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20 16:16冯丽萍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影视高中语文文本

冯丽萍

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冯丽萍

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将文学、音乐、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精华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及置身其中的存在感。影视资源自身拥有的丰富表现力和极高审美价值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因其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便于众多的青少年通过影视获取知识、判断是非和认识世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1]影视资源如同一本百科全书,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对青少年认知和学习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前,基于文本教学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新媒体教学的发展与新课改的推进,影视资源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凭借其自身的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及内容的综合性赢得许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青睐。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和使用影视资源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影视资源良莠不齐,教师在影视资源的选择上出现不当;教师过分利用影视资源,对影视资源过度依赖,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缺乏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以及对语文文本缺乏自身的理解与感悟。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影视资源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影视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使影视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并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创造出1+1〉2的效果。

一、影视资源及语文文本概述

影视资源种类繁多复杂且品质不一,容易导致选择时迷失方向。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探讨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首先需要明确影视资源与语文文本的内涵与关系。

(一)影视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1.影视资源的内涵

“影视”是电影、电视剧、节目、动画等内容的总称,它是以现代技术为载体,以荧幕、屏幕放映为目的,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艺术形式,是现代六大艺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书法)的综合形态,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资源”在《辞海》语词分册中解释为资产的来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通常指的是自然资源。本文所涉及的“影视资源”主要指影视课程资源,“影视课程资源包括自电影诞生以来所创造的包含多种表现形式的影视作品,包括故事片、科教片、动画片、戏剧、舞剧、电视剧、专题片等类型。通常它们具有直观、形象、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按照新课程理念、课程及教材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等要素,把有益于学生发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影视作品或片段遴选出来,作为课程辅助材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进行辅助教学,我们把这类资源称之为影视课程资源。”[2]这些资源并不是专为教学而设计,在资源的选择上需要教师进行甄别。

2.影视资源的特点

⑴形式的直观性

影视资源集图、文、声、形于一体,将静态的事物转化成动态的形式,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客观,使“干瘪”的文字变为真实可感的画面,令观众产生真实、信服的感受。同时影视资源的观赏不受制于文化水平的高低,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对其所呈现的内容及传达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或感悟。让观者“仿佛站在画面里观看一切东西,影片里的人物就像在我们周围。我们无需告诉他们我们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他们所看到的,他们怎么看,我们也怎么看。”[3]影视资源直观性的特点远远超过其它媒介。

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差异性,单凭教师的讲解与文字上的描写,学生很难感知其中的一些衣着、礼仪等。如果借助影视资源,观看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感受古代的礼仪文化。

⑵表现的生动性

电影和电视通过形象的动态画面,向我们展现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及作品人物的特征,即使这个情节或人物有虚构成分,我们在欣赏之时亦会觉得它是真实存在。饥饿时的肚叫,兴奋时的呐喊,伤心时的哭泣,愤怒时的怒吼……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情绪展现,然而当这些情绪通过特写或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便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代入感。

例如:通过让学生观赏电影《鸿门宴》,借助演员的表演及场景的布置,让学生如临其境,帮助学生感受这场宴席之上刀光剑影、步步惊心的场面,认知项羽及刘邦待人处事的态度并体会其中每个人物内心的思想。

⑶内容的综合性

影视历经了百年的洗礼,融合了世界六大艺术,完整地将它们的精华融为一体。列宁曾说过:“你应该牢牢记住,对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4]电影不仅仅是某一艺术的单独呈现,更是把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艺术元素和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综合,使之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今,高中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多的经典篇目都已经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出现,如《鸿门宴》《孔雀东南飞》《药》《巴黎圣母院》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把这些影视作品引入语文课堂,利用其内容的综合性特点,能更加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展现出课文中的文学以及艺术内涵,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语文能力自然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文本的概念与特点

1.文本的概念

文本,是一种语言存在形式。从文学角度说,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通常是具有较强完整性与系统性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个篇章都可以是一个文本。本文的文本为狭义的文本,由语言和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它代指“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本形式。

