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曾宁莎
浅谈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曾宁莎
摘要:随着教育公平原则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保证贫困生接受平等教育,国家、学校以及民间经济力量提供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面的帮助。然而,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出现骗取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恶意欠贷等信用问题。如何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诚信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与普通学生比,高校贫困生在经济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为实现教育公平,国家负担了他们的部分教育成本。然而,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有些学生并不是真正的贫困生。有的学生为获得为贫困生设置的经济资助,伪造贫困生证明文件。这一方面剥夺了真正需要经济支持的贫困生获取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其次,有些学生的家庭已经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但是这些学生将这部分钱用作其他目的,如购买品牌手机、炒股等,对家中却谎称已经缴纳学费、生活费,而从学校申请助学贷款。
再次,有些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上学期间按照规定申请助学贷款。但是,毕业后由于其自身缺乏信用认识或者其没有工作支撑自身经济,从而发生逾期还款甚至恶意欠款现象。
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贫困生缺失诚信观念。高校贫困生从高中走向大学,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成熟。其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主要学习书本知识,缺乏对社会信用的认知,诚信观念缺失。二,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存在问题。高校现阶段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贫困生所在的村、乡、镇出具的证明,基于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贫困生的父母委托熟人就能获得该项证明,而高校并不会逐一核实。另外,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同,此地的贫困生也许比其他地方的非贫困生家境更为良好,这导致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一。三,高校缺少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自1999年我国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而忽略对他们心理和精神的救助,诚信教育一般放置在公共选修课中,没有专门进行诚信教育的课程。
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问题会导致学生违约行为的发生,影响学生日后的个人信用。在大学生为人处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诚信观念若不能有效地形成将会对其日后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解决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由于高校开放的教学模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日常生活状况最为了解。为保证需要帮助的学生获得经济资助,高校辅导员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经济评定。辅导员认为经济状况良好、不符合贫困生评定标准的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应当建议学校到该生家乡实地核实,保证贫困生评定的真实性。
其次,高校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内部开展诚信教育公开课。在日常班会中,高校辅导员需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尤其在学生刚入学时,辅导员可以单独组织课程,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讲述申请条件、申请流程、还贷要求、逾期还贷或恶意欠贷的危害。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公开课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建立高校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加强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不能只靠教育宣导,更应当使用制度约束。辅导员可以制作贫困生的诚信档案,按学期和年度递交给年级、学院、学校。对诚信出现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及时给予提醒,指导其纠正失信行为,对及时纠正的高校大学生,其失信行为可以不进入诚信档案。
诚信是一人的立人、立世之本。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稳定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高校要从辅导员和高校制度等多方面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细致的日常观察、合理的实地考察、精细的诚信教育课程设置、人性化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等,这些都有助于高校贫困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张良平,余国涛,耿世杰,邓 铭.浅谈当代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J].科技创业月刊,2015
[2]鞠茵妮.柳若愚.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
[3]刘萌芽,王 瑛,李望平.对现行贫困大学生界定办法的反思──兼谈贫困学生界定工作的改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李东平,刘海波,郭 睿,胡启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5]李承焕,张志豪,刘海平,张会鹏,翁杨.基于近现代云南转型期工业环境与工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252
作者简介:曾宁莎(1989.06.16-),女,汉族,助教,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