生产队每年必须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所以只有提高复种指数,推行一年三熟。“麦(油)—稻—稻”,前茬紧接后茬,农事季节很紧,人畜十分辛劳,土地也不得休息,但单位产量还是不高,粮食形势年年紧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逐步解放,松江经过探索实践,提出“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耕作制度改革思路,调减粮食复种指数,压缩三熟制。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本地区基本实行“麦(油)—稻”两熟耕作制度。由于熟制减少,收种农事时间充裕了,品种也在不断改良,所以两熟总产并不比三熟少,同时很多解放出来的劳力可以转移到乡镇企业。80年代后期也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期:农业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人的积极性被激发调动出来;耕作制度实行一年两熟,粮食压力有所松动,不仅缓解了人力不足与农事季节紧张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亩产量也高、农民收入也好。当时生产队还有养猪场,家家户户养猪,每户产万斤猪榭,农家肥充足,还有20%—25%的耕田种植经济作物轮作(松江当时50万亩耕田,种12万亩棉花),所以那时的耕田质量相当好。

松江地区种植水稻有6000多年的历史,松江产的稻米历来也是贡品之一。几千年来,肥稻轮作、农家肥充足,土地依然肥沃,故被称为“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在宋时江南,上等水稻田一亩可以收获稻谷五六石约为750斤至900斤。因此,耕作制度合理循环,大量有机肥补充,田力不会因耕作年久而削弱。这是祖宗的农耕智慧,也是被外国专家推崇的东方农耕文明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从利用耕地,满足农作物光温生长条件来看,现在的“麦—稻”一年两熟在借助现代机械的前提下是不错的选择,但这是对眼前的生产而言。对土地以及与土地紧密相联的环境而言,现在的耕作与种植方法却已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由于对滋养土地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改变了:化肥替代了农家肥、水旱肥,粮经轮作变成单一麦稻熟制,这种耕作制度、种植方法进行了近30年。麦、稻产量靠化肥维持,田力已严重退化,耕田后续生产能力十分脆弱,化肥农药多了,耕作层浅了,土壤板结了,相关生物链在打破,甚至断层,因此田里长出来的农作物品质在下降。生态现状在引起人们担忧。必须要改良耕种方法,改变这一切不良循环。

没有农家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影响土壤当年生产能力与后续生产能力,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连环影响。青蛙少了,泽蛙没有了,田里的蚯蚓不见了,环境不友好了。

三、改良的目的与方法

过去将耕作制度一熟改为三熟,不惜工本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为了摆脱饥饿。现在我们改良耕作制度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保持耕田可持续能力,解除现在耕地能力严重退化与周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问题。

我们提出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不是简单恢复过去一熟制,农家肥也不可能再现农田,耕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使绿肥长不好了。所以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秋收秸秆还田、冬天深翻晒垡,经过冬春熟化,初夏播种。这样可以种地养地结合,提高或至少保持土地后续生产能力。七八年前,我们提出改良耕作制度的目标与过渡的方法。目标就是一年一熟,以秸秆作为有机肥补充,并有充分的发酵时间。这样在没有农家肥的情况下做到种养结合,使土地可持续。所谓过渡,为了对当年农民收入影响不太大,我们提出三三制耕作制度,从2009年开始推行,现已坚持多年,即秋播时绿肥、深翻、麦子各占三分之一,再种一熟水稻。这样三年之内轮作休耕一次对地力恢复十分有利,同时可以减少大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当然,最好方式还是“深翻—稻“,一年一熟,但农民认为少种一季夏熟麦,每亩会减少200-300元净收入。所以在没有政策鼓励下,农民从眼前利益出发,种麦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如果有优惠政策并能给农民稳定种植几十年,那农民可能对一年一熟更感兴趣,农民也更懂养地的重要性。

目前情况下,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一熟制对养地是最好的方法,简单、有效。

此外,2008年,我们从农牧结合角度,开始探索更为有利的循环方法,即种养结合:一个家庭农场,种植150亩左右的耕田,一年养1200头左右的肉猪,猪粪便通过发酵还田,大量地补充了有机肥,水稻少用化肥农药品质好,生猪也因田园式养殖而几乎不用抗生素,肉质也佳。这种种养结合模式在松江已发展至近百家农场。

