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家 雯,楼 世 洲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师角色缺位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张 家 雯,楼 世 洲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然而当下的教师却出现了角色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当。本文针对教师角色缺位问题提出有效对策,以此来推动教师践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师角色缺位;对策分析
全球化在推动全球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中,也提升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意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必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提升,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际竞争间的又一大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之兴在于教育之兴,教育之兴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教师职业身份的必然。然而教师却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角色缺位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教师角色缺位的具体表现,以期推动教师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使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的文化功能也就体现于此。教育正是通过文化这一中介来进行人的培养活动。教育作为文化的媒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文化进行传递与保存,并通过选择和批判、更新和创造来来文化,由此影响社会生活过程。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传递,这包含知识、认知、思想、价值、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传递。“这种传递绝对不是指生物水平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1]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原有文化进行改组和重建,发挥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推动文化的嬗变。经过改造和更新的文化不再属于过去,而是使其成为当代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体现出我们的时代精神。本质上说,“教育对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是选择性的,是对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千百年来的精神结晶,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是我们民族得以创新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创造新文化的基础和背景。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我国的教育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又导源于传统文化。”[3]当下,不论是中小学实施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社会开办的各种国学班,大多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噱头。传统文化教育被虚化和商业化,未能在完整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学生的培养做出整体长远的设计,变成了一种对传统文化表层的形式追求,而忽视了其深层蕴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中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负有责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校应该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系统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我们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当下教育却没有自觉履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没有担当起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重任,表现出我们教师角色的缺位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师角色缺位具体表现在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当这几个方面。
1.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位
教师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角色缺位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思想和认识的不足。朱熹认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就是说认识是行动的基础,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若对自身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缺少认识,那么教师就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自觉践行。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位首先表现在教师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教师,甚至包括文科类教师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四书五经、“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其他一些经典著作。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仅限于教授古文知识或历史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复合体。”[4]它不仅仅代表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知识遗产,它更根植在我们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仅限于那些古文知识、历史知识之类的错误认识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阈于有限的教学内容中,使得教师忽视了还有其他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精华需要我们的教师去挖掘、体会、传承。
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也导致一种普遍观念,即传统文化的教授应该属于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类教师的任务,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教师不需要担此重任。出于这样的观念,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的专属,其他学科教师则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体现出了当下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使命感的缺乏,是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认识缺位的另一表现。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认识缺乏,导致大多教师推脱自身的责任。这造成传统文化教育仅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教学时间内开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位教师应尽之责,是不可推脱的使命。所有教师都应该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付诸教育教学活动中。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造成的思想认识缺位,使得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行动力。
2.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缺位
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之基。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上。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必然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教师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
然而当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教师却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既缺少广度,也缺少深度。在整个教师教育的体系中,不论是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缺少重视,很少将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来。
另一方面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缺位体现在教师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以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基础。教师传统文人精神的缺失也能够反映出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且受技术取向教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注重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的熟练,对教师的人文精神的道德修养方面却不太重视。这种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多是“经师”而非“人师”。这样的“经师”缺乏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所体现在教师身上那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文精神。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蕴含在其中。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信守的思想观念的总和。它主要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尊德性,道问学”,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成为“君子”,进而达到“修己以安人”的理想。可以说它是一种德性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德性的人文精神却没有在当下的教师身上得到体现。传统师道出现了式微。“师道不利,而欲学术之能善,是尤种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5]教师不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又何言立德树人?对学生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然而,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缺位使得教师本身无法成为传统文化中德性的化身。可见,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亟待突破的瓶颈。
3.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缺位
教师没有担当起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重任,还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缺位。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缺位主要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当下,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没有从课程的整体性出发。在中小学的整体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只是做一些补偿性的知识完善工作,作为语文等文科类教育之外的补充,未能融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与各学科建立起联系。而且各校对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不明确,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选择不一,课程呈现形式也大多限于课堂中知识的讲授或课后学生自学。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没有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缺位掣肘了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缺位体现在教师只限于知识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习惯于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讲授的方法仍然主宰着课堂。这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得到拓展,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却没有习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传统文化中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实守信、立志有恒、身体力行、克己内省、推己及人、忠贞爱国等都是中国伦理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都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仅靠知识的传递是无法得到传承,它还需要学生达到精神层面的体悟。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是要促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最终应该落脚于学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中介者。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弘扬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是对教师角色应然性和实然性统一的基本诉求。具备一支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全面、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队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针对教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缺位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须知行合一,内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6]教师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导和支配。教师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在长期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中积淀和形成,是教师关于传统文化对教师身份影响和作用的根本看法。教师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从哲学层面决定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价值取向、专业伦理和专业行为,是教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
