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事里的恶之霾——读方方小说《云淡风轻》

2016-03-21 08:39吴佳燕
长江丛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驴方方世事

■吴佳燕



混沌世事里的恶之霾——读方方小说《云淡风轻》

■吴佳燕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短文《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有点让人遽然惊醒的感觉。他说,“积将90年的经验,我深知世界上确实有坏人的。乍看上去,这个看法的智商只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这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那样既真实又平庸。”这让我想起孩童时代看电影的时候总喜欢追着大人问:这里面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所谓的好人坏人就是一种说法,无非是人性善恶。人性是多么幽微复杂的东西,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坏人,只是由人性的善恶主导而已。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一个像季羡林那样的大知识分子,到了世事洞明、千帆阅尽的老年,对所谓好人坏人的认识竟然和孩童对世界的看法如此相似。是脑子糊涂了?还是思维变简单了?当然不是。只能说,几十年的处世经验和人际交往,让他们对人性及这世界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和更深刻的悲观。

方方的新作《云淡风轻》(发《长江文艺》2015年第12期)就是一篇有关好人坏人的短篇小说。在日常而混沌的世事里,谁也不可能是简单的好人坏人,坏人两个字也不会写在脸上;只有面临突发事件或极端情境时,人之坏才像黑夜里的撒旦一样露出狰容。极端情境或许是某种诱因,它让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一下子袒露无遗。《云淡风轻》开头慧明母子开心斗嘴的美好时光,对面晚上出门、表情冷漠的老太太,都在平静地演绎着现代社会日常里的都市故事。然而等闲平地起波澜,日常混沌之下暗藏凶险。慧明的儿子小驴在一场意外中溺水而亡,慧明伤痛之余选择宽恕肇事者,却因为管了闲事让对方造谣报复,污水直接泼向小驴。住在对面的老太太突然过来搭话,讲述儿孙在车祸中丧生后的悲愤。两起事件都与车有关,意外死亡的孩子因为小区的车子被划伤面临着中伤与污辱,老太太的儿孙在一场找不到肇事者的车祸中丧生。作为一种现代符号,“车”在小说中充当的真是一个不光彩的道具,包含着关于现代性的反思。两名女性都承受了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并被人在伤口上撒盐,在伤痛中深切体会到了人性之恶。那个肇事逃逸的司机,那些沉默不语的知情者,那个口出恶言、睚眦必报、造谣诬陷的朱姓业主,以及跟风公开找慧明求证的小区业主们,都在一瞬间展露出他们的坏。那种坏是极度的自私、势利,是在关键时刻的麻木、盲从,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是非感,是人性之恶在方方面面的表现。小说中有一句话“有人来这世上,就是当人渣的”,这让人思考坏人何以在社会上像杂草蔓延,而人性之恶为何像空气里的雾霾一样,无处不在而又如此顽固不化。如果说,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里方方探讨的是阶层固化的问题,是穷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那么在《云淡风轻》里,她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了人性的固化,是坏人难以变好的悲观。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有“性恶论”的说法也相信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进行改善。但是不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人的社会性层面上,善恶也会固化的,恶念跟恶行会像甩不掉的牛皮糖一样,粘附在坏人身上如影随形。两种固化,都只是表面呈现的结果,她要揪出的是固化背后的那只撒旦之手。