2.文本的特点

⑴抽象性

鲁迅在 《人生识字糊涂始》(最早见于鲁迅发表在 1935年 5月的《文学》月刊)这样说过:“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支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峻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儿轮廓来给我看罢,请,请,请……’这时我会腋下出汗,恨无地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峻,峻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没有弄明白过,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此外如‘幽婉’,‘玲珑’,‘慑懦’……还多得很。”在鲁迅的这番话之下,文字所特有的抽象性不言而喻了。

如:戴望舒《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当不同的读者去理解这首诗时,他们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⑵间接性

“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是语言文字,尽管出神入化的文字描述也能使艺术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但这种意象形态的文学形象毕竟是间接性的,它只存在于读者飞动游移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空灵含蓄的,不那么确定。”[5]文学语言只是语音或文字符号的组合,它所展现的不是形象本身,需要经过人脑的加工,与自己已有经验相结合,将间接的、多义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或事物。

如:鲁迅《药》中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里展现的是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学生需要先读文字,之后再在脑海中呈现“画面感”,产生黑暗的、寂静的夜晚的印象,再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明白环境的黑暗阴沉和“夜游的东西”象征着什么。

(三)影视资源与文本的关系

电影、电视等资源,实际上是把文学语言的描写转化为具体事物的表现。影视将文学语言中只有通过人的头脑想象出的情景、画面,转为具体可见的形象,使其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C·格拉西莫夫说:“银幕形象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不比文学形象贫乏,影片在精神上的丰富多彩正是由于文学的成就而达到的。”[6]诚然,电影的表现力确实比单纯的文学语言略胜一筹。但电影经历的沧桑变化不过百余年,文学却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学语言是电影艺术的奠基,电影是在文学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自影视诞生以来,文学源源不断地给其提供创作素材,如,流派、风格、体裁和主题等。

影视与文本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它们所存在的形式不同。影视是一种以音像的状态所存在的电子产品,容易保存且持久性强,但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才能顺利“阅读”;文本则是多以纸质的状态存在的产品,不易保存且损毁性大,但易于阅读并方便携带。其次,二者所承载的符号各不相同。电影、电视是以图、文、声、形综合作用于观者的感官,借助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表现影片内容;文本则由文字传达内容和意义,作用到读者大脑。最后,二者侧重所需的思维不同。影视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其表达的内容多是通过直接的形象呈现在荧幕上,因此,影视侧重于形象思维;文本则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其表达的信息通常不会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隐藏于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经过一定的思考,因此,文本侧重于抽象思维。

影视是通过形象而获得思想的艺术,它给观者带来的是直观的形象,文本是通过思想到达形象的艺术,它引发的是读者想象和联想。由此观之,影视的直观性和文本形象的抽象性与间接性在“共存”中能得到“互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乏有许多晦涩之词或难解之象,倘若能将其抽象的部分化作直观的形象再去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如教师在教授屈原的《离骚》时,对于“杜蘅”“芳芷”“宿莽”等意象,可以借助影片直观地呈现,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些花草的美好,并进一步理解屈原洁身自好的精神。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鲁迅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也要变成这样。”[7]显然,鲁迅早前就意识到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才会作此预言。新课改以来,更多的影视资源被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有着其固有特性,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仅在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上有重要价值,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扮演着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配角,这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常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以教师课堂上传达为主,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课堂气氛冷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影视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生动性与综合性,成为了大众乐于接受的艺术之一。当教师巧妙地把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创造出一种将提出问题、借资源分析问题、探究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馈意见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时,不仅增加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过程,还促进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使得整堂课不再枯燥、单调。影视资源的介入打破了传统乏味、沉闷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更益于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以课本或教师扩展为主。但限于课堂时间,单凭四十五分钟,教师是无法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几本书就能向学生传达足够多的知识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对于知识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影视资源具有巨大的容量,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声、画、形等形式综合表达出更多、更生动的内容,为语文教学拓展无限的空间。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不只利于教学资源的增加,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有许多属于节选,教师此时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影视将整部作品欣赏完。这样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生不仅对整部作品有了完整的了解,也扩展了视野。