教师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首先应该做到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理性认识。“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精髓的传统核心价值观。”[7]教师应该在学习和传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以“仁义礼智信”为精髓的传统文化进行体悟,以理性之心对之。教师在全面了解其原有之意、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变迁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做出当代的诠释。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诠释是教师获得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教师内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传承传统文化信念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将其付诸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职业融合。教师应在学校教育中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是把认识和行为联系起来的关键。教师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来对传统核心价值观做进一步的自我诠释。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展开反思,反思自己教学活动是否践行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达到何种程度。这种反思可以是教师的自省慎独,也可以是教师群体间开展的反思性对话。教师通过反思,升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以此来指导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应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通过这一循环往复的知行合一过程,教师内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并让这种价值观形成教师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2.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8]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需具备传统文化知识,需要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独特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它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不论是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将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中,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强化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于教师而言,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除了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习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它是教师文化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师专业精神的体现,是当下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
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首先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要博。博即为广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涉猎要广。教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展开涉猎。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包含儒家经典以及其他诸子的经典著作、诗词文赋、小说、历史等。教师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展开认真的研习和体悟,寻绎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而恒久的核心精神,对其做出当代的诠释,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整体知识结构中。教师充足、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是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它使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游刃有余。
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专”。“专”就是专己之长,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习,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对本专业的传统文化做深入了解。虽然现在学校教育的分科体系是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的结果,但是每个学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都能寻根溯源。这也为我们的教师在自己擅长学科上专深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如,数学教师可以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史进行了解,同时对古代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进行阅读;自然科学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并阅读相关著作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教师在结合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深入研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教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同时也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中的民族精神品质。教师自身若能在传统文化知识又博又专的基础上,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独到体悟,方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于我们下一代,这样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品质的传承。教师用自己的传统文化学识和经验来点燃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向往。
3.传统文化教育要渗透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课程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课程的方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手段。系统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凸显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文化只局限在有限的几门课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将传统教育与其他的课程教学割离开。学校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时,需要进行系统地考虑和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方式等。学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课程的设计还应遵循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整体性体现在打通传统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传统文化整合于各门学科之中。寓传统文化于各学科课程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同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连贯性则表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做到每个阶段的衔接有序。
其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对于哪些内容应该进入我们的中小学校,不同年龄阶段选取哪些合适的内容,教师都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思想性、哲理性和育人性等原则,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利用各种可用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堂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是基本的课程实施方式。教师还可以设置其他的活动来作为辅助教学,如课外的兴趣活动包括经典阅读、书法、古典器乐等,利用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活动。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教师更应该关注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并将其践行于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化身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代表,以身示范,把正确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自身的传统人文素养是吸引学生向善的力量所在。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1] 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
[2] 朱永新.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EB/OL].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403/t2014.0314_330092.htm.2014-03-14./2016-11-15.
[3]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
[4] 陈磊,栗洪武.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精神转向”的重要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3(5):30-32.
[5]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9.
[6]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新华文摘,2010(20):1-9.
[7] 程印学.教师人文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6.
[8] 孟宪成.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
[责任编辑 张淑霞]
The Absence of Teachers’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NG Jia-wen, LOU Shi-zhou
(CollegeofTeacherEducation,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Zhejiang)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cultural communicator, teachers should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 absence of teachers’ rol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ck of cultural literacy and the inappropriate content and way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bsence of teachers’ role and thus to promote teachers to practice the mission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bsence of teacher’s role; countermeasures
G525
A
1674-2087(2016)04-0001-05
2016-11-06
张家雯 女 ,安徽黄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楼世洲,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