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睿 翟石磊
历史上的中国与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都是世界性大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土两国的重要纽带。“二战”后,由于冷战及土耳其人所拥有的欧洲身份认同感等诸多原因,土耳其加入了北约,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的一员,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向西方靠拢。作为奉行“反苏、反共”政策的派生物,土耳其拒绝承认社会主义中国,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冷战结束,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才有所调整。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造成了两国民众的隔膜乃至对彼此的错误认知。
对中国赞誉度较低
中土两个民族交往历史悠久,从中国延伸至小亚细亚半岛的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双边贸易,而且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早期国际关系发展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与土耳其处于两个不同阵营,两国未能建立外交关系。直到1971年8月4日,中土两国在巴黎签署建交公报,两国关系才逐步改善。但双边关系的发展,未能直接提高土耳其民众对华的正确认知度。多年的欧洲身份认同感直接影响了土耳其人对亚洲身份的认同,也影响了对中国的认知。在一项由塔里布·库坎教授对分布在土耳其12个省市约3040名受访者参加的民调显示:约有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中国有正面的看法,而30%则持有负面的观点。调查涉及土耳其应与哪些国家进行合作来维护其长远利益这一问题上,俄罗斯和中国皆为8.1%,位居列表的底部。另据皮尤(Pew)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土耳其人对中国的印象比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还要糟糕。在20国集团中,土耳其是最不喜欢中国的国家。如果把视野放得更长远,从21世纪初开始看,土耳其公众对中国的赞誉度(favorability)总体呈下降趋势。
自皮尤全球民调项目对土耳其公众对中国赞誉度首次调查以来,尽管2005年是历年最高值(40%),但是这个数据仍然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而自此以后,整体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在2009年(16%)和2011年(18%)更是跌破了20%。
如果说国家赞誉度反映的是国际公众对某一国家整体认识的反应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从不同层面来深入考察公众的认知和态度。针对调查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对您的国家是好事还是坏事”,结果显示,在2007年有27%的受访者持积极态度,但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时,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比例仅为13%。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有所回升(18%),但是在2011年又再次跌至13%。2014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公众比例达到24%,是2007年民调以来的第二高点。但总体上都没有超过30%,属于低水平层级。
看来,土耳其公众并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对其国家的意义。而当问及“您认为以下哪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时”,土耳其公众对中国的认同度同样不高。自2008年有调查以来,土耳其公众认为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例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7%,到2014年15%,其中2012年曾到达22%的比例。但和前面各调查结果一样,对中国持有积极态度的比例偏低,不到30%。
综合来看,土耳其公众对中国的整体赞誉度较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影响力认同度低,明显与当前世界主流国家对中国发展和大国地位的认知状态相偏离。那么,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土耳其与欧洲关系的影响依旧。从晚期奥斯曼帝国以来,土耳其推行西化、世俗化的改革进程。改革影响了本国公民的亚洲身份认同感。亚洲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导致对中国认知存在误区。尽管土耳其自认为是欧洲国家,但是全国总面积的97%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只有3%位于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一个主要身处亚洲的国家为何要追求欧洲身份认同呢?这要追根溯源到奥斯曼帝国时期。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绝大多数是与欧洲列强进行的。1453年,奥斯曼人灭亡东罗马帝国。从14世纪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境内的斯拉夫国家,建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奥斯曼历史上伟大的苏莱曼一世(1520年~1560年)统治时期是帝国鼎盛时期,其后的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与欧洲的战争败多胜少。为了阻止国家的衰落,帝国先后进行一系列改革,而整个帝国的改革,无不与欧洲相联系。从塞里姆三世时期(1789年~1807年),马哈穆德二世时期(1808年~1839年),坦齐马特时期(1839年~1876年),青年土耳其党人执政时期(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凯末尔总统共和国时代(1923年~1938年),改革基本是向欧洲学习。奥斯曼人有学习欧洲先进的欲望与诉求,他们受欧洲的影响也最大。不仅如此,土耳其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银行信用及金融服务却很发达,一个显著的标志是信用卡的广泛使用,这主要亦是得益于欧洲的影响。
其次,西方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形象的负面影响。由于语言、媒体发展战略等因素,中国媒体在土耳其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土耳其人主要通过西方媒体和阅读西方书籍来了解中国。因此,土耳其人对中国的了解比较粗浅和不完整。正是由于某些西方媒体背离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任意歪曲事实,误导舆论,使包括土耳其在内的不少国家人民对中国产生了错误认知。
最后,土耳其公众对新疆地区和中国宗教政策的错误认知。尽管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民族与历史等原因,一些突厥语系国家不顾实际情况,指责中国的民族政策,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还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冷战后,泛突厥主义思潮兴起,为填补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中亚突厥语国家政治真空,土耳其积极发展与中亚突厥语国家的关系。在土耳其“泛突厥主义”情绪升温之时,在土“东突”势力开始活跃,“东突”组织及活动明显增加,对中国境内的渗透和影响也明显加大。
