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陈 芳
优化材料促进发展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雅幼儿园陈芳
每周例行教师业务培训中,老师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给孩子提供什么材料,孩子会感兴趣?”
“材料怎样最大限度为目标服务呢?”
“材料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才能使活动层层深入呢?”
甚至有些负面情绪的宣泄,“又要做教具?”“材料投放那么多孩子又不喜欢玩?”
的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们费尽心血制作、投放材料,有时会不合时宜,有时还会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然而,课程是学习的模式,游戏是课程的实施手段,而材料正是游戏的载体。为了使孩子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材料的教育价值,从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武汉市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的操作材料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有配套的材料,可根据不同的活动使用不同的材料,保证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大大减轻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压力。但如何进一步研究每个操作材料在不同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运用,挖掘材料对于课程实施的辅助和突破功能呢?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了材料在活动中的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梳理总结。
镜头一:
当体育活动热身运动的音乐响起,孩子们挂着绳子随着音乐做热身运动。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想,孩子们一定对今天的游戏材料很感兴趣。当老师让孩子们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时,孩子们更是投入和兴奋。他们迅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绳子的玩法上,有的甩绳子、有的抓“尾巴”,还有的在地上摆出了各种形状。甜甜说:“老师你看,我跳过去了。”原来,甜甜将绳子摆在地上变成了一条河。
镜头二:
“小马”要进行跨跳比赛了,孩子们利用绳子摆出自己能跨跳过去的宽度,并自主选择能跳过的“小河”,运送“粮食”过河。第一次比赛,“小马”们很容易地就跨过了河;然后,老师根据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调整河面宽度,加深游戏难度。第二次比赛,“小马”们勇敢地向高难度挑战。教师适时将高低不同的“鳄鱼”放入“河里”。“小马”们不断跨跳过“小河”进行比赛,教师也不断调整河面宽度以满足孩子们的挑战需求。最后一轮比赛,孩子们非常兴奋,接力过程中,脚不断踩到绳子,“小河”瞬间垮塌。
(一)分析材料特性,创造性使用
此次活动中的主要材料是绳子,我们创造性地将它运用在健康领域的活动中,是因为绳子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可以随意变化形状、传递力量等。同时,绳子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能经常见到或使用到,对它具备一些感性经验,能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也可以用来创造性开展游戏。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突破,将单调的动作练习与新颖的材料相结合,幼儿被材料所吸引,很快融入游戏中,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善于思考,发现一种材料的不同玩法,不能单纯依赖教材提示,更不能生搬硬套,材料的运用最终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
(二)材料投放合理,激发幼儿思考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事物吸引,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小马过河》活动中探索绳子玩法时,我们给了孩子无限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孩子们利用绳子玩出了很多花样,如抓尾巴、抛接、跳、绳摆图形等,这样就给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三)挖掘材料价值,突破教学重难点
材料具有隐性的教育价值,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绳子容易被操作,孩子们能自己摆河面的宽度,这样比教师给他们设定要好得多,也有利于幼儿客服心理屏障。另外,孩子们在游戏中能非常方便地移动绳子来增宽“河面”,挑战不同难度,体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活动或者游戏的创设,只有源于孩子内在的需要,才能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挑战自身设定难度成功后,顺理成章来到竞赛环节。他们根据自己摆设好的不同难度的“河面”自然分组,避免了教师以孩子能力为“分组”依据,产生负面效应。孩子们一直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挑战自己,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能有所发展和提高。
在这次的活动组织中,我们有所收获和思考。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每个操作材料在不同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运用,深挖教材,思考最为适宜的呈现时机、投放方式、使用方法、回收时间。最终让材料在与幼儿有效的互动中,真正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