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亚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学习研究所 舒 华
阅读障碍儿童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亚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学习研究所 舒 华
摘要:本文对阅读障碍的概念、困难表现以及早期诊断和干预做详细概述,重点阐明阅读障碍早期诊断方法的新趋势以及早期干预的主要形式。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应加大阅读障碍诊断与干预的普及与推广力度,促进汉语阅读发展。
关键词:阅读障碍 早期诊断 干预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学龄儿童在读写能力发展方面的特殊困难,主要指那些拥有正常智力、学习动机和受教育机会却不能顺利阅读的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在5%~17.5%之间,学习困难儿童中大约有80%的儿童受阅读障碍困扰。阅读障碍不仅会造成儿童学业落后,还会对他们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成人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研究阅读障碍现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克服阅读困难。如果按5%的发生率计算,每年受阅读障碍困扰的汉语儿童超过一千万。鉴于国内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投入现状,为庞大的群体提供优质的个别矫治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实现对阅读障碍高危(at risk)儿童的早期鉴别,在发生阅读障碍的可能性还没有变成现实性之前提供有效干预,从根本上实现从矫治到预防,变“治病”为“防病”,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千万阅读障碍高危儿童顺利发展。
相对于同年龄正常阅读水平的儿童来说,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听、说、读、写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导致学习困难。具体来说,阅读障碍儿童在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方面存在困难;在口语发展中相对落后和缓慢,发音不清楚,产生词汇困难而且速度较慢;阅读水平方面,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对汉字的识记速度较慢而且识记数量较少,不论是出声朗读还是默读方式,他们的整体阅读速度比较慢;拼写方面,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现书写错误,如漏掉笔画、同音字错误和形似字错误等。
目前对于汉语阅读障碍的诊断主要采用能力——成绩差异诊断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反应——干预诊断方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就这两种诊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评价进行详细论述。
1.能力——成绩差异诊断。目前关于阅读障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行为、认知及脑机制方面的差异,其鉴别标准以能力——成绩差异模型(Abilityachievement Discrepancy Model)为主,即在排除智力、动机、受教育机会等影响因素之后,通过比较儿童应有的阅读能力与实际表现差异诊断儿童是否存在阅读障碍。
(1) 能力——差异诊断方法的标准。具体操作中,研究者多采用智商在正常范围,阅读能力(以阅读单个单词为主)低于同龄人一个标准差或低于同龄人一个阅读年龄或1.5个阅读年级作为筛选阅读障碍儿童的标准。目前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多采用汉字识别和阅读流畅性测验。例如,某学者的研究共选取小学五年级学生433名,采用识别量测验和一分钟识字作为汉语阅读障碍筛选的测验任务,筛选标准为识别量测验和一分钟识字的成绩低于同年级儿童平均成绩的一个标准差,最终得到33名阅读障碍儿童。这种诊断标准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需要大规模测验调查,至少需要调查几百个同年龄儿童,然后得到这一年龄正常儿童阅读的平均水平,经过与正常儿童比较得到障碍儿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制定中国儿童阅读水平常模,对单个儿童的诊断将会更方便。
例如,舒华等人抽取北京市21所学校一到五年级学生,编制《北京市儿童阅读测验常模》;杨志伟根据阅读障碍症状学特点编制《汉语阅读阅读技能诊断测验》;何淑娴等人编制香港儿童阅读诊断标准化评估方法。这些标准化评定测验的编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的展开。
(2)能力——差异诊断方法的评价。尽管能力——成绩差异鉴别程序的逻辑清晰,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鉴别方法。但按照该定义,只有那些实际阅读成绩明显落后于其应有的儿童才会被诊断成为阅读障碍,才有机会接受特殊的训练或矫治。事实上,儿童通常需要等到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才会表现出落后于同龄人的明显差异,而在“等待”差异出现的这段时间,儿童出现阅读障碍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让我们失去了干预阅读障碍的最佳时机,所以这种“等待失败效应”(wait to fail effect)是对能力——成绩差异鉴别标准的最猛烈批评。
此外,如果阅读障碍(高危)儿童没有被及时诊断并得到相应干预,就容易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不愿意阅读,而阅读经验的缺乏反过来又会加重阅读困难的严重程度,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这些学生的阅读困难变得更加严重,也更加难以矫治,出现严重的“积累效应”(Cumulative Effect)。而阅读作为个体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儿童从事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最终将会对儿童的情绪、自我认知乃至社会交往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目前阅读障碍研究的一种重要趋势就是改矫治为预防,尽可能早地鉴别出存在阅读障碍危险的高危儿童并给予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困难程度,而反应——干预模型(Response To Intervention,RTI)就是其中一种鉴别和干预并重的新模型。
2.阅读障碍诊断方法的新发展——反应干预诊断
(1)反应——干预诊断方法的内容。作为一个新兴的阅读障碍鉴别模型,反应——干预模型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者被广泛接受的现成操作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框架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对阅读障碍进行鉴别的过程也就是对高危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概括而言,该模型大致包含三个阶段:
①全员检测和群体干预。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相关技能进行全面测查,在常规教学条件下,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高质量教学并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检测所有学生的进步情况。那些没有对优质教学做出积极反应,阅读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
②目标化的小组辅导。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学生制定目标化的、密集的、专门化的干预措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记录并检测学生的进步情况。那些在小组辅导情况下仍然没有进步的学生进入第三阶段。