《长江文艺》2015年第12期

这撒旦之手是众人之恶,或曰集体的暴力。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而当集体无意识演变成一种集体有意识,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种世俗力量甚至群众性暴力。这里面有谣传,煽动,起哄,造势,跟风,盲从,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干扰和强迫着个体的判断和选择。面对小驴的意外死亡,当慧明选择原谅肇事孩子、不要分文赔偿的时候,她“能感受到邻居们异样的目光”、“有人说她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儿子的一条命?更有人说没必要装吧”。当个体出现了异于常人的选择时,部分群众的反应只能说明他们以己度人的思维方式。而当朱姓业主造谣说是死去的小驴划伤了车子时,物业和小区的业主们竟然大多选择了信谣,并以开业主委员会的形式公开找慧明来质问。他们也可能不明就里或者将信将疑,但是他们参与的原因只是图个心安,让自己以后可以放心停车,所以不惜往孩子身上栽赃,“那张充满阳光和纯真的脸,正在被无数人泼着污秽”。人性的损人利己莫过于此。为了个人小利很容易结成同盟,以咄咄逼人、不辨是非的舆论压力强加于人,而在面对一些国家社会的大事时又无动于衷或无能为力,由强者身份化身为弱势群体,正应了形容网络暴力的那句话:“穿上马甲是暴民,脱了马甲就是奴才。”小说中慧明儿子的变故是明线,暗线是老太太的丧亲之痛。开快车肇事逃逸的司机,不负责任的物业和警察,还有那些麻木冷漠、明哲保身的目击者和知情者,都在给孤独无援的老人伤口上不断撒盐,也加深了她对社会的怨恨,所以她选择划伤小区车子这样一个出口,用一种“以恶制恶”的方式来解恨。慧明对肇事孩子的原谅让她震惊,所以老太主动找慧明沟通了解,也因此中断了“以恶制恶”的行为。但是更大的灾难迎面砸来,慧明的以德报怨换来的是群体性的猜疑与诬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人之恶,无人可阻”。慧明的善换来的是恶,老太只能继续用中断的“恶”行来制止正在大行其道的“众人之恶”——这种善恶转换真让人心惊胆寒。如果说对老太太一家车祸事故的沉默冷漠是一种事不关己的群体性冷暴力的话,那么对慧明儿子的造谣、诋毁则是一场公然而残忍的舆论热暴力。古人关于沉默是金的箴言,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沉默之恶;集体的力量,亦可转化为群体性暴力。因为善的沉默自守,就是对恶的包庇纵容;群体性的冷漠自私,就是对真善美的损害与摧残。这种众人之恶,是由一大批所谓的“坏人”及没有是非观和正义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组成的,就如今天挥之不去并且让人早已习惯的灰霾天气一样,是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新鲜的产物。

方方

这撒旦之手更是时代之恶。小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考和指认了一些社会现实:坏人当道,好人麻木,传谣信谣,不辨是非。因此,《云淡风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是方方对新的社会问题思考后的直抒胸臆之作。小说中的老太太说:“这世上有很多坏人,但却缺少公道来制裁他们。他们逼着你用他们的恶去对付他们。时间长了,渐渐你会习惯自己作恶。甚至你会为自己以恶制恶的方式而兴奋。”人性之恶、众人之恶也许自古有之,但为何它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格外蓬勃生长,为什么逼着人只能选择以恶制恶的方式?这会不会造成一种“好人向坏人投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行循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方方在一次访谈中所说:“在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常会看到一些草包,什么都不懂,但凭着到处混,照样春风得意。还有一些品行恶劣者或是投机者居然可以混到在某些专业层面呼风唤雨,要啥有啥。他们不付出努力,只需搞好关系”、“其实,这样的人的存在是没有办法的,哪个时代都有,打杀不尽的。中国的文化土壤,是非常适宜这样的人旺盛生长的。以恶行得善报,以小人之手段得大利之结果,我们看得太多了。”这是她的知人论世之感。《云淡风轻》里两个遭受悲惨事故的家庭,在社会上感受到的只是更大的伤痛与悲凉,究其深因,也是我们的时代环境出了问题。消费时代的自私、物欲正逐步侵蚀的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认知行为,看似太平有序的世事里隐藏着诸多混沌未知,有不讲规则,有不发声不作为,有对恶的惯性沉默与纵容。就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撒旦之手,可能会带来新的更大的社会风险与人性风险。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恶形成的是助力或阻力。如果人性中有固化的顽疾的一面,那么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呢?在此,方方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直觉,表达出她对这个时代的深切忧患。这也是为什么在关于2012年的末日预言已经成为过往云烟的时候,她仍然选择2012作为故事的叙述节点的原因。她提醒的是对更深层次上的人的精神末日的警惕。

还有关于个人的应对和选择,这体现出方方近期小说思考的连续性。《惟妙惟肖的爱情》讲的是人与时代的关系,超然物外或者狼狈为奸全在乎自己的认知和选择;《云淡风轻》讲的是人对时代之恶的态度,是应该无视或宽恕他们,还是以恶制恶、“一个都不饶恕”?慧明选择宽恕却带来更大的伤害,老太太不得不让以恶制恶成为习惯。由此可见,在两难的困惑和选择面前,个人的自知和坚持就变得尤为可贵,但《云淡风轻》里却多了一份不动声色的凝重与悲凉。从人性之恶到众人之恶再到时代之恶,这递进的层级关系让人如此心惊。这笼罩在日常里的恶——它的诱因它的弥散是如此的晦暗隐秘和明目张胆,像我们所习见的雾霾一样无所不在,填满生活里的每一个缝隙,令人厌恶而又无可逃避。深幽的人性与混沌的世事里又隐藏着多少撒旦之手?这世界也只有扫尽了恶之霾,方能够云淡风轻。

猜你喜欢
小驴方方世事
80年代款的媳妇
圆圆和方方
无 题(1)
圆圆和方方
何冀平 世事本是大戏一场
隐身
世事无常
郑小驴
长在心上的眼睛
长在心上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