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宁(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常州213001)
以媒介素养为路径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王一宁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要求。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青年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认可甚至歪曲,扭曲他们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不利于青年批判的、文明地使用媒介。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强化大学生网民对国家、集体共同理想的认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规范校园媒介生态的整体精神面貌。
关键词:媒介素养;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先进文化
*2015年度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预研项目“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治理研究”(编号:KYY15518)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basic literacy of citizens. The lack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easily leads to youth not recognizing even distor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 of the ideology theory, twisting their judge on the wrong standard, not being conducive to their use of the median youth criticism of civilization, the use of media critically and civilizedly. While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we must insist on 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ance, strengthen the netize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dentify with the common ideal of the state and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ethics and normalizing overall mental outlook of campus media ecology with the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Keywords:media literacy;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path; advanced culture
随着web2.0时代到来,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已由线下为主,线上配合调整至线上线下互动,线上引导为重点的格局。校园新媒体建设是塑造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重要的方式。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当前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指的就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在新兴传播载体大量出现的同时,培育并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高等学校不再是封闭的信息单向回路体,而是与整体社会信息高度融合的信息体。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兴传播载体,不断接受、重塑外部世界各种信息。在青年成长阶段,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思维模式、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收到新兴传播载体的深刻影响。媒介为学生群体和个体提供了社会规范、社会期待和人生理想的模型。例如,学生从网络中看到贫困生通过努力改变了运命,通过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发奋图强;同样,学生也会从网络中看到娱乐文化塑造的流行明星,他们的动作、穿着会让学生不自觉地模仿。借助新型传播载体,学生拥有广泛的知识和社会信息来源。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行政管理模式冲到冲击。学生不再是教师指令的单向受众,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声音。学生维权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1]。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必须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用学生喜闻乐见地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媒介影响学生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比如,当看到最新潮的智能手机上市,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学生,难免冲动消费。借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日常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由于媒介无远弗届的影响力,媒介素养成为信息化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指的是“理解、分析、评价与生产各种形式传播信息的能力。”它包含两个维度的问题,即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生产和创造[2]。具体来说,对媒介信息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开放、质疑还是反思、批判,以及受众在大多程度上能够通过媒介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这都是现代媒介素养理念的重要特征。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就逐步开始“荧屏教育”(媒介素养的早期形式),而近十年来,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局限在学者论著和机构倡议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容易导致新一代青年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认可甚至歪曲,扭曲他们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产生对传统文化、社会权威歪曲的否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青年批判的、文明的使用媒介,参与到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来。
任何社会都一定存在主导价值。这种隐形价值共识成为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美丑的内在尺度,并在重大关口左右着主流民意。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在“自由、民主”的主导观念基础上,培养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信息化时代接班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能照搬西方,在信息化时代,公民基本素养教育——媒介素养的“战场”上,丧失社会主义立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了大学生网民对国家、集体共同理想的认同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使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观念过分张扬。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又无限放大了个人主义。媒介素养旨在培养理想的公民,特别是具有理解、质疑和批判能力的公民,而这必然首先跟受众个体的政治认知特点有关,即一个人对政治问题具有怎样的认知能力。[2]这将会影响公民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参与媒介的意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理想,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网民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成为他们网络行为过程中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站到了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孔子说,“富润屋,德润身。”习近平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大学生,在媒介的行为过程中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在媒介行为中,青年表达观点,与他人讨论新闻和公共事务,必须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恪守基本的公民道德准则。同时,由于新兴传播载体的交互功能,青年要树立起对“再传播”的把关意识,不仅要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还要把关“转发”信息的真实性。保障转发传递过程后信息的一致性[3]。不造谣、不传谣,不做网络谣言的“无心传播者”。在网络媒介行为中尊重和理解他人,遵守规则,以此塑造良好的个人道德风貌。
(三)用核心价值观规范校园媒介生态的整体精神面貌
侯惠勤认为成功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直接对公民提出要求,而是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以获得国民的认同,并使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4]。校园媒介是学生获取学校信息、表达观点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学校对内对外形象的窗口,起到了“信息把关人”的重要作用,必须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序的校园媒介环境为学生参与校园公共事务,培育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提供良好的试验场。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认为,受众对某个媒介的信任度越高,就越容易放弃对媒介信息的质疑、批判的处理立场;而越不信任某个媒介,就越会对媒介信息保持警惕,抵制、核实媒介信息,最终影响到受众的媒介参与意向。正因此,在党委领导下的校园媒介(宣传部、学工处、共青团负责管理)应该主动担负起塑造校园形象、社会形象的使命,宣传主流思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为培育良好的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公民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作为基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与公共素质,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或者思政课程中添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利用人文学院、思政部的专业师资讲解媒介的历史发展、特点功能、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加大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媒介素养课程中的比例,在学理层面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素养的烙印。高度认同、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人,理解、分析和处理政治及公共事务媒介信息的立场便比较坚定,能够站在国家、集体发展历程的历史观上分析问题,而不是完全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成为网络愤青,带给周围人正能量。
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媒介素养不足,对于媒介信息从不怀疑其真实性,实际却被假新闻误导。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把关不严格,受众从媒介获得的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真实。当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看到媒介上不实的或角度偏激的报道时,往往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将这些报道映入记忆并在同学中进行传播,导致恶劣的影响。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可以介绍现代传媒发展的历史,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媒介的控制力量分析,虚假新闻的案例,从而形成应对媒介的素质。
(二)高校教育管理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结合
不同于西方的学生管理人员,我国的学生工作人员是一支将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因此,学生工作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校园媒介建立良好生态,与学生保持信息的沟通,利用新兴媒介工具开展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日常管理中要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校园媒介管理层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课、形势与政策教育、道德讲堂,以及新闻实务等方面的教育。当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参与校园公共事务时,及时公开地对学生网民的要求予以回应和引导。同时,共青团干部可以积极开展“三走”活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将众多沉迷网络的学生从虚拟世界引导到校园现实中。
(三)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媒体,参与媒介的制作流程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新媒体工作是等媒介内容制作平台,普及媒介知识。学校还可以与媒介联手,举办研讨会和讲座。让业界的编辑、记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了解媒介的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媒介信息。
(四)建章立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学生网络行为管理条例》,探索、出台一系列学生网络日常行为规范制度
有的学生认为媒介是逃离现实的自由空间,可以任意驰骋。沉迷网络游戏、网恋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现实中的自信来源。于是他们执迷不悟,对网络游戏不可自拔。又有些学生错以为网络媒介是便捷的资料获取渠道。论文复制粘贴,不标注任何资料出处。全盘抄袭论文的现象在本科生到研究生中间都时有发生。盗窃他人账号上网,利用网络发布色情文章、图片、传谣、造谣等行为时有发生。学生行为管理条例是高校规范在校学生行为的准则,是学生行为的“宪法”。制定学生网络行为管理条例,可以对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行为予以规范。[5]对违反相应管理条例的学生,学校可按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处理。而对于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也给予相应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玉兰.媒介素养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
[2]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57+260.
[3]范叶妮.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视角下媒介素养本土化刍议[J].编辑学刊,2016(1).
[4]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8).
[5]王一宁.培育网络公民素养视域下高校虚拟社区建设[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