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0 05:15
大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际教育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例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正在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德国以深厚的职业教育为背景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的基于工作的教育(Work-based-education)模式探索等。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倡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探索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许多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突出强化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特质。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1][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办学起点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独立学院的办学融合了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民办高校灵活办学机制的双重优势,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3]

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例,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切入点,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的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着力培养素质好、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由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阶段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的调整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外部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会对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同高校在办学层次、类别、规模、数量等方面的比例布局和相互之间的衔接产生重要影响。

综观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而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快速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过程和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特征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调整目标和过程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关联和匹配,突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加强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构建“双元”教育结构,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决策智库和人力资源支持的目的。

(二)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和办学特点

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双元”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中,办学特色鲜明,地位和作用凸显。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对国家发展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曾经对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的实体经济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瑞士构建了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元”结构特点的高等教育,其中综合性大学28所(包括12所州立大学、14所师范大学、2所联邦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9所。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迅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大学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研究和开发,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层次到硕士,其培养过程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制度。这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芬兰的高等教育“双元”结构体系中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主体地位。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来确立“双元”教育体系结构,分别于1995年和2005年制定和修订了《应用技术大学法》,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与普通综合性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同等地位。应用技术型大学也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呈现“双元”结构特点,且从大学数量规模和发展趋势看,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年轻人求学更倾向选择应用技术型大学。德国现有高校421所,其中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行三级学位体制,并实施“博洛尼亚进程”,使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拥有等同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综上,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各国经济的稳步提升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趋势

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仅“十一五”期间规划发展的高职毕业生就曾一度达到1100万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也提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许多地方院校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从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运作情况看,一些高校与企业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较多,而实质性合作较少,多数流于形式。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比较看重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和技能教育,不能很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学校受到条件的制约,实习实训环节薄弱;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热情不高,存在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往往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表现不积极,合作形式也仅局限于挂牌仪式,设立奖学金等现象。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同时强调“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显然,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是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是一所成立时间较短的全新体制机制的独立学院,地处环渤海区域经济中心,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办学定位,成立伊始就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特点,强化产教结合,利用地缘优势、行业优势和工程优势,创新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发挥校企合作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五年来,先后在土木工程、机械与电气工程、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交通运输等六个主要专业方向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方向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专业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海滨学院地处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带,东临渤海、南接山东、北依京津,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区位优势。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主动面向渤海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方向,对接渤海新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等特色专业。同时,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在铁路行业的传统办学优势,重点建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铁路相关专业优势学科,着力构建铁路学科专业布局,培养交通工程行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在调整布局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学院突破传统思维,不断细化、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接,明确专业方向,例如机械工程专业下分模具设计制造、数控技术、铁路车辆设计制造3个专业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下分化学工程、石油加工、煤化工、盐化工4个专业方向。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院利用北汽集团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华北汽车产业基地的难得机遇,于2012年底与北汽集团合作成功举办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特色班—北汽班,为北汽集团汽车产业基地培养急需人才。首届北汽班开设了北汽机械工程班、北汽车辆工程班、北汽营销班三个专业方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讲授阶段,北汽集团选派高水平的专业工程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同时学院安排“双师型”专兼职教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在企业实习阶段,学院采取“双导师指导制”,组织专业教师赴北汽集团与技术专家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大胆探索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力争使北汽班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够做到从生产实践中选题,也能到生产实践中应用。

校企双方还定期对北汽班的人才培养过程与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学院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充分听取企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互惠共赢(表2-1)。

表2-1 首届北汽冠名班就业情况统计表

二是发挥行业优势,与铁路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学院6个铁路类专业的在校生占比52%。在与天津南环铁路和朔黄铁路合作中,立足铁路产业实际,以行业需求为向导,深化校企人才培养机制,联合铁路局(铁路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力度,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目标化、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践成果明显。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明显提升,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就业率逐年攀升(表2-2)。

表2-2 海滨学院院铁路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三是发挥工程优势,与中软国际集团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中软国际集团是国内大型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从2013年起校企双方开展合作,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采用“3+1”模式培养。学生在校前3年时间主要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骨干课程。在大四时,安排学生在中软国际集团进行集中实训,通过学习计算机行业的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化工专业也通过与渤海新区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的企业合作,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1%。

3.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母体学校的共享师资;二是由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青年教师;三是外聘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是独立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上都有待改善,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海滨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的全员培训,强化教师的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及时掌握了解技术工艺、生产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同时采取与合作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吸引和聘请企业中的高水平工程师和资深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走进实验室和课堂,同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参与专业课程研发,使培养方案更契合企业的需要,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指导。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摸索出自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途径。

(二)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在分析总结海滨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融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平台+”方案,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群。“+市场需求导向”的校企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学和科研互动的师资队伍。该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比例,优化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技能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活学活用为目标。

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与自主实践三个模块构成。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与专业需求,课程体系分为工科、经管、艺术及外语四大类课程平台(图2-1)。

图2-1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框架

基础教育模块由人文社科基础类和自然科学基础类两类课程组成。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设,重点考虑企业用人需求,适当缩减课程学分学时,合理设置部分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专业教育模块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大类平台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北汽班及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优化相应专业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与自主实践模块考虑学生个性需求,侧重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学院制定办法认定实践学分,先后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学生自主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办法》,开展各类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明确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思路(图2-2)。

图2-2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实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

同时,构建校内培养与企业实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针对社会、区域经济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平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其中工科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学分比例不少于30%,非工科类不少于20%,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行业素质、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与建议

近五年来,本着“合作、共赢、发展”的宗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学院已经与80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与北汽集团、天津南环铁路等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深度务实合作,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路径。

第一,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教育结构调整应紧扣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为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法律、政策保障。一是尽快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确立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地位和保障,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制定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引导或要求企业对接高校,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制定办法要求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服务企业,实现双赢。二是转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调动企业和学校合作育人的积极性,服务校企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政府搭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唱戏的良好局面。

第二,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灵活开设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紧扣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校办学层次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的前提下,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在保证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推行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建设模式。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着重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第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的执行和落实,关键依靠校企双方制定的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作为保证,真正使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起来,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第四,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建设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重点是要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基础课教师也应了解实践。目前多数的独立学院和地方院校办学实践中,无论从授课教师的研发能力、实践能力、还是技术应用能力看,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企业生产一线实际脱节而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需要有新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不断加以丰富和充实。

总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鼓励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也为独立学院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注释:

[1]Krashen,S.ThelnputHypothesis:Issuesandlmplications[M].1985.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4]刘焕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