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跃 纲
(陕西渭南市委党校,陕西 渭南 714000)
发展哲学五大基础性焦点问题的思考
孙 跃 纲
(陕西渭南市委党校,陕西 渭南 714000)
发展哲学是改革发展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的具体形式和理论创新,已经成为哲学现代化的显学。但是在一些基础性学理建设上还存在诸多分歧。最主要的就是理论与应用、发展与倒退、发展与生存、发展性矛盾、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关系等。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研究解决理论学术的逻辑结构问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
发展哲学;基础性;焦点
随着改革发展的实践创新,我国哲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也逐步走上前台。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硬道理”相吻合,发展哲学应运而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哲学的建构逐步推进,日臻完善,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其理论构架日益明鲜,学说学科学理基本成形,学派与队伍建设正进入正轨,几乎要成为发展时代的哲学显学。
但是,在一些基础性学理层面,还有一些基本的争论,其学理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学科性质是理论还是应用,基本内容是存在还是发展、发展还是倒退、发展抑或生存,研究范围有哪些发展性矛盾,学科意义是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等。切实澄清这些基础性学理争端,化解这些基本的学术分歧,形成大致认同的哲学立场与基本学理基础,才能更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当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扩展和增进哲学领域我国学术话语的发声权,发挥哲学对实践、理论对生活的强大引领作用。
在相当一部分学者心目中,发展哲学属于应用哲学。相对于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对于这样的哲学理论,专门研究发展问题的哲学属于哲学原理的应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将哲学细分为理论哲学与应用哲学的学理界定,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按照公认的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传统习俗认为哲学是“无用哲学”,具有“无用之用”。哲学曾被称为“科学之科学”,是“科学之母”,是一切科学理论知识中最抽象离世界事物最远的学说。在这样的学科系统里,哲学是理论性最强的学问,基本上谈不到什么实际的“用处”,哲学对人们社会实践的作用,要通过各种复杂的中介环节,特别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进而发挥出对人们生活实践的现实影响。把哲学与应用联系起来,只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的梦中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哲学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反应作用,是通过科学与意识的中介达到的,哲学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也是通过思想革命、观念更新、科学变革实现的,哲学本身的应用一直以来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我国现有高校学科体系的系统分类结构之中,哲学作为一级学科,她属下的二级学科,包括中西马三大分支以及哲学史、美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这些本身都是理论性的、不存在应用的问题。当然,这些二级学科的划分、研究和发展对相应领域人们的实践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学科本身不是应用性的。
我国改革发展的宏大创新实践,把理论的应用性提到了一切学科建设的首要地位,一切学科、学理与学术,都要从对发展的作用、应用中取得自身存在的依据与合法性的证明。哲学也不例外,学科结构中至高无上的贵族,也要下架,经受发展标准价值的检阅与批判,哲学也不得不被“应用”化了,也不能不被“应用”了,所以就出现了如今被广泛沿袭的文化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人文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发展哲学等等异常繁荣的景观。
有人说,将哲学理论中各领域、各方面应用化扩展,这是马克思哲学当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哲学理论本身的一大发展、一大成就,是哲学生活化,哲学与实践的进一步靠近和结合。有观点认为,哲学本身属于最抽象的理论,将之应用化,实际上背离了哲学的初衷,违背了哲学的本性。有观点认为这一系列所谓“应用哲学”的兴起,只是市场化大潮中危机无比的浮躁气息的一种表现。
有人提出,依据钱学森将人类科学划分为六大学科,每一学科都包含理论学科、应用学科、工程学科三个层面的观点,哲学学科也应该划分为理论哲学、应用哲学、工程哲学三大层次、三个部分、三种形态。毫无疑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多样化的,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哲学理论的分义与流派分野也是本然的事实。多少年来,我们对这一点讲得很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其他学派、其他形态研究不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结构中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观点、不同领域、不同部分也很少关注。
