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仙
摘 要:中西教育思想有同有异,本文以朱熹与柏拉图为例阐述中西教育思想的异同。两者在教育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诣,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教育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上,将朱熹与柏拉图的教学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指出其异同,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朱熹;柏拉图;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1.教学目的:培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圣人”
柏拉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理和保卫者。柏拉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城邦、治理国家的哲学王。《理想国》中记载,“学园”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政治家。柏拉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尽忠的政治家,建设他心中完美的正义和理想之国。
朱熹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圣人”。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圣人”,朱熹心中的人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圣人是能够自觉修身养性,遵循道的天理的人。朱熹明确说明教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培养出“圣人”。
从朱熹和柏拉图的教学目的相比较可以看出:柏拉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所创造的人才输入到国家中,在国家的高级岗位或是低级岗位中担任职务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朱熹的教学目的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他的教育更多的是围绕自己的理念“存天理,灭人欲”来培养“圣人”。
2.教学对象:“全面教学”与“小学”和“大学”
柏拉图的教学对象相对比较全面。对3~6岁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对6~10岁的少年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学习音乐和体育,包括算术、几何和天文。10~17岁是中等教育阶段,在17或18岁前后,为所在城邦履行2年至3年“强制性军事义务”。20~30岁的青年,挑选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学习算术,研究数理。30岁的时候再选拔一些被认为坚定不移、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人学习5年辩证法,懂得治国之道。30~50岁时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担任各种低级职务,提高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到了50岁之后,从事哲学研究,一旦轮到他们担任统治者,就可以走上统治地位,成为哲学王——国王。
朱熹教学对象相对清晰明了,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状况将其分为“小学”和“大学”。朱熹认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这里所指的“庶人”,是没有爵位和律禄的地主和商人。所以他的由王公至庶人“皆入小学”的设想决非普及小学教育的设想。
由上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教学体系从时间上来看是活到老学到老,贯穿于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而朱熹的教育对象则有所不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贫苦农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是无法接受教育的,他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
3.教育内容:“四科”为主和“规矩”为主
柏拉图的教学内容以“四科”为主。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基本教育。一个人如果自幼受到好的音乐文艺教育,“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除了音乐与体育外,还有几何和天文,这四门也就是柏拉图的“四科”。这里的几何与数学是有相似的部分,通过几何的学习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水平,为后期的国家贡献做好铺垫。而天文知识的学习在于了解天气的情况,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劳作作息。
朱熹的教育内容以“规矩”为主。他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讲述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他认为小学阶段是基础,“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主要是教他依照什么样的规矩去为人处世。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人在年幼时,通过教育逐渐懂得了敬长、尊师之道,这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到了大学阶段,只要增加一些“知见”就可以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的教育是对小学教育的一种补充与深化。但最终还是学习“礼”。
朱熹根据小学和大学受教育的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供他们学习和参考。柏拉图并未特意为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编纂课本,而是以“四科”为主,学习和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治理国家,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思想。
4.总结
柏拉图与朱熹两位著名的教育大家,他们将教育与国家的兴衰相联系。柏拉图与朱熹的教育内容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会根据学生条件而设立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现实实际思想状况而转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素质相结合。柏拉图与朱熹的教育方法都具有多样性,他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可见教学方法要富有多样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