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存 关丽娟
一、什么是名师
对于“名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相对客观地解读,不妨从名师的内涵、特点、效应三个角度切入,以期达到相对共通的认知与解读。
1.名师的内涵
名师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名师的标志是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影响广泛。
2.名师的特点
一是行为的垂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他们的举止风范、人格力量,应具有榜样的力量;二是程度的层次性,它是由名师自身的成就与影响所决定的,成就越高,影响面越大,知名度就越高;三是形成的自然性,名师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反映,一般是在学校内、社会上的一定范围内,人们所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积极的看法和正面的舆论;四是影响的长远性,名师由于其教育思想与成就为后代所传诵、所敬仰,他们的影响跨越时空与国界流芳百世,如古代的孔子、孟子,他们的创造性成就惠及后代,他们的影响历久不衰。
3.名师效应
一是光环效应,由于名师声望高、名气大,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放大”“扩张”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受教育者由于对名师的钦佩、崇敬的感情,会从慕其名到爱其课;二是榜样效应,名师既是传授学业的优秀的经师,又是言传身教,启迪人生的“人师”,名师的举止神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近而言之,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远而言之,决定着学生的人生理想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三是激励效应,人们往往以自己为某某名师的学生而自豪,并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发奋图强,更加努力学习与工作,光耀师门;四是潜在效应,名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对教育艺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格完善的不断追求,为学生所热爱、敬仰和信赖,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淀在学生心里,受益终生。
二、如何成为名师
1.人格因素——名师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格,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综合模式,该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教师人格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多个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成长、成功,与教师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师人格构成有三大要素:崇高的职业理想、真诚的爱心、对事业的执着。这里的崇高的职业理想,要有追求的目标、奋斗的方向、成长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犹如师者之魂,统摄全局。
教师要安静但不安分,平凡但不平庸。教师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远离社会的浮躁,远离功利的诱惑,以一颗平常心读书、思考、研究。安静是蓄势待发,是创造的前奏,是为了厚积薄发。不安分则是一种创造的欲望,成功的渴望。平凡与平庸有着本质的不同,平凡的工作可以成就非凡的人生。平庸的作为可以消解人生的精彩。只有坚守对教育的信念及对事业的执着,同时具有面壁十年的耐心,及十年磨一剑的意志,才使一些即使功底和才华出众的教师不会“泯然于众人矣”。这种敬业精神可以使教学功底增强,才华得到长足的发挥,成功的奥秘就是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可以认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努力要成为名师”。
2.行为因素——名师成长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行为是人的外在的行动表现,是人的主观付诸客观的一种方式,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外显。一名教师要成为名师,要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为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自觉行为,一种指向事业成功的行为。
要想成为名师,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学习——实践——反思”,并且不断地循环往复。学习、实践、反思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断互相提升。实践是核心环节,学习与反思是为实践服务的。
(1)善于学习,塑造性格。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式,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要博览广学,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其中向书本学习是教师学习的主要渠道。
(2)勇于实践,提升自我。名师必须具有卓越的教学才能,灵活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种才能、技巧和效果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磨炼,教学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因此,要成为名师,必须要从基础的东西抓起,必须过七关,即课标关、教材关、学生关、教法关、特色关、科研关、写作关。教学上的特色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知情意行的心理素质在教学实践上的整体体现,是他的人格、学识、才能、理念的综合反映。具体说,就是构建了新型的、独特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3)勤于反思,迅速成长。勤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真正标志。要明确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应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强调合作。成为研究型教师要做到:树立科研意识、学习科研理论、掌握科研方法、选好科研题目、夯实科研过程、转化科研成果。中小学教师要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3.机遇因素——名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表明,社会性的巨大需要造就了社会性的机遇,而每一次大的社会机遇都会造就一批社会名人和成功人士。机遇过后,一个人想在这一行业获得大的成功则比较困难。对于名师成长而言,机遇则存在于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如上一次公开课、参加一次培训或进修、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或论文获奖、受到一次表彰、得到一个专家的赏识或者一次职务提升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名师成长的“机遇”。具有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抓住了社会性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大的社会需求。洞察社会性需求、满足这种需求,是造就成功者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历次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特别是近些年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许多社会性机遇。“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像名师那样能抓住机遇。这就与每一个人的把握机遇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种把握机遇、驾驭成功的能力,决定于教师主体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更取决于他对于自身的必备素质与自身条件的完善与提高的能力。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应该是名师良好职业素养、开拓进取精神和积极心理准备的高度综合,是名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总之,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据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与阶梯。从教师成长目标管理的角度看,能否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搭建阶梯,能否给青年教师以及时的目标激励、榜样示范,能否通过开设公开课、参加比武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成功的机会和体验等,对青年教师日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对于骨干教师的成熟期培训培养要提前,对成功创造期“准名师”的提高性培训培养仍然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名师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能激励名师脱颖而出的文化动力,是有效教师管理的重要策略。
三、名师成“名”后的专业发展
名师是技术认知与实践认知都已获得高度发展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专业发展应主要指向于获得行动的自主性,实现自我赋权增能。“赋权增能”(empowerment),是20世纪80年代在教育研究领域流行开来的一个术语,其蕴涵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教师恢复专业自主性,使教师由“高级技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赋权增能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外部赋权,即教师不仅作为学校决策的执行者,也要成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其二,内部赋权,即教师要从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中获得支配能力,自主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尽管教师赋权不能脱离外部权力机构一定程度上的权力授予,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权力的内发——自我赋权(self-empowerment),即教师所获得的参与管理、自主发展的权利主要来自于自发自觉的自我决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赋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自我赋权并不以权力的剥夺或掌控为追求,而是要寻求一种权力的共享。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自主性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仅就我国来看,教师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国家政府的雇员,始终受到上级权威的监察,缺乏对教学内容及环境的控制权,在管理机构和学校行政人员面前,教师是不自主的。
近年来,随着竞争与问责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延伸,教师在教室中的权威不断下降,当学生的发展被视为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却没有相应的权威来履行这些责任的时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教师是不自主的。此外,在大学研究人员面前,教师同样缺乏自主性。大学专家掌握着权威性话语,扮演着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立法者”的角色,中小学教师则不过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和执行者。上述状况的改变,仅仅期待和依靠管理部门的外部赋权是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自我赋权来实现。不过,谋求职业自主性必须要以一定的专业素养作为基础,名师所具备的良好专业素养是实现自我赋权的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