我们之所以提出一年一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考量:

1.从生态与田力培育考虑。“冬闲(绿肥/深翻)—稻”是目前最有效的用地养地的方法。夏熟不种麦子,化肥农药就不使用了,现在化肥农药用量上比过去可减少40%-50%,这对农田、周边河流、各种生物都是十分有益的。绿肥深翻,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让土地休养生息,才能生生不息。同时,在都市郊野,春有红花、菜花,夏季泽地一片绿油油秧苗,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冬天初雪郊野可见地平线,肥田厚土,勃勃生机,也是一道都市圈的风景线。

2.从粮食生产看。“麦—稻”与“冬闲—稻”相比,总产量肯定是前者多点,但从粮食结构品质分析,那后者更具优势。我国的粮食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我们紧张的是主粮:稻米,这也是江南人的主食。通常,我们把饲料也统计在粮食之列,所以说粮食生产包括了大量的饲料。江南的麦子就品质而言,也只能做饲料,且也不是好饲料。如果不种麦,只种一季水稻,水稻亩产要比麦子茬高50公斤-100公斤,且品质要好。我们要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主要是主粮,江南地区主要是稻米生产,而麦子只是过去计划经济统计上的粮食,其实是饲料。所以粮食账应该这么算,主粮是增产的,是支持一年一熟的,而饲料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上麦子比我们便宜许多,质量又好。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让我们的土地休息片刻,养得肥沃一些,一旦世界饲料粮食紧张时,我们培育好了肥沃的土地不是更有能力种一年两熟吗?

3.从农民经济收入分析。“麦—稻”两季一年毛收入比种一季稻毛收入略多些,但后者成本要轻许多,所以净收入每亩仅差二三百元。但夏熟麦子在江南的种植与收获季节正逢雨季,如果该年份的雨季长,那么产量就低、成本就高、会亏本,今年就是如此,但水稻却是年年丰收。此外,如果按照优质优价,一季稻米价至少要比麦稻米价提高2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长期坚持种一季稻,那田力大大提高,可以省肥减药,生产出更优质稻米,效益也可大幅提高。

除此之外,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幸福指数大大上升,可像外国农民一样在农闲时出游,享受生活,回到生产的初衷。

松江在粮食家庭农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了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从2009年开始实施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种养结合、秸秆还田的耕作制度改革。经过几年实践,全区每年减少使用农药12535公斤,少施化肥3462吨;土壤耕作层深18厘米,比2007年增3厘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6.61%、20.41%、22.4%、25.23%。

因此,“三三轮作制”不仅能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在收种季节的劳力和机械紧张问题,提高了家庭农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且由于绿肥、深翻面积的增加,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对培肥土壤、养护农田、改善生态具有明显作用,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结合。若能实现“冬闲(肥/深翻)—稻”一年一熟制,那田力与环境生态会更好。

改良耕作制度,改善生态环境,远近结合,既要确保当年粮食生产,又要提高耕田永久可持续能力。这是当前迫切要解决、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正逢其时、有能力解决做到做好的事。政府、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各方要形成共识合力才有可能既把好土地留给子孙后代耕作,又能满足今人对美食美景的需求。政府要从粮食可持续能力出发,制定鼓励引导农民长远行为的政策;农业部门要探索推广先进科技与成熟经验,改良耕作制度,优化种植方案;农民也要从自身职业的长期性、土地能力持续性(当然给农民一个长期稳定的农田经营权是前提)出发,大家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土地才会越种越好,农产品安全也会有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才可以在好的土地上耕作,人勤地熟,地久人长,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耕田农家肥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如何发酵农家肥
农家参谋(2021年5期)2021-06-20 06:59:03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44
农家肥堆腐要适度过度腐熟危害不小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征友启事
化肥农家肥掺施好处多
现代农业(2018年4期)2018-02-17 12:06:37
火星丁丁当·农家肥
知道
民间文学(2016年6期)2016-05-14 16: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