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与语文教学

2016-09-25 03:23孙瑞欣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孔子课文思想

孙瑞欣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与语文教学

孙瑞欣

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中国,有着丰厚而多彩的文化积淀。在教育方面,名家辈出,思想纷呈,其中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丰富深厚、影响深远,惠及后世两千多年。我们后辈教师有责任挖掘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找到可以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之中的宝贵资源。在中央教科所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之子项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过程中,我选择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探讨。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名言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曰:“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子这句名言包含了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全部要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沉下心来积极地思考问题,以至于“愤”与“悱”;教师的教学要“启”与“发”,即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要寻求时机,看火候;启发还要使受教育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是个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以下简称《侍坐章》),就十分具体、形象地展现了孔子是怎样实践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它简直就是孔子的一次精彩的教学实录,很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侍坐章》中,孔子的整个教学过程用的是谈话法,通过谈话启发弟子谈志向。教学前,他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谈话的和谐平等、轻松愉快的谈话环境——让弟子们坐在自己身边,用平易的话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来做开场白,打消了弟子们内心的紧张、拘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沉下心来思考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让弟子各抒己见。仅仅是教学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孔子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启发诱导的教学特点。接着是孔子启发子路等四人述志。孔子对弟子的志向并不是马上评论,而是启发他们充分发表看法,让他们自己体会。孔子说的话只是“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之类的简单引导,话语不多却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教学结束后的曾点问疑,是课堂教学的余波。曾点问疑,表明曾点内心已经到了 “愤”与“悱”,孔子这时才答疑,可以说是抓住时机、水到渠成了。

通过探讨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实践,我们感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言近意远、博大精深,教学实践的自如洒脱、奇妙诱人。探讨的目的是为了反思、借鉴和创新。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中,我们反思了自己及本地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借鉴、运用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益。

一、教学实践中有违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不当教学行为

语文教学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早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不同教师的学识、经历、才情和气质等方面素质的不同,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和运用也有很大差别。2015年11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分两个小组到本市15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教学水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有了清晰了解,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许多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传统,传统的方式方法在他们的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传统的串讲或变相串讲还很普遍;多数教师上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完全是为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教;毫无启发性的师问生答还被一些教师当作启发式教学而视为至宝;在废止了“满堂灌”之后,“满堂问”和“满堂练”(做练习题)又相继而起。“满堂问”的人片面地认为,不停地提问、答问便是启发式;“满堂练”的人则更偏激地认为,让学生不停做练习题,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启发式。这在一些追求升学率的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某学校机械地规定,一节课中老师说话的总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供学生做练习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按照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办事,而是无奈地将课文肢解为一些零碎的习题,让学生去做,教师只要核对一下答案就算了事。

第二,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备课讲课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的独到见解,教案照搬参考书,作业、练习照搬习题册,没有教师个人的独立设计,没有对文本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比如,有时我们感觉某位教师课讲得不错,可翻开教材一看,发现他完全是照搬教材,没有一点个人的处理,原来是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设计得好,才使他的课显得比较好。实际上,教师照搬文本,是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的。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失当,流于形式。有的语文教师在不向学生提出任何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学,而且自学时间过长,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使学生的自学漫无目的。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拿很简单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这种为自主而自主、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做法,不论从新课程的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好的。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启发式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和实质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鉴于此,我们在研究中,十分注重摸索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现策略。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现策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入市城关镇联立小学、遵化市一中与三中、遵化市大刘庄中学等学校,进行启发式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式教学理论讲座、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听评课、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后记、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益,现总结为如下几种方式,以供借鉴。

(一)因势利导。由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是变动不居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与多变的教学实际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根据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拜伦的意志》讲的是拜伦小时候的故事。拜伦小时候身体瘦小,腿还有点跛,因此而遭到同学的欺负。后来拜伦发誓要报仇,就刻苦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再后来,拜伦以顽强的意志、精湛的拳技,洗刷了耻辱,也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我在给学生讲这课时,本来以为学生会喜欢,可是上课过程中,一位学生却说:“课文不适合我们学习。”根据这个反馈信息,我迅速灵活地改变了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来一个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课文不适合我们学习”的原因。那位学生说:“这篇课文讲的是拜伦为报仇而刻苦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报仇的对象又是自己的同学,把这样思想内容的作品选来做学习内容,对于我们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容易受复仇思想影响,因此是不适宜的。”大家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以后,把目光投向了我,似乎在看我怎么回应。我知道,这就是新课程所讲的“课堂生成”出现了。我并不急于对这个学生的看法做出评判,而是交给了学生思考、讨论。终于,同学们在读书、交流、思考中提高了思想认识:拜伦顽强的意志是我们把事情做好所需要的,课文中包含着“复仇”的消极思想,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二)鼓励质疑。“思生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当他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愤”与“悱”)时,也正是需要教师启发、诱导之时。如果教师启发得当,就会激活他们的思维,课堂上就会出现主动活泼的局面。这一点,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观看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讲《分马》等课文[1]时,得到了深刻的认识。教学中,宁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分马》这个标题不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白大嫂分的是骡子,老初分的是牛,李毛驴拉走了两条毛驴,明明是牛、马、驴、骡全有,题目却叫《分马》,不恰当。”老师乘势请他给课文拟标题,学生拟的标题是 《分牲口》。老师说,“分牲口有概括性,把牛、马、骡、驴都包括进去了”,然后反问学生,“究竟哪个标题更好呢?”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标题用“分马”而不用“分牲口”的原因:以“分马”为题,采用的是借代形式,更加通俗上口,以“分牲口”为题缺乏美感。

