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 胡俊
接过儿童抛来的“球”
■ 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胡俊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当教师精心设计好了教案、制作了教具,准备开展教学活动时,却突然会被一些“小插曲”所打断。教师们常常会被这些“小插曲”弄得不知所措,尤其是当孩子的表现或突发的事件背离了教师预设的思路时,教师们更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一些教师甚至还会认为这些“小插曲”是“捣蛋鬼们”故意在和自己过不去。作为教师,我也曾经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但在一次偶发事件中,我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善于把握时机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以应对各种状况。只有顺应孩子需要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而在这种教育中,作为教育者也常常会有一些收获和启示。
一次,在组织小班孩子进行语言活动时,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狐狸和小兔”的故事,小朋友们也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小眼睛瞪得圆圆的、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听得可入迷了。这时,突然从窗外传来了消防车急促的警报声,“唰”的一下,孩子们的视线立马转向了窗外,活泼的磊磊兴奋叫到:“救火龙来了,救火龙来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磊磊就兴冲冲地跑到窗户边去了。在他的带动下,有好几个“小淘气包”也纷纷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跑到窗台边看起“救火龙”来,甚至还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原本精心准备的一个教学活动就这样被打断了。怎么办?这时候如果我强行让小朋友重新回到座位上,他们肯定会很不乐意,注意力也不会再集中到“狐狸和小兔”的故事中来。于是我也装着饶有兴趣的样子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来:“刚才马路上开过去的车是救火龙吗?”“对啊,救火龙是去救火的嘛!”
磊磊很自信地回答了我。“不对,你说的不对,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车,它不叫救火龙!”有主见的文泽反驳了磊磊的说法,我马上追问到:“文泽说不叫救火龙,那它应该叫什么呢?”“是消防车。”文泽马上就给出了标准答案,其他孩子也马上跟着说:“是消防车。”我微笑着告诉他们:“刚才开过去的车确实是消防车,不过磊磊也给消防车取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名字叫‘救火龙’,老师也很喜欢。现在,我们学消防车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吧!”在我的提议下,小朋友纷纷作出“开车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此时当我看到孩子们义犹未尽的样子,知道他们肯定还沉浸在“救火龙”的故事中,我因势利导地又抛出新的问题:“消防车开这么快,它要去干什么?消防车上有些什么东西?消防车上的工作人员叫什么?消防员是用什么来救火的呢?……”孩子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这样,我接过了孩子们抛来的“球”,又将更多的“球”抛给了他们。趁着小朋友兴趣高涨,我又利用实物投影仪请他们观看了《消防安全手册》,并把引起火灾的几个原因编成了一个小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被我吸引过来。就这样,一节原本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预设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拉开了序幕……“救火龙”的偶发事件让我真正感受到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就应该是追随孩子的教育,而在这个追随的过程中,我也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接纳长期以来,在幼儿园课程中如何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一直都是教师们所关注和力图突破的关键问题。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即尊重儿童,理解他们的
需要,接纳他们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的表现脱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时,教师首先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适合的教育策略来应对,而不是简单或粗暴地予以回绝,甚至打击孩子的想法。其实,孩子的学习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是否被他们喜欢或接受,是否能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并最终将这一学习转变成孩子当前的需要。在“救火龙”这一偶发事件中,当孩子对马路上的消防车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秩序举动时,我并有慌乱也没有因此而恼怒,而是以一个伙伴的身份融入到孩子的交流中,并以游戏的方法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来。这样,教师的宽容和理解为孩子们下面的生成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的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时,他们必然会情绪饱满、态度积极地主动学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时地发现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把握时机,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使孩子在自主认识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以上案例中,当孩子不再对教师预设的活动产生兴趣,而又有了新的兴趣点时,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虽然活动安排没有按预先设计的那样进行,但也及时抓住“突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果断地调整了教育计划。这既尊重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极大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这样的随机教育会比我们拿着一张“消防车”图片和一份《消防安全手册》来上课要生动得多,也更有教育实效。
“接过儿童抛过来的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追随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追随儿童的需求,并从他们的反应中敏锐地捕捉到蕴涵其中的巨大学习价值。“救火龙”的发生让我更加理解了瑞吉欧老师的这句话。它使我领悟到“追随孩子”不仅仅是聆听孩子的声音、用心体会孩子的心意,更应该是我们主动审视自己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合孩子的对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