例如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观看电视纪录片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能更清楚地了解李清照的身世过往与所处时代背景,在学习过程中也更能感悟词中的“凄凄惨惨戚戚”。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8]因此,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并愿意融入语文课堂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字具有 ‘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9]电影、电视同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意美”、“音美”、“形美”的生动且逼真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抽象的文字转为形象的画面,这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徜徉于文本所描绘的真实情景之中。两者相较而言,影视资源的形象、色彩和声音会比白底黑字的文本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影视资源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西厢记》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西厢记》的电影,学生自然会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感兴趣,接着便会主动阅读教材中的选文甚至《西厢记》的完整版,在课堂上学习起来也会更容易进入文本。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一说,在现代生活中亦是如此,本有许多优秀的资源存在,能开发出很大的价值,但因人们缺乏有效的意识与合理的运用,导致这些资源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过度滥用。影视资源自身的优势不言而喻,可如何使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这是需要去解决的。只有“合理”“恰当”“有效”地运用影视资源,才能使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成器”。

(一)合理遵循影视资源的应用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语文的学习,根本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样式的内容都是通过文字呈现,尽管文学样式有所不同,但这些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或是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与解读的表达。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明白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

要让学生做到以上几点,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从文本的精读出发,在整体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想象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需要以教学的整体设计为基础,安排好影视资源占用课时的比例,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使学生能更快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切不可让影视资源中精彩的画面、音乐等干扰了学生的思考,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2.启发性原则

影视资源借助声音、色彩、光线、画面的最优组合,既带给大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将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等以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当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它把间接、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但是教师必须明确,影视资源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它不能取代整个教学。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联想,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学到更多的知识。

3.科学性原则

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选择的影片内容与教学内容应高度匹配,尽量与原文本接近,利用影视资源的内容弥补文本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观看影片,之后再次阅读文本,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影视资源的选择上,影片的剪辑也应科学合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需放映的影片时间较长,应让学生课前就要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再带着这些问题课余观看影片,课中学生就可以进行自由讨论 ,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二)恰当安排影视资源的呈现时机

1.课前运用,引人入胜

波斯诗人萨迪曾说:“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可见求知欲对于学生是有多么重要,没有求知欲就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课前播放影片,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回到课堂上,播放的影片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如:在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首先通过播放影片《辛德勒名单》里的截取片断导入课程,让学生从中直观看到到纳粹的残忍与暴行,从而更深入感受到文中“囚犯”所面临的处境,对原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2.课中运用,加深理解

高中一节课为四十五分钟,在这较短的时间内,教师需要讲授的知识也不少。课上,有些知识原理比较深奥,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教师单凭一张嘴 、一支粉笔讲授起来也比较枯燥无味,此时能花三至五分钟播放一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雷雨》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周朴园的性格,可以让学生观看话剧版《雷雨》的片段,看完后学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中所选部分学起来就更容易了。

3.课尾运用,巩固知识

在课堂的尾声时,教师一般会快速地对整节课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果时间充足也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刻,适时地运用三至五分钟的影视资源,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如:讲授《边城》节选部分后,给学生播放《边城》的节选片段,并要求学生描述边城的环境与翠翠的性格,学生能够综合电影与文本的描述进行回答。

(三)有效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1.影视素养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常流水。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就要学而不厌,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如今的学生都是在荧幕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影视的接触从幼年就开始了,这些学生对于画面的解读具有较强的能力,也存在蒙太奇思维倾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影视是一道极其重要的精神大餐,但就学生所接触的内容看,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影视欣赏的指导。而且当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语言学、文字学、文化学等方面扎实的基础,还要求教师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影视资源是融合了世界六大艺术的精华而诞生的,教师在影视素养方面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自觉地提升自我影视素养,给予学生更多的“水”。