(三)激发情感。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观看了河北省特级教师胡中柱讲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课堂实录片段。胡老师是这样开讲的:上课铃响,胡老师走进教室,顺手拿起事先挂在墙上的礼帽,戴在头上,边走向讲台边说,“今天,闻一多先生到我们这里,给我们做‘最后一次演讲’来了”,说着,胡老师就以闻一多的身份饱含激情地 “演讲”起来。同学们听着“闻一多先生”那如匕首、似投枪、饱含愤激之情的演讲,仿佛身临其境,与之产生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虽只是开讲,尚未深入分析,但演讲词感情真挚、措词激越、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的特点,学生却真切地体悟到了。

(四)提示点拨。当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时,教师可将原来的问题变换角度提出,或对所提问题略加提示,学生会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的。有一次,我讲鲁迅的《自传》,提问学生:“课文第二段写到两个‘变计’,两个‘变计’具体指什么?”问题提出后好半天,没有学生能回答。这时我感到,学生一定是将初中学到的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忘掉了,于是就启发说:“同学们可回忆初中学到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有关描写和注释,来理解这个问题。”经我这么一提示,学生纷纷举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两个‘变计’在鲁迅的经历中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在本文中为什么不具体写出来呢?”至此,学生一下明白了教师让他们理解两个“变计”的用心——理解小传短小、精练的特点,而这正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

(五)创设“愤”“悱”。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启发的最佳时机也就来到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但“愤”“悱”状态也需要教师有意创设。特级教师钱梦龙讲 《中国石拱桥》一课就是这样做的。[2]老师出示赵州桥挂图,让学生说明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有的说,“在大拱顶上有四个小拱”,有的说,“在大拱两边有四个小拱”,等等。老师按学生的说明一一画图,结果都画不成。这时学生已进入了“愤”“悱”状态: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才能准确地画出挂图上的赵州桥的拱洞来呢?老师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读书。学生看完说明赵州桥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的段落后,教师问:“书上是怎么说明的?”学生答:“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老师说:“这个‘肩’字用得多准!不是在顶上,也不是在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是哪个字?为什么这个字重要?”学生答:“是‘各’字。因为大拱的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教师深入启发说:“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是哪一点呢?”学生回答:“用词要准确。”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钱老师教给学生“说明事物要用词准确”这一知识时,不是从阅读课文入手,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说明。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让学生看书,将课本中的说明与自己的说明加以比较,从而归纳出结论。

(六)举一反三。教学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极致,要达到这一极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具体方法。我教《诗经·伐檀》一课时,就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方面下了些功夫。全诗共三章,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了解了质问、反语、讽刺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后两章与第一章的异同。教师提问:“诗歌后两章与第一章在结构上、句式上基本一致,只是更换了个别词句,请找出更换的词句,并比较一下,这样写是简单的词句重复,还是有其他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板书如下:

通过比较分析,加上板书的直观作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在学习第一章时已经了解到的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了。全诗分析至此,按常规教学该是结束的时候了。可我并不如此,而是又向更高层次——帮助学生掌握一类诗的自学方法——拓展一步。先用投影仪将《硕鼠》《关睢》两首诗投影到银幕上,教师略加提示后,让学生把它们与刚学过的《伐檀》做比较,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诗经》中的民歌大多运用重章叠句形式。然后,让学生运用《伐檀》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这样,学生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掌握了一类诗的学习方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教学密度,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七)发散思考。在分析课文、思考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具有较好的启发功能。一位教师在教学《祖冲之》一文时,对学生说:“课文的第一段说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杰出的科学家’,这是作者对祖冲之的概括介绍,也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大家知道,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就可以获得对这一事物的更全面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请大家说说,祖冲之除了是‘杰出的科学家’之外,还是怎样的人?”[3]学生经过读书思考后,发表了各种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有:祖冲之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是一个严谨治学的人;是一个破旧创新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勇敢的斗士、雄辩家、革新者、改革家等等。通过多角度分析,学生对祖冲之有了全面的认识,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八)由果追因。由课文的结果发问,启发学生分析、探求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讲《祝福》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启发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结局是祥林嫂在鲁镇上的人们‘祝福’的气氛中悲惨地死去。请同学们引用课文,说明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默读思考后,纷纷引用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1.是婆家造成的。如果不是婆家把她抢去卖掉,就不会有丧夫丧子的打击;如果不是她大伯来“收屋”将她赶出贺家,就不会有二次来鲁家做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遭遇。

2.是镇上的人们造成的。镇上的人们对她的丧夫丧子的遭遇给予嘲弄,促成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3.是四婶造成的。当祥林嫂用自己的全部积存捐了门槛后,四婶仍不许她拿祭祀用的器物,认为她两次嫁人,不干不净,使祥林嫂“简直是一个木偶人”。

4.是四叔造成的。如果不是四叔对她的一贯歧视,甚至最后将她赶出家门,她不会死掉的。

5.是封建政权和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的,鲁四老爷是这个制度的代表。

经过激烈的争论,同学们认为,造成祥林嫂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是吃人的封建政权和宗法制度。

上文以一些优秀教师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八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际上,具体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这几种。要想在教学中真正把握启发式教学的要义,还有待于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实践、探索和创新。

注释:

[1][3]宁鸿彬:《宁鸿彬文选》,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第211页。

[2]魏小娜:《语文训练的再认》,《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期,第50-52页。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金润根

猜你喜欢
孔子课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背课文的小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