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石 琼
浅谈中学语文学习中的背诵积累
安徽师范大学 石 琼
摘要:知识积累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积累,尤其是背诵积累的认识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积累。教师需要从方法和态度上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学习 背诵积累 方法态度
从根本上说,高中语文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语文知识的积累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往往会忽视积累的问题,有的学生谈论或写作用到的内容是以前学习得到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累态度消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意识是学校和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背诵积累显得尤为关键。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背诵,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积累的开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离不开背诵,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离不开背诵。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背诵应成为一种重要的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要重视积累,背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高中的语文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对语文知识理解深刻,更不要说举一反三。高中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和文学作品是有很大益处的。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师在事业和学问上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其青少年时期大量地背诵古诗文。必修一中的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讲述了梁启超先生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其中提到他大段大段地背诵古诗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背诵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活水和源头。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不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积累的知识与能够运用的知识太少。通过背诵,学生可以学习不同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感受不同作者构思的独特之处。通过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变得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知识的理解、表达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基础的积累。学生背诵的东西多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自然增强,背诵积累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要不断积累,尤其要加强背诵积累。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从散文《荷塘月色》开始,到第二单元的诗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其中有很多段落要求学生背熟。一开始学生做得很好,可是到后来学生背诵的质量明显下降。
学生不能积极地对待背诵,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两种原因:一是,学生不认识背诵的重要作用,背诵时态度比较消极,有时只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二是学生背诵的方法比较呆板,大多数学生只是反复阅读,有时连含义都弄不清楚,所以经常出现背了很多次还是记不住的现象,或者出现当时记住了过几天就忘记、使用时想不起来的现象。做到语文学习的知识积累,背诵是学生必须要跨越的栏杆,所以学生在背诵过程中的态度很重要。
《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出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客观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有新的发展,新的提高。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积累,才能充分认识背诵的重要作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所要记忆的东西。学生主动积极地记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积累也需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专心致志的毅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摆正心态,做好刻苦求知的准备,面对背诵路上的任何困难都能走下去。
每天的早读课,学生都会诵读课文。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心”记忆,会给学习带来积极意义。平时,学生常常拿起书就背诵,背诵效果较差。有些学生一听要背诵就愁眉苦脸,即使将背诵的内容读很多遍也没有任何印象。
背诵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首先,学生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次朗读、读熟,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和语境,自然就方便背诵。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多读,熟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所写的内容。其次,先理解后背诵。学生不仅要了解需要背诵的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还要理清先后顺序,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这样背诵就处于有效的过程中,学生容易记忆。再次,记忆的篇幅长短。学生记忆古诗词的速度要高于其他文章,因为诗词有一定的韵味,篇幅短小。背诵长篇文章可以借鉴背诵诗词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背诵,各个击破,然后再集中,这样背诵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背诵时间也比较重要。早读课的时间,学生的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是背书的最佳时间。每天晚上临睡前也是记忆的好时间,取得的背诵效果也较好。
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关键期。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背诵的重要性,还要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通过强化诵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看的多,记的多,自然就写地成,说地出。《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任何事只要善于积累和坚持就会有收获,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 醒.谈谈高中语文学习的积累、阅读和背诵[J].学苑教育,2013
[2]解 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131
作者简介:石琼(1981—),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