2.合理运用资源的能力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将影视资源引入的同时,需要正确认识到影视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科学地选择。教师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影视资源与文本和学生的学情有机结合。因此,教师首先应能合理认识影视资源,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影片剪辑技术,可以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看有关的片段,同时能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影视资源转移到文本上。总之,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发挥影视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是充满趣味的,并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影视资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影视资源亦是如此。影视资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我们在看到事物两面性后,才能更有效地抑制其不良影响的产生。

(一)影视资源的画面束缚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学从文本实际出发,学生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再通过大脑的加工产生符合自我认识的人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描述语言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影视因其画面的直接性,完全让人物形象固定化,使得影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远比文本要狭窄、僵化得多。

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太过直观化的画面过度使用会使学生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认知局限化,甚至于将文本所给予学生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扼杀。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对文本形成整体认知之前,就用影视作品来替代文本的学习,这无疑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固定化。学生所感知到的是由导演、编剧们“咀嚼”后所呈现的“残渣”,此时,学生成为了单纯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

(二)影视资源的改编误导学生对原著精神的理解

影视资源的创作市场可谓纷繁复杂,编剧们的创作水平也参差不一。如此一来,荧幕上向观众所展现的影视作品的水准也参差不齐。目前,影视界掀起一股改编浪潮,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不同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其中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比较尊重原著的思想,“二度创作”的态度也相当严谨,但一些改编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故意将故事情节与人物特点夸大并融入了许多流行词汇。经过不当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会对正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造成对原著内容及主旨的曲解。

例如:由曹雪芹的《红楼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影,前后加起来共有九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87年大陆央视版的 《红楼梦》及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新《红楼梦》,就2010年版的《红楼梦》来说,其中的人物服饰妆容设计与原著有许多出入,演员的造型曾被观众调侃为“盘丝洞里出来的女妖怪”,发饰也被观众笑称是“黄瓜片”,林黛玉的扮演者也少了原著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特点。“00后”的高中生大多受影视影响较大,这部剧的改编,首先就让学生对原著中人物的外貌产生与原著不同的理解,其次也对那时的社会装扮、礼仪等产生误解。

(三)影视资源的多元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虽然影视资源的优势是巨大的,然而它也并不是专为语文教学而制作的。它无法完全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与教学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不能把影视资源这一教学手段代替教学的目的。在一些语文课上,教师把影视资源利用得“淋漓尽致”,从上课到下课屏幕上一直不断展现各种画面,学生看得认真,师生互动也很频繁,整堂课气氛活跃度很高,课后学生们对课文知识却是一问三不知。尽管这堂课利用了影视资源,却丢失了语文课最精华的部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课堂开始就放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的MV,整整四分钟的MV仅突出了“月光下的荷塘”的特点,但 “荷塘上的月色”MV中却展现了“皎白月光”,这与文中“淡淡月光”是有出入的。接着,教师就这首歌曲的歌词及其所展现的画面开始讲解本篇文章,不时还会回放某个画面,但对于朱自清作品中其他部分的描写并没进行详细分析。导致整堂课过后,学生只明白了“月光下的荷塘”有多么美,至于文章其他部分,如“荷塘四周的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等知之甚少。这位教师虽然运用了影视资源,但影视资源却被用来硬生生替代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的兴趣自然也被带到影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通常是热闹非凡、气氛轻松的,教学目的难于实现。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虽然有的教师认为影视资源的介入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但影视资源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我们在利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做到 “客观”地看待影视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恰当”地将其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才能“有效”地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将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注释:

[1][苏]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诸惠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 87页。

[3][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4]周敏生:《影视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江西教育科研》,1988年第5期,第23页。

[5]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6][苏]C·格拉西莫夫:《电影导演的培养》,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31-132页。

[7]王民:《电影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8][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页。

[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4页。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博雅国际实验学校)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影视高中语文文本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影视风起
影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