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意蕴

2016-03-20 14:45王丽梅唐忠宝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儒家文化

王丽梅,唐忠宝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意蕴

王丽梅1,唐忠宝2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等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理性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等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其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理解、学习和把握,例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视角划分,可以总结出“5+1”理论框架即“五位一体”加“党的建设”;从最新成果的提炼来看,可以归纳为“1、2、3、4、5”理论,即“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本文尝试从哲学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挖掘,以期把握其最核心的精神实质。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日起,对该体系发展轨迹的探讨就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理论关切点。然而,学界往往倾向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去把阐释其发展过程。事实上,如果我们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交融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变发展过程,恰恰体现了理性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过程。

一、“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兼顾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轨迹的逻辑起点是毛泽东思想。有人或许会质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并不包含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与“经世致用”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儒家文化渊源的探讨,理论界早已开展,并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理论成果。目前基本达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观点。例如,毛泽东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因子等等。笔者的赘述旨在突出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过度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跨越,由重视儒家文化到理性精神的回归。

1.“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它与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方面辩证地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自汉代之后便逐渐成为儒学的传统精神之一,毛泽东则把这一哲理名言直接继承过来并加以发展。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他说,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实事求是”,他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实事求是”这个儒家文化色彩浓厚的概念,既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又成为亿万人民家喻户晓的概念和用语,是毛泽东思想对儒家文化批判继承的经典范例。

2.中庸思想。中庸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过犹不及”是对中庸哲学特点的基本概括,它标志着事物与概念、质与量之间的统一。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毛泽东解释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后来,毛泽东又把“中庸”思想隐身到制定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防止“左”倾和右倾[2]。当然我们在此仅从理论层面探析毛泽东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关联,不能因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而抹杀毛泽东的良好初衷,更不能因此否认理论本身,尤其不能否认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继承。“正名”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卫国的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干什么事情?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把“正名”看成是为政的第一要务。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正名“如果作为哲学的部分,即作为实践论来说则是对的,这和‘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实践’的意思差不多。如果孔子在‘名不正’上面加了一句:‘实不明则名不正’,而孔子又是真正承认实为根本的话,那孔子就不是观念论了,然而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孔子的体系是观念论;但作为片面真理则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可见,毛泽东对孔子“正名”的评价是全面、客观的。毛泽东在正确评析孔子的“正名”理论后形成了自己有别于孔子的“正名”思想。毛泽东说:“‘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孔子和毛泽东都强调正名,但基础不同:孔子以“名为主”,即以概念为基础,是在观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适应观念含义上的“正名”;毛泽东以“实为主”,即以客观实在为基础,是在物质第一性、观念第二性含义上的“正名”。这也正是毛泽东正名思想的精髓所在[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格物致知”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的“格物致知”随处可见。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这些理论明显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特征。

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发动了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并认为这场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理论大力彰显理性精神。在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也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能体现理性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再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是理性精神的表达。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化的关键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这个精辟论断将会一路指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都是现代理性精神的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并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即依法治国的思想。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宣告了理性精神的回归,那么依法治国的思想则从法律与民主政治的角度彰显了邓小平理论中的理性精神。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重视儒家文化到理性精神的回归,但是这并不是说毛泽东思想中就没有理性精神的成分,同样也并不意味着邓小平理论中毫无儒家文化的因素。也就是说,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上述两种文化精神的融合。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十分明显。真正把儒家文化与理性精神做到了完美融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发展快而不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往的发展观往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这一硬指标,而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自然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第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观而言,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理性的发展,而决不是不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科学”,概括起来可以说,科学就是理性,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扬弃。在谈及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关联时,学界往往重在区别(如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等等区别)。但不能忽视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本思想,绝不能仅仅用唯心史观四个字来加以概括。我们在明晰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基础上,有必要重新审视民本思想的深刻价值所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土壤。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民本思想仍然不无借鉴意义。

第三,儒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隐含在儒家文化当中。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以义制利”的思想、“成人之道”的思想等等,都足以显示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儒家文化因子。

第四,“三不”原则蕴含的文化精神。“三不”原则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大亮点。这其中的“不折腾”尤其意味深长。“不折腾”就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理性层面。此外,不折腾其实就是“和谐”,而“和”的观念或者说“和谐”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大力提倡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该理论也真正做到了儒家文化与理性精神的完美融合。

三、理性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有很多视角,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的分析,将中西方的文化精神粗略地概括为:西方重理性精神,中国重儒家文化。有必要指出,这里所说的理性精神,与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概念不同。理性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认识论意义上的使用,即理性与感性相对,通常指的是人的概念、判断、推理能力;第二,理性的概念还经常被看作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为人类所共有,以此人类可以调节和控制欲望和行为。

本文所说的理性精神与第二个方面的理性含义更为接近。确切的说,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它孕育于古希腊文化之中,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张扬,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人们习惯性的将理性精神看作是西方的专利,或者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窃以为不妥,必须看到,理性精神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决不是哪一种特定地域的或特定意识形态的文化所特有的精神。

认为理性精神是西方国家或资本主义的专利,乃至于说中国文化中没有理性精神,这是缺少历史常识的。例如,孔子主张的以礼节制人欲就是典型的理性精神。或许我们这样说更为恰当:在各自的文化发展轨迹上,西方更注重发挥的是工具理性,而中国则更加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当理性精神在西方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同时,中国文化的精神则表现为儒家文化一枝独秀,儒家文化也长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其核心价值观如以伦理价值为中心,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义务至上为准则,以民本主义为依据,以完美人格为理想,以大同世界为归宿等[5],在中国根深蒂固,以至于即便在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的文化精神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儒家文化的上述理念也决不是中国特有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如苏格拉底对“善”的阐释,以及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阐释,皆与儒家的伦理思想极为相似。而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里如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法治、富有经济理性等[6],与儒家文化亦有很多相通之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决不仅仅只是拥有一种单一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文化融合的宽度、广度、速度都越来越快,尤其在风格迥异的中西方文化精神的相互渗透中表现更为明显。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儒家文化和理性精神的一贯定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方文化以理性精神为主导。

显然,将中西方的文化精神概括为儒家文化与理性精神只是为了突出差别。尤其是在理性重建遭遇重重困难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对我们发扬理性精神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轨迹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毛泽东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1-147.

[3]姜林祥.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2:276-27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5]刘蔚华.儒学与未来[M].济南:齐鲁书社,2002:303-307.

[6]吴增基,等.理性精神的呼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

[责任编辑:姜卉]

作者简介:王丽梅(1983-),女,内蒙古通辽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唐忠宝(1983-),男,黑龙江呼兰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价值观与廉政文化。

收稿日期:2016-03-17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4-001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616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儒家文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