如何增进土耳其公众对中国的了解
中土深化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双边关系合作,有助于土耳其公众对于中国的深入了解。2013年4月26日,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国”。借助上合组织平台,两国在诸多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迅速崛起令全球震惊。“三股势力”活动分子偷渡出境,加入“伊斯兰国”组织接受恐怖训练,参加作战行动,然后回流中国境内策划组织暴恐活动。“三股势力”活动分子多从东南亚国家飞赴土耳其,再从那里飞往哈塔依等靠近叙利亚的机场。面对严峻的反恐形势,两国在诸如信息交换、引渡、司法审判等方面需要加强合作。双方还可以开展在毒品走私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在能源领域,2012年成员国第十二次元首理事会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土耳其的战略位置对于上合组织是极为重要的,控制运输石油通道和生产石油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中国作为世界能源的消费大国,与土耳其的合作将有利于中国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土耳其经济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土耳其双边贸易有所增长。2013年,双边贸易总额为2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其中,中国对土耳其出口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自土耳其进口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中国顺差132.94亿美元。201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土耳其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94亿美元。土耳其对中国投资项目77个,同比增长42.6%;实际使用金额4004万美元,同比增长157.3%。“高铁外交”是近年来中国外交的一个新亮点。“高铁外交”已经成为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的中国外交、中国形象的新名片。土耳其安伊高铁(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则真正是中国第一条“走出去”的高铁,对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伊高铁的建成在土耳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中土两国贸易有很大互补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提高。总之,中土双方经贸合作不仅会深化双边关系,还会提升两国公民对彼此的友好度。
旅游合作。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土耳其也是世界第七大旅游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中土两国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可以进一步扩大与土方在旅游业的合作。2011年,中国赴土旅游人数为9.7万,仅占土当年接待外国游客总量的0.3%。土耳其政府一直对中国游客寄予厚望,希望为其带来丰厚旅游收入。今后可以通过举办旅游年、文化年以及增加两国城市间直航等方式逐步扩大旅游合作。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会增加中国对土耳其的了解,有益于土耳其旅游线路的推广。
人文交流。随着中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合作是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础之一。文化交往和交流是各国文明交往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两国位于亚洲的东西两端,但是文化确有诸多相似之处。文化兼容性是两国文化合作的基础。
扩大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教育合作是发展中土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中土关系发展的牢固基础。近年来,两国开展了更多教育合作,但远不够深化。2010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26万,土耳其赴华留学生人数共有1431人,仅仅占到千分之五。近十年来,土耳其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中国要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这些学生的愿望。2008年,中国在土著名高等学府中东技术大学创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2010年4月,上海大学与土耳其海峡大学合作共建的一所孔子学院正式对公众开课,这也是土耳其的第二家孔子学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有更多的土耳其人想了解中国,想学习汉语。目前两所孔子学院还无法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中国今后应当与土方联合创办更多的孔子学院。对土汉语教学的推广,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交往,而且有益于文化交流,让更多土耳其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文化。
加大对土耳其的舆论宣传。土耳其媒体长期受西方媒体误导,一些有关中国的事件甚至被歪曲。这极大地阻碍了土耳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两国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国媒体合作急需加强。应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为机遇,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以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具体来讲,首先,建立包括中土两国媒体在内的丝路国家媒体合作联盟,并搭建联盟多语种官方网站,以增强各国民众彼此的了解。其次,成立中土旅游作家联盟,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旅游资源。最后,建立中土媒体信息库,以实现两国媒体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两国媒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土耳其公众对华的负面认知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土双边关系,消除土耳其民众对华的负面认知,既需要中国政府组织加大在政治,经济等层面的合作,又需要非政府组织以及两国民众发挥作用。随着土耳其公众对华了解的深入,这种负面认知会不断减少,两国关系也会不断得到深化。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国际煤炭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课题“当代中国能源走出去的国际舆论和政策环境分析”(2013KYPT04);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土耳其世俗化进程中的军方因素分析”(14A022)〕
(盛睿: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翟石磊: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