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

2016-03-21 05:34福建经济学校林建忠
海峡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福建经济学校 林建忠



试论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

福建经济学校林建忠

该文针对中职生非理性体育学习的现状,主张通过心理干预进行健康指导、矫正学生认知偏差、调适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让中职生获取体育锻炼的心理力量,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中职体育 心理干预 认知偏差 成功体验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中职生面临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两种不同的前途。文化基础、体育基础的差异导致中学生对体育运动认知产生差异,一般学生很难摆正体育运动在自身素质提升、自我建构、自我实现方面的地位。体育基础有优势的学生能够积极健身,发挥特长,找寻乐趣所在,热爱团队体育活动,但可能玩耍至上,对学业不太在意;文化基础好的学生即使体育不太好,因为有升学需求,他们一般课内能够跟上教学,但课外较少能够理性地开展体育训练,普遍存在怕艰苦的情绪;更令人担忧的是文化课、体育课“双差生”,缺乏自我学习规划、对体育运动又没有兴趣,懒洋洋般不想付出,不愿为健康做出改变。从整体上看,中职生虽然可能在小学、初中阶段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对体育锻炼有所接纳,但尚未成长到自觉理性的高度,缺乏科学指导,不善于坚持,健康效果无法持续保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育人,如何引导中职生学会改变,帮助中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通过心理干预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健康指导呢?

从人类行为改变典型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进行分析,体育教师的健康指导离不开带领学生获取健康知识、产生健康信念及形成健康行为的三个连续过程,拥有健康知识是基础,健康信念是动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简要表达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了解这样的心理机制,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心理干预指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1],主动的心理情感介入有助于促进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成为阳光健康的中职生,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健康水平有个基本的评判,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健康有执着的信念,在强大的健康信念指引下,体育教师要引导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通过教育自省和针对性调整提高自觉锻炼效果。中职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可以把握以下主要内容与方向。

1 矫正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偏差

1.1对体育锻炼态度变得主动愉快

目前中职生在课外生活中花费最多的时间是进行非运动性质的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强度明显不足。要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让学生爱上体育活动带给人们的挑战感、满足感、愉悦感,这样即使没有外部奖励刺激,学生也会坚持体育锻炼[2]。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生为实施主体,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的感受和变化是动态的,瞬息万变,脱离学生基本情感态度无法奢谈体育锻炼的强度、负荷量。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而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学生提升技能、体能,更在智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积累。要做到让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相互协调发展,要调动各种启发教育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中职生在训练中收获心理成熟,要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变得主动愉快。

学习初期,体育教师可以引导中职生确定一位自己心中的运动员偶像,并且经常想象自己坚持体育锻炼的美好结果——变得健康健美、精力充沛,从而斩获无穷动力。态度的主动愉快是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最重要因素[3]。学生乐于参与锻炼,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体育动力、培养体育兴趣和形成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要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明白有计划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体育锻炼使人对外界反应更加迅速而准确,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有利于对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有效调控,张弛有致,能充分挖掘与开发学习潜力,保证学习的专注与高效。中职生要学会将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纳入全面发展的整个学习体系,在体育课和文化课之间不厚此薄彼,能把握好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让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自身认知能力,提高学业表现[4]。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好课内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外运动进行自我观察记录,记录自身课外运动参与情况、运动行为表现、运动技能应用以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呈现等方面,并对自我过程进行评价[5]。

1.2对体育竞赛有充分的身心应对准备

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各项体育赛事与日常体育的关系?中职校体育赛事频繁,中职生有较多机会参与各项体育竞技,有的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有的学生看重输赢,有的学生觉得临时玩玩而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而竞赛不失为一种锤炼学生品格、提升学生技能、增进健康的催化剂。智慧的体育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课外的契机,在课内设计有益身心的教育,适时进行各种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学生之前“无准备而战”的随意习惯。

体育教师要引导中职生端正学习心态,认识到如果比赛准备训练能达到一定的强度,可以保证神经、肌肉系统对竞赛的适应性,平时团队多磨合增加默契度,比赛成绩将更有保证,以赛促训;更要引导中职生认识到体育文明素养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中职生道德水准较欠缺,又易冲动,攻击性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而体育比赛不是不择手段的吵架打架。体育教师要倡导在文明框架下的公平竞争,尊重体育规则,不能争强好胜,一味“逞能”。要让中职生喜爱比赛,懂得在竞赛中运用战略战术取胜,在平时注重交流,关注人际顺畅,感受并接受社会支持,协调好与队友、对手之间的关系,信任队友,尊重对手。在竞争团队中获得受人尊重的地位,收获安全感与支持帮助建立自信与自尊[6]。对胜负之变有心理预演,胜之自信有成就,败之坦然不负气。体育教师疏导消除中职生不当的心理防御,学会把比赛失利看作正常结果,把失败归为可控因素,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强烈愤怒感、绝望感,培养中职生具有正当竞争意识,帮助中职生尽早适应社会。

