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后感:天天写点

2016-03-21 00:04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江苏盐城224312
地理教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分异半球公开课

曹 军(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 盐城 224312)

地理教后感:天天写点

曹 军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 盐城 2243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因为它既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提高的根本所在。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益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地理;教后感;积累

刚参加工作的几年,笔者没有写过教后感,后来在学校的要求和其他老师的指点下,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会在教案上或教材旁写一点教学感悟,三言两语,但比较零碎、粗糙。从2013年开始,笔者把写教后感当作一项重要事务来做,每天会在专门的本子上,像写日记那样,写一些教学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和所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至今已积累了五本教后感。通过写教后感使笔者有机会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教育对话,这些教后感拿出来或许有一些价值,至少可以用来回忆和自赏。现选取2015年9月以来笔者写的几篇教后感,与各位同仁分享。

2015年9月18日,周五,巧妙化解学生的疑惑。 在讲完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后,有学生问我,昼半球中央经线为什么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何是0时?这是一个类似于“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我一时也没有解释清楚。课后我查看了一些资料,调整分析思路。今天上课我首先展示太阳光照下的昼夜半球示意图,在提出了学生的问题后,我进行了解释:“昼半球中央经线为什么是12时?因为昼半球中央一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这条经线也是离太阳光源最近的一条经线,正处在‘如日中天’的位置,就是12时;而夜半球中央经线是离太阳光源最远的一条经线,正处在‘深更半夜’的位置,就是0时(24时)”,这样解释通俗易懂,学生露出了笑脸,疑惑得到了化解。

2015年9月29日,周二,难点知识放到前面讲。 下午第2节在高一(4)班上课,首先是复习提问、评讲昨天的同步训练,共花了20分钟。之后开始讲新课“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分析,可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这是怎么引起的?我看还是教学安排有问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本身就比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理解要花很大功夫。而我这一节课把课内前半段的“黄金时间”用在了复习和评讲试题上(大脑集中精力一般只有25分钟),课内后半段已属“强弩之末”,这时用来讲难点,学生听起来、理解起来很吃力,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

2015年10月22日,周四,处理好“考”与“教”的矛盾。今天在高一(5)班上“大气的运动”,遇到一个问题,“大气水平运动——风”,学业水平测试不作要求,但其中涉及的知识又是后面学“季风环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所必需的,怎么办?我采取精讲要点、忽略难点的方法。课堂只讲近地面和高空大气受力状况和风向,强调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一带而过。大气受力状况和风向的知识是学习后一节所必需的,所以要专门分析,而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本身就是难点,考试不作要求,课堂就不多花时间了。当然,这样的教学意图教师本人清楚即可,课堂没必要向学生特意解释。

2015年11月2日,周一,学生回答对吗?今天在高一(5)班评讲练习,我讲到一个题目:

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_____,产生这种分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我让王同学回答,第1小问很简单,基础是热量。第2小问,他说产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他的回答令我感到意外,因为这个题目我在其他班讲过好几遍,还第一次听到学生这样回答。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其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但仔细一想,一个区域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不是密切相关吗?纬度位置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有差异。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没有提到太阳辐射,我当时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并加以补充。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回答,要加以一定的思考和甄别,不能仅仅依据参考答案对其加以评判,否则会造成片面性。

2015年11月20日,周五,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今天在高二(3)班复习“3S”技术,我讲到数字城市,提到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包括互联网、光纤网、广域网,这时有个学生说:“还有蜘蛛网!”班级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我也笑了,竖起大拇指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周围的网确实多!”大家又笑了。学生并没有什么恶作剧的意思,他们的想法是天真、纯洁的,有时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其实不然,幽默和笑声本身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调味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教师为什么不加以引导和鼓励呢?

2015年12月2日,周三,以公开课的标准去上课。星期日晚的集体备课,确定由我来上本周的校内公开课。这两天我一直在准备,从课堂导入、重点突破、转承过渡到活动安排、课堂小结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并对课件进行反复修改。但今天上午学校因为有临时性活动,教务处、年级部的老师一个没来听。我当时想,是不是按原来的模式上课,公开课的材料先放一放,又一想,既然准备的材料这么充分,为何不利用呢?我按照公开课的模式去上课,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精讲点拨……虽然累了点,但课堂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注意力集中,连那些平时顽皮的学生也被深深吸引到教学过程中。看来,如果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以公开课的标准去上好每一节课,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016年1月11日,周一,课堂学会“打个岔”。 地理组的李老师上课有个特点,就是很幽默,还会“跑题”,每节课25分钟至30分钟时,就会“打个岔”,像是无意地和学生说一下天气或让学生关注另外一件事,如国际时事、体育新闻、生活趣事等等。看起来好像远离了教学内容,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吸引了学生(甚至吸引了我们听课老师),提高了教学效果。“打个岔”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体现。有的老师,课堂板着脸,时刻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不敢“打岔”,生怕浪费时间,结果“欲速则不达”,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2016年2月23日,周二,对一节标题的商榷。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节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三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教材在第三个问题下,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的调整、自然灾害的增加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的,其次是对人类产生影响。所以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而本节标题“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只突出了对人类的影响,没有涉及自然环境,标题和内容表述有偏差,我看本节标题不如改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这样表述既简洁又准确。

猜你喜欢
分异半球公开课
大直径半球容器纤维缠绕线型研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北京市1989-2010年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