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酉政变是统治中枢的权力之争,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着治国方略的分歧和争论。政变后,清政府较为开明的一派上台,清廷政策调整,奠定了晚清政治的走向与基本格局。
关键词:辛酉政变;政策调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出逃,被命留守京师的奕訢等人,通过艰苦的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条约签订之后,英法联军陆续撤出北京,保存了清朝封建政权。清政府的一部分当权人物认为“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 [1]P(2674--2675)力主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局,以共同对付心服之害太平天国。但清政府的实权,当时还是掌握在咸丰和肃顺为首的强硬派王公大臣手中,这部分人对外国人心存疑惧,同奕訢等人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时在清朝政府中央,明显的形成了热河行宫和北京两个政治中心,两股政治势力。这两股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其矛盾终于在1861年咸丰死后达到了顶点,双方围绕着统治中枢权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斗争这就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和清廷内外政策的调整。
1 辛酉政变后清廷的内外政策的改变
辛酉政变完成了清政府最高权力由“顾命八大臣”到慈禧太后的权力转移,权力转移的平稳完成,保证了清政府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其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布局,对晚清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辛酉政变后清廷变换了最高决策圈的人员结构,为实施新的内政外交方针准备了条件。政变得到了“开明”地主官绅的拥护,使得“同治中兴”建立在更深厚的阶级基础上,避免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灭顶之灾成为了晚清政局的转折点。把政权从濒于灭亡的境地挽救出来,而通过政变登上政治舞台的慈禧太后,为摆脱危机施行了新的内外政策。对外改变了咸丰朝时和战动摇不定的举措,坚定推行主和,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对外妥协,取得“中外相安”的局面,对内则实行满汉合流。
2 清廷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1.清朝的统治者自身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了清朝的虚弱,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正如恭亲王奕訢所说夷人“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 [1]P(2674--2675)从洋务运动来看,清廷政策调整后的确进行了一系列军用民用企业的兴办,在来之不易的这一段和平时间里,自图振兴,增加了清政府一定的御外实力。
2.针对国内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他们竭力主张和外国侵略者“和好”,以共同对付心腹之害太平天国。中外的和好,不仅使得清政府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得到了“借师助剿”的好处。
3.列强的态度而言,面对清廷动荡的局面,列强对华政策由主要是“打”而变成“拉”,是此时出现 “中外和好”的局面的重要因素。
慈禧、奕訢为首的新政府一再重申中外和睦的外交方针,是从现实的政治出发,先安内后攘外的结果,在20来年相对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开始了中国外交、军事、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它一定程度上使最高领导阶层对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认识有所改观,使得统治阶层能够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外关系,较好地动用西方的“用”而为中国的“体”来服务,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清廷对内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辛酉政变后清廷对内实行满汉合流,重用汉族地主阶级实力派。提拔了一大批汉人官员,更放手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军事集团派的领袖。清政府的权力格局,由“内重外轻”变成“内轻外重”,产生了中央极度专权和地方实力集团握有重权的矛盾现象。北京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重用汉族地主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一大批汉族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异军突起,使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上升,并逐渐形成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也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铺垫。
对内政策调整的背景是: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面对作战力很强的太平军,八旗兵、绿营腐败透顶,不堪一击。湘军成了能和太平军相抗衡的唯一力量。针对这种情况慈禧重用汉人军事集团派领袖的政策,客观上无疑是符合了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状况。为尽早将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清廷注意调整同汉族地主阶级实力派曾国藩等人的关系。给他们以更多更大的权力。以曾国藩为例,1860年10月19日他尚抱怨“虽有封疆之责,而国藩本未接印”[2] P(10)到1861年11月即慈禧太后操权的当月,就令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宫员悉归节制。不久,又加其太子少保衔和协办大学士,又放权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集团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势力集团。与咸丰朝对汉族地主的猜忌,箝制形成鲜明对比。满汉地主阶级为镇压农民起义,密切地合作起来了。在中外反动势在必行力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清政权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暂时稳定下来。
同时,新的汉人地方军事集团的崛起左右了19世纪后期晚清政局的发展,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如以前畅通了,出现了“兵归将有”的局面。自此晚清政局形成了“内重外轻”变成“内轻外重”,产生了中央极度专权和地方实力集团握有重权的矛盾现象。
4 辛酉政变对中央统治思想观念的冲击
辛酉政变的影响更在于其对中央统治思想观念的冲击。以往清政府始终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看待自己。道光帝谕意耆英向英国求和时说:“如果能使各船尽数退回广州,即刻罢兵,可以将香港一处赏与尔国”[3](卷54) 在签定不平等条约后道光帝居然又谕令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咪利坚等国自准一体通商,以示抚绥之意”。[4]P(188)咸丰帝逃亡热河时,下谕“做镇热河”,“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4]P(188)这里,把“割地”说成“赏”,把“逃亡”说成“亲征”表明清政府仍然尽力维护着天朝大国的威仪和尊严。但是,屡屡战败使根植于统治者骨髓的优越感受到沉重的打击,领土被割、主权的沦丧,都深刻刺激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自尊心,他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对华夷观念进行反思,辛酉政变后的这一批新政府的领导者,从地方势力集团在战争中对洋枪洋炮的切身体会,到中央阶层一再发出上谕,要求购买西式武器,无疑是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价值,不再固守着天朝上国的概念了,政变冲淡了自傲的情节。新政府的纵使心中对西方是不以为然,至少也在公共场合上一再宣示中外平等,永远和睦,甚至订立了专门的条款,宣告了不准称西方人为夷人。这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战争的洗礼下统治者本身也在逐步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总理衙门、海关总署等新式机构的设立以及“借师助剿”方针的提出,固然是由于当时政治现实压力的结果,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政变后新政府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其适应社会急剧变化,顺应了客观时局的需求,而且更为值得重视的是仇视外国人的态度的有所改变,为西方文化的输入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所以,辛酉政变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它实际上是晚清政府在非常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奠定了晚清政治的走向与基本格局。政变后出现的经济、社会、外交、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近30余年的和平形势。
参考文献
[1](清)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93.
[3](清)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Z] .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曾荣(1982-)女,汉,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中国近现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