2 调适对体育锻炼的负面情绪

2.1实现成功体验

现实教学中,“成功是成功之母”法则运用更普遍,学生获得合适的教育,看到自身进步的成果,得到的激励是巨大的。为了建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定势,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机会体验成功[7]。所以要消除中职生体育锻炼中厌倦、怠惰、畏难等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提供合适的教育,给学生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中职生从中积极找寻成功体验。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如此合适的“私人定制”呢?中职生的个人特点多样化为教学提出挑战,引导学生配合教学很必要。引导学生主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训练基础、训练情绪等实际情况,在制定班级训练计划时适时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挑战权威,而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中职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成年人有差距,吸氧能力较成人差,身体对中小负荷的生理强度容易适应,对强度大、氧耗高的负荷不易适应。不同体质水平的中职生想通过超量恢复的办法提高体能,所要确定的适宜运动量也不尽相同。科学监控运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基本运动能力,实现锻炼目标,是一件必须谨慎而为的事。男生倾向于提高肌肉力量,可以设计力量训练;女生爱塑形,就首选健美操;如果只为增强体质的一般需求,选择的锻炼方式很灵活,跑步、打球、游泳、练习武术等,可以交换进行。训练强度标准身体健康的人学生可以把握常用的按心率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运动适宜心率=170-年龄),以保证训练的安全有效。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将学习内容细化,明确一堂课的动作要素、身体素质、动作训练等,让目标可量化、可操作、可评定[8]。要引导中职生及时反馈训练感受,确保不“一刀切”,人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学校可以探索推广校园体育俱乐部形式,创新校园体育文化,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中职生的需求。要在全校范围倡导“进步就是成功”梯级目标,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期望值不同,这样,无论个体体能差异怎样,人人都可以先接纳自身,训练中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反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梯级进步的成功体验,从而扫荡学生负面情绪。

2.2调动伙伴力量

循序渐进、系统周期性的体育锻炼追求理想的锻炼效果,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自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分肌肉甚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去实现。然而体育锻炼持续的动态节奏容易促发中职生心理的厌倦,而且体育锻炼期间遇到的困难、伤痛,容易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只有克服体育锻炼的艰苦,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用心观察发现,要想追求整体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9]。过程的坚持对中职生来说是一个考验,调动伙伴力量参与共同训练、共同提高,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中职生在课内外训练中与同学互促共进,可以约定课内外锻炼伙伴,利用伙伴的力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比如在篮球、排球项目训练场上,和同伴在变化中体验如何敢于决断,默契配合;在分组结伴长跑中,和同伴用眼神、语言互相勉励,激发斗志,做到坚韧耐久;创设体育游戏,调动伙伴扮演角色,扬长避短体现合作力量,看到自身价值。在训练之外,引导学生伙伴经常谈心交流体育锻炼心得体会,倾诉实施体育锻炼计划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绪,互相开导勉励,调整目标方向,有利于中职生汲取体育锻炼正能量,形成与人为善、乐群的良好性格,不至于在自我封闭中步入心灵困境。从而纠正学生的心理缺陷,培养良好人格、培养协作进取精神[10]。

笔者在多年的中职体育教学中发现,让中职生获取体育锻炼心理力量比体育技能本身的教学更为重要,可以让教学少走弯路,让中职生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实现身心健康良性循环。总之,体育教师应该追求通过心理干预达到终极意义的健康指导。

[1] 续俊,杨晓敏.健身教育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 孙德荣,刘瑞静,范金玲, 等.目标定向、动机自主与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选择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2(30):143.

[3] 曹青军.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 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35(3):73-82.

[5] 姜庆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评价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教育,2015(6):40-41.

[6] 李昌俊,贾贺男,左俊楠.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机制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 2015,51(1):134.

[7] 陈圣平,高永三,陈作松.体育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8] 方勤,方伟.体育学习目标有效表述方法与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教育,2015(4):34-35.

[9] 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