③个别训练与全面评估。针对学生的认知缺陷为之提供更为密集、个性化的指导与干预,监控学生变化。如果仍有学生没有对干预措施做出积极反应而提高成绩,那么将会对学生进行多个学科、多方面的全面评估,确定其是否为阅读障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2.反应——干预诊断方法的评价。与能力——成绩差异模型相比,反应——干预模型克服前者“等待失败效应”和“积累效应”,可以较早地发现有阅读困难倾向的高危儿童,为及时干预赢得了宝贵时间。其最大优点在于将鉴别和干预进行有机结合,在前提检测过程中不仅能治疗不属于阅读障碍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还要为那些真正存在阅读障碍的儿童根据其缺陷类型、范围及程度制定科学化、密集化、专门化和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克服阅读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目前围绕阅读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诊断阅读障碍,阅读障碍儿童究竟会表现出哪些加工缺陷,但是这些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障碍儿童改善并提高阅读水平,尽可能克服阅读困难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阅读障碍早期诊断和加工缺陷的丰富研究结果,为阅读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和实施的可能性。目前主要采用的干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针对阅读障碍语音加工技能的训练,另一类是围绕阅读流畅性展开的训练。
1.语音加工技能干预。许多研究者发现语音加工缺陷在阅读障碍中普遍存在,如果能改善这些制约阅读能力的语音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阅读水平。目前针对语音技能干预的重点在于促进对语音单位的操纵、切分等。具体的干预形式主要有单纯的语音训练、与阅读相结合的语音训练。
(1) 单纯的语音训练模式。对不同单元的语音信息采用识别、辨别和产出等任务进行训练。例如,对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进行音节(单词)到音位(辅音、元音)等练习;对汉语为母语的儿童根据年龄的不同可以采用从大语音单元(字词)到小语音单元(声母、韵母、声调)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用识别任务,如听觉呈现两个范畴的语音,让儿童进行归类训练;还可以采用辨别任务,同时听觉呈现三个语音信息,让学生判断出哪个语音和其他两个不同。
听觉形式的训练可以采用产出任务法,给学生一个语音单元,让其删掉首音、中间音节或者尾音后,产生一个新的语音单元。例如,给学生“dian”这个语音信息,要求删除中间的“i”后产生一个新的语音信息“dan”。通过这种任务训练,儿童可以强化对汉语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感知、操纵和切分等基本语音加工能力。
(2)与阅读相结合的语音训练模式。单纯的语音训练主要关注早期口语行程中的语音感知和加工能力,而要顺利完成阅读过程还需要建立口语(音)和书面文字(形)匹配的对应规则。研究者发现这种在阅读中训练语音能力,同时学习音形对应规则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语音训练效果要好。精心编制阅读材料可以将语音信息由简单到复杂重复出现在一个故事情景中,训练语音加工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建立语音和字形联系,掌握语音和意义联系。这种建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阅读流畅性干预。阅读流畅性的干预模式建立在阅读障碍双重加工缺陷的理论基础上,相对于语音训练,阅读流畅性训练更侧重于阅读速度是否流畅和快速。例如,Wolf等人编制的RAVE-O训练程序不仅要求儿童能准确识别语音、正字法等信息,还更关注儿童能快速、自动化、流畅地完成对语音、字形等基本认知技能训练。汉语研究中,舒华等人致力于开发一套适合中国儿童阅读流畅性的干预测验,基于芬兰人采用的chain test的模式,采用划销形式,将不同层次的语言材料编制进去,如数字、声母、韵母、声调、汉字、词组等,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划出目标单元。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障碍的研究与探索不仅要在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更重要的是逐渐转入实践层面,让更多教育学家、教师和父母所了解,对阅读障碍儿童尽早给予帮助。
目前,英语环境中的阅读障碍早期预测和干预研究已经有了丰富成果,但由于汉语与英语的巨大差异,我们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研发适合汉语阅读障碍的鉴别和干预程序。
参考文献:
[1]Lyon,G.R.,Shaywitz,S.E.,Shaywitz,B.A.A definition of dyslexia [J].Annals of Dyslexia,2003
[2]方俊明.当代阅读困难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热点[J].中国特殊教育,2004
[3]Pennington B.F.& Bishop D.V.Relations among speech,language,and reading disorders [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9
[4]Ho,C.S.,Chan,D.W.,Lee,S.H.,Tsang,S.M.,&Luan,V.H.Cognitive profiling and preliminary subtyping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J].Cognition,2004
[5]吴思娜,舒 华,王 或.4~6年级小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异质性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6]王晓辰,李其维,李 清.小学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PASS认知加工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7]王晓辰,李 清.基于汉语阅读障碍的PASS认知加工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
[8]王晓辰,李 清,邓赐平.汉语阅读障碍的语音加工及正字法加工缺陷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4
[9]杨志伟.汉语阅读技能诊断测验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10]Fletcher,J.M.& Vaughn S.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preventing and remediating academic difficulties[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09
[11]Bruce McCandliss,Isabel L.B.,Rebecca S.(2004).Focusing attention on decoding for children with poor reading skills:a study of the word building intervention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81: 419-435.
[12]Wolf M,Miller L,Donnelly K.Retrieval,automaticity,vocabulary elaboration,orthography:A comprehensive,fluency-based reading intervention program[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2000
(本文系资助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项目“阅读障碍儿童的声调感知缺陷与早期干预”,编号:CBA 130129;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阅读障碍儿童在声调范畴知觉上的加工机制”,编号:SQ125004;河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认知缺陷及感知生理基础研究”,编号:L2010B17)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76
作者简介:张亚静(1981.05—),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