到底怎么看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前提下,持之以恒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需要,扩展哲学理论的视野,吸收广阔的思想资源,在中、西、马的融合交流中综合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斗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也是发展的存在,世界的本来、本真、本然,就是发展着的存在,发展者的存在才是本源的本身的真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坚定的认为,存在的世界就是发展的世界。存在的世界与发展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世界是客观的存在,而一切客观的真实的存在,原来就是发展着的存在,原来就是永远的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旧事物旧状态由新事物新状态飞跃变化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新陈代谢的永恒进程之中,永远都不会停止下来。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客观的就是发展的,发展的才是客观的。物质与运动发展不可分割,唯物论与辩证法密切结合。列宁因此将唯物辩证法归结为最少片面性弊端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恩格斯也称唯物辩证法为最彻底的创造原则和推动法则。
自然界的存在是发展的。日今人类认识所及的有限范围,所有的星球、星际空间,小到基本粒子,无不处于运动发展的过程。科学发现以及正在研究的黑洞、虫洞、宇宙射线、原始星云,爆炸等,都是宇宙发展的具体场景、具体阶段、具体形态。包括地球本身的形成演化、地球生物的产生与演化、生命的繁育与进化,都在展示出一幅幅有规律发展着的美丽图画。
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飞跃,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生命体的突变,低等生物到高级生命灵长类生命体的繁衍,直到猿猴、类人猿最后到人的进化,勾勒出一条条事物前进发展不可回复永不停歇的射线。
只有发展才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有人说发展有方向性、价值性,是人为的设定,自然界本无上下高低前后进退之别;只是人为地依据对自我生存利害关系为原则设定的、一个前后高低进退相互制约的生命坐标,只有人才将某种对自身有利的影响、性质、变化叫做发展,将对己不利的变化叫做倒退,所以发展本身并非纯然本然就是客观的存在,发展只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期待和价值判断。
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世界是否只有发展,只有发展一个方向、一个维度、一种性质、一个可能、一种趋势?辩证法是讲矛盾的,过去主要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构成发展的基本内容,矛盾当然会有两个方向、两种力量、两种趋势,那么正与反、发展与反发展,发展与倒退的统一和结合才是真实的存在,才是自然本然实然的本真原真。
如果说世界是发展的是真理,同样,世界是倒退的反发展的也应该是真理。存在本身就是矛盾,就是生与灭、前与后、进与退、利与弊、善与恶、真与假、发展与倒退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这样理解,应该更符合辩证法的本意。
所以,存在的世界既是发展的世界,又是倒退的世界。真实存在的世界是发展的世界与倒退的世界的有机统一密切结合。发展的世界力量更大范围更广,还是倒退的世界力量更大范围更广,还需要人类实践与科学、哲学长期持续的研究来证明。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形成了,生存与发展就成为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集团和个人的永恒主题和现实选择。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要存活下来,在各种人群之间的生存竞争中要取得基本生存权,在原有生存方式运行基础上要有所改进、有所改观、有所改善。也就是说既要生存,更要发展,在生存中发展,也在发展生存,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发展哲学以二战后各赶超型后发国家经济起飞历史进程为背景,以发展经济学为基本思想素材,以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性实践创新为现实舞台,以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总体指导,借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逐步构建起来。发展实践与发展问题是发展哲学的立论根基和中心论题,发展诉求是发展哲学的价值坐标,为社会改革发展提供论理支撑和学术引导是发展哲学的现实使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背景基础上,以这样的思想观念、思维背景为基本资料,发展哲学得以成立壮大。
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发展实质上只是人类生存的外在形式和手段,是人的生命本性得以实现和体现的具体途径。从人类生存的视觉看,发展是形式,生存是内容;发展是手段,生存是目的;发展是表征,生存才是根本。生存与发展在人的社会活动中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有机统一。从发展的视觉看,生存成了形式,发展才是内容;生存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生存是表征,发展是根本。一些发展哲学专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问题、发展趋向、发展价值,却对人的生存及其人的生命本性过少涉及甚或根本不去过问,基本民众的社会生存样态与生存矛盾、生存实践、生存苦难、生存创造没有被纳入发展哲学的视野,这是一种脱离实践、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致思倾向。这样的发展哲学对人何益?
