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恬思(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长沙410000)
从英语对话看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三单元“Cultural Differences”有感
楚恬思(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长沙410000)
从高二上学期《牛津高中英语》第三单元对话中提到的韩国必备活公鸡、母鸡的婚俗着手,对典型的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文化内涵差异是引起两种语言中词汇不完全对等的重要因素,最后指出,在英语学习中,应在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其文化内涵差异。
汉语;英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高二上学期)第三单元通过Ma Li,Waled和Peter三人的对话,展示了英国、美国、韩国和文莱在馈赠、婚俗、肢体语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其中对话中有关韩国婚礼上必备代表吉祥的活公鸡和母鸡的习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激发了笔者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兴趣。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无时无刻影响着语言;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③语言文字处处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活动过程中,时时可觅见文化的踪迹。正如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所言:“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是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风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英汉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便是印证此话的最好例子。某些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常使人们将之与人类某些特定的品质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反应。从某种程度而言,人们特定反应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或相似的感受,有些动物词语会使他们产生共同的联想,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中,“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英语有“as sly as a fox”这样的说法,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词组“像狐狸一样狡猾”,类似的例子有: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as happy as a lark(像百灵鸟一样快乐),as clever as a monkey(像猴子一样聪明)等。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赋予了动物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前文所述,活公鸡和母鸡在韩国婚礼上代表吉祥。在中国文化中“鸡”是个中性词,人们常说:“宁为鸡头,无为牛后”,这句话突出了“鸡”在中国文化中渺小与平凡的一面,尽管如此,“鸡”也有其褒义的一面。如“闻鸡起舞”,本义为: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它常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所以有些商品以“金鸡牌”冠名。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将“chicken”与胆小联系起来,他们常用“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来称呼胆小的人。
上述例子说明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容忽视,有些跨文化沟通障碍是因忽视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例如,《国际广告》杂志曾经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大致内容是: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右立柱色彩鲜艳龙却跌滑到地上,以暗示使用立邦漆后的效果。这则广告戏剧化地表现了产品的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贴切的广告创意,从创意来看,这则广告堪称完美。然而,就是这样一则有创意的广告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网民看完这则广告后,在网上纷纷留言表示质疑和愤怒:龙是中国的象征,怎么能遭到这样的戏弄!这个创意应该赶快改掉。更有网民则认为,“发布广告者别有用心”,并要求广告方道歉。究其原因,这场风波是由忽视了“龙”的文化内涵差异而导致的。殊不知,“龙”在中西文化中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龙(Loong)”是东方神龙的准确英文翻译,有别于恐龙及欧洲的“Dragon”。在中华文化中“龙”是主要图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是一种祥兽,故我们喜欢用“龙凤呈祥”描写吉利喜庆之事。在汉语中“龙”还表示精力充沛,健康强壮,“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词语便表达了这一含义。然而,在西方“龙(Dragon)”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因此好莱坞和西方文学作品总是用“Dragon Ladies”表示亚洲恶毒的女人。又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中“龙(Loong)”代表美好的人或事,例如,金庸笔下的“小龙女(Loong Girl)”不仅有超人的美貌、纯真的性格、单纯的内心世界,而且具有为爱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此外,中国父母总是对孩子们寄予厚望,他们“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somebody)、“望女成凤”(to expect one’s daughter to become somebody)。西方人要是不知道中国“龙”的深层含义,是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与“龙”相关的美妙词语的。提到“龙”,便自然想到“凤”,“凤”是凤凰的简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故汉语有“百鸟朝凤”之说。“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凤凰被称为不死鸟--菲尼克斯(phoenix),有其浴火重生的能力,表示涅槃与复活。还有一词“狗(dog)”在英汉词语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作贬义词,人们常用“狗”描述一类令人生厌的人,如用“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用“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狗”的贬义用法还体现在其它一系列词语中,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狗傍人势、挂羊头,卖狗肉、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党狐朋、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等等。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狗"在汉民族文化中低微卑贱的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dog”一般具有褒义或中性的文化内涵,这弥补了“狗(dog)”在中华文化中所受的“冷遇”:西方人视“狗”为尊贵、友好的象征,因而他们认为“Man’s best friend is the dog”(狗是人之良友)。在西方“狗”享受了与人平等的待遇,他们甚至用狗来比喻某类人物,典型英语句子包括:“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相关词组有:“top dog(重要人)”,“a jolly dog(快活人)”,“a dog in a doublet(勇敢者)”,“dog-tired(累极了)”等。又如“白象(white elephant)”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它被视为昂贵却派不上用场的物体或物主不需要但又无法处置之物,这就是为什么一家企业向外商推销“白象”牌产品惨遭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英语和汉语中褒贬不一的动物词汇还有 “猫头鹰(owl)”、“鱼(fish)”,英语常说“as wise as an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而在汉语中“猫头鹰”被视为不详物,从俗语“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可看出这一点。“鱼(fish)”在英语中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英语含“fish”的词语有:a poor fish(可怜虫),a loose fish(生活放荡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但在汉语中因为鱼与“余”谐音,使人联想起“年年有余(鱼)”,“鱼"因此而成为中国人除夕夜的必备菜,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牛”、“马”两词在汉语中含义也很丰富。“牛”有“吃苦耐劳”、“固执或倔强”、“健壮”之意。比如,汉语常用“牛脾气、牛气、牛性”等词表示固执或倔强,而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说法。关于“马”的用法,英汉通用的词语为“a dark horse(黑马)”,比喻竞赛或竞选中的意外获胜者,或者料想到能取胜或作出优异表现的不知名的竞争者。此外,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一类人,如“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等。比较有趣的现象是英汉比喻中常将“牛”、“马”“混为一谈”。例如,汉语中的“牛饮”在英语中说成了“to drink like a horse”,而“健壮如牛”的英语则是“as healthy as a horse”,“老黄牛”的英语也与马有关:to work like a horse。类似的例子如下:
(1)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2)as timid as a rabbit/chicken-hearted胆小如鼠。
(3)an a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
(4)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5)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6)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7)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害群之马。
(8)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上述例(1)~(8)可知,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动物可用作喻体表达相同的喻义。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同时也与人们的文化环境、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既有个性特征又存在共性。文化赋予了动物词汇特定的含义,很多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喻义并非完全对等。汉文化中的吉祥兽(如龙)在英语中有可能被视为魔兽,而在西方文化中倍受宠爱的动物(如狗)在汉文化中却成了“令人生厌”的人或物的代名词,这便是动物词汇个性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类似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使人们产生普遍的共同意识,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其经历类似,对同一动物的某些特质会产生共同的反应或联想,从而使得英汉动物词汇的引申义完全吻合,这就是动物词汇的共性。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动物词语的本义,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只有掌握它们在不同文化中丰富的引申义,才能避免望文生义,从而有效地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
H313
A
2095-2066(2016)25-0261-02
2016-8-18
[1]Kelly Fried(英),Deborah Aldred(英),王守仁,何 锋.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高二上学期)[M].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