毫无疑义,当今全球化激烈的人类生存竞争,发展竞赛、发展竞争引起科技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社会等各个方面异常繁荣。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富足,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强大。但是,在这一切繁华昌盛的背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性也同样得到张扬和发挥了吗?人类和平自由的全面发展也同样进入到新的高度了吗?答案显然不是那么的简单直接明了。有学者提出,当今世界的巨大发展,特别是军事防务安全以及经济领域的非法竞争和巨大的贫富分化,不但没有造成人类本性健康发展的条件,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消蚀损害着人的本性,残害着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压抑了生存,发展损害了生存,发展剥夺了人全面自由的本性,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健康生存的机会与空间。正负能量之间的比较与善恶美丑真假的矛盾呈现十分复杂的景况。
毫无疑义,发展实践与发展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研究反映这一现实的发展哲学也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和必然性。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宏大历史叙事视野内,发展只是人与社会的一种存在,甚至不能说是最根本的存在,更不能说是唯一的存在。在唯物史观人学背景下,发展以及发展哲学的基本性学理定位与学术边界还需要得到明确的厘清和确证,需要更为逻辑性的界定,以将哲学本身的学理结构更逻辑地展示给人们。
发展哲学要研究人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研究二者各自的内在本性、历史趋势、进展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从学理上看,发展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矛盾,是各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人的发展性矛盾之中,最基本的应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
第一,个体本身的发展性矛盾。按照唯物史观,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马克思说个人的存在,个体的生存生命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个体的需要包括生存与发展性需要是历史的第二个前提,满足这些需要的活动是历史的第三个前提。个人的存在本身也就是个人的需要,正是具有复杂的各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各种需要的无数个体,才构成社会历史的真实基础。人的发展性矛盾首先的最基础的就是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第二,个体间的发展性矛盾。人的发展性矛盾在个体间层面从时间历史进程与空间关联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进程的角度看,个体的成长阶段是为个体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阶段,包括体质基础、知识基础、市场基础等。个体成人后正式进入发展阶段,在已有体质与文化知识、师生、同学、家族与社交群场基础上,个体朝向特定发展目标,组织各种发展资源,积累各种发展力量,展开有秩序的联合体性进击,施展个体无尽的创造性智慧,争取实现各种发展性目标与梦想。到老年阶段,个体以保护生命、维护发展成果、尽可能扩展影响范围为目标,一直到个体生命的最后尽头。
在个体发展的空间关联角度,展开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不同个体发展的关联。有合作,有竞争,有相互协作,有互相争夺。其中,决定个体发展成效的,一是个体内在的知识才能智慧,也包括个体的身体状况;二是个体的发展环境,包括资源、机遇也就是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常说的得高人相助,贵人相助;三是社会大势,包括社会发展的矛盾、趋势、阶段、人物等背景条件。最主要的还是时势造英雄,也就是大势。在大势已定条件下,个人的智慧、才能、创造性、胆略甚至天赋天资也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了。
每个发展主体都在迫切地渴求更大的更优的更有持续性的发展。我能从他人,从政府、企业、集体以及自然环境中获得哪些发展资源与发展机会;对我的发展具有什么样保护促进作用的集体环境,才是我所向往期盼的;我所愿意我所应该我所必须追求选择的,究竟是什么?今天有的人选择了国外,也有许多外国人选择了中国。每个发展集体,包括政府、社团、企业、家族,也都在急切寻找,找能从哪些个体中获得更多更优更有效的发展。个体在选择集体,集体组织也在选择个体,在这样一个相互辩证的发展性矛盾运动中,首要的关键因素就是发展能力。中央党校韩庆祥的发展哲学观点立足于能力本位,试图通过大量操作性实践,总结归纳出提升个体与集体发展能力的规律。
毫无疑义,开发和提升主体发展能力,是打通化解人的发展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最为艰难异常艰巨的长时期系统工程。同时,改革社会体制,改善教育以及人才成长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也是最为必要和非常迫切的。习近平对人才工作做出了许多指示,要求下大力气解放人才生产力,培养更多更优人才茁壮成长,尽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世界科技与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发展性矛盾表现在个体,是个体为实现理想的勇敢奋斗。这里人的理想、信念起着巨大推动力的作用。在这种奋斗中,苦乐、悲喜、忧思、烦闷、无聊、痛苦的内心矛盾与情感体验成为人生之常态,成为人的发展性矛盾的基本外观。表现在个体之间,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组织协作、相互协助、友谊,善良、同情、测隐、关爱这些积极友好、真实善性关联与各种社会性竞争、竞赛、排斥、否定、分离、挤兑、打压、欺骗、仇恨、甚至犯罪直至战争等消极性社会活动。这些发展性矛盾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只是善恶伦理问题,而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宗教学、民族学、心理学具体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三,社会群体结构与人的发展性矛盾。人的发展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具有不同发展能力的复杂个体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体现为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官吏与民众、领导与群众,经济上的富人与穷人,老板、经理、主管与雇员,文化上作家与读者、大腕与追星族、个人与大众,思想者、布道者与徇道者。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民族、企业、家族、家庭、学校、机关、社会组织等社会群体结构为每个人创造和提供的发展条件与环境。
在历史上,国家及政府都是强势的群体组织。作为管理者,各级政府掌握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资源,掌握着资源配置的无限权力,直接地决定着不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共产党执政下的国家与各级政府,则以服务的姿态出现,以践行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力图努力为每一个体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多样性服务,为实现每个主体的发展梦想创造公平、公正的条件与机会,以此来争取和证明自身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习近平反复强调各项改革都要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个体间的发展竞争提供公平正义的准则与培训提升的机遇,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人生出彩的环境与机遇,努力把社会推向马克思设想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那样一种联合体。
对人的发展性矛盾,必须客观面对,不能回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从客观的社会发展现实中提炼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概念系统,但绝不能规避矛盾。现有的发展哲学对发展性矛盾有的作了比较客观深入的思考,如邱耕田探讨了发展中的代价问题,如何实现代价最小的优化发展;韩庆祥探讨了主体发展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庞元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构建角度对人的发展性矛盾有所研究。但从总体上对人的发展性矛盾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还需要更逻辑性的学理梳理与深入研究。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存在诸多复杂的状况。党政府、社会主导人群、大批青年具有旺盛的发展意识,主导价值观,主流舆论、主流思想在大张旗鼓地宣扬发展理念,展示新常态下新的发展意识。一些中老年人群中,一些下层和社会基本面中的人群,有的看到发展无望,有的自知技不如人,有的则自诩知足常乐,还有的总以为别人抢了自己的机会,夺了自己的资源,控制了社会的局势。一句话,在相当一部分人而思想中发展意识不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生存第一,生存意识大于强于发展意识。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人,首先是一种生命存在,每个人都自然地首先具有生存意识,也就是紧紧围绕自己的生命存在,首先想办法解决好生存问题的强烈意识,或者叫做生命意识。而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人的发展性创新性实践,才能逐步得到化解和推进。从理论上,可以将人的问题划分为生存问题与发展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进入到发展问题,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从实践上看,人的实践都具有发展性,无论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都只有通过人的发展性实践才能得到解决和推动。
发展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扩展自己生存范围与层次的思想愿望和行为倾向。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时代,发展理论、发展理念、发展思想、发展梦想,一句话发展意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发展已经成为几乎每个社会主体的精神生命,每个人都力图在发展实践中实现发展梦想,提升发展价值,展示发展能力。有人提出,发展是每个人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因素。有人说今日中国人们日益强烈的发展意识就是尼采与叔本华哲学中的“生命意志”“权力意志”。有人说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意识结构中,不是有没有发展意识问题,而是发展意识强不强的问题,是发展意识的层级、性质、范围和作用问题。
发展哲学理论当然要研究人的发展意识,人的发展意识的产生、内容、变化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但从所找到的资料看,对些类型基本的学术问题有较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见到。当代世界各国人们发展意识的比较研究是有一些论文,文化哲学从文化现象如手,也触及到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意识问题,经济哲学从社会经济转型角度也涉猎到人的发展意识及其转化问题。从学理建设的高度看,发展哲学还需要切实深入地研究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发展意识问题。
十八届五中会明确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新理念正确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规律和价值要求,是科学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将新理念转化为每个发展主体的发展实践、发展意识,是迫切而艰巨的现实问题,发展哲学在这一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每个企业、政府、个人和社会组织,都能够自觉牢固确立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路径和检验的标准。按照新理念的要求,指导自己的发展实践,将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转化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意识导向与行为习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发展价值凝结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形成共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展哲学已经成为发展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学形态,学界与社会对之抱有较高的期待。近三十年的学术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效,但是上面这些基础性学理焦点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思考,推出更有说服力,更能助推发展实践的学理建构,形成对抽象与应用,发展与生存,发展与倒退,个体与群体,理念与意识的基础性学理关系、基础性理论问题有更具逻辑性学术表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哲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的学理路径。沿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方向,在发展哲学的构建完善进程中,更鲜明更集中更充分地体现和开创当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潘文竹
Reflections on the Five Basic Focal Issues of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un Yue-gang
( Shaanxi Weinan Party School of CPC, 714000 Weinan, China )
Development philosophy is the particular form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m in the era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a noted branc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philosophy. But 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ces on some basic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trogress,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etc.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heoretical and academic pursuits can we improve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development philosophy; basic; focus
B023
A
1005-7110(2016)06-0097-05
2016-06-12
孙跃纲(1958-),男,陕西华县人,陕西渭南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