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2016-03-19 23:22:00马健芳袁玉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旅游胜地漓江桂林

马健芳,袁玉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广西桂林541001)

基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马健芳,袁玉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广西桂林54100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服务于当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地方生态文化资源创新和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

国际旅游胜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桂林

2013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未来8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1]受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模式观念的惯性影响,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事关桂林未来的发展前途与桂林百姓的福祉。作为培养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者的地方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有效地服务于当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大局,以及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思考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的“生命线”。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是实现桂林经济社会和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2]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针对桂林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曾指出: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是桂林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中,也明确要求与会代表要好好地呵护漓江,因为漓江不仅是广西的,也是全国的,同时还是世界的。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的长期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河道挖沙、网箱养鱼、乱砍滥伐、过度开发旅游餐饮、开山开矿等,严重破坏了漓江沿岸和桂林市区的生态环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生态道德素养的问题,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是相悖的。

(二)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生态伦理观启发引导人们在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上,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符合《规划纲要》中关于“坚持环境优先、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注重低碳环保和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3]的精神,目的是实现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

二、基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高等学校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努力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和教育始终把“德育优先”的道德教化放在首要地位,“正心”“修身”“仁”“礼”等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处理“家”-“国”关系的标准,对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学校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也仍然放在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上。同时也就形成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在用德智体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德”就被浅显地理解为家国伦理,而“德”本身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即对人本身(生命)、生存环境(自然)伦理的尊崇与学习则被忽视了。出现了诸如大学生自残自杀率不断攀升、大学生犯罪手段更为残忍、大学生对人对动物生命异常冷漠等事例。因此,把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等生态道德的内容引入到学校道德教育,强化生态道德理念,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正视生命、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迎来了实现新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时机,桂林地方高校也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契机。一方面,旅游胜地建设为各大高校提供一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平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将有助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升桂林旅游影响力。另一个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参与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舞台,通过亲自参与旅游胜地建设服务,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不断内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领会生态道德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三、基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背景之下,桂林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机会,及时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步伐。不仅要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促进生态道德教育常态化、系统化,还要不断挖掘地方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要素

《21世纪议程》指出: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4]大学生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水平如何,将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接受长期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生态知识,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提高生态道德行为能力。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到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当中,一方面丰富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理论的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与环境保护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人人都是环保卫士。

当然,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科际整合的教育,它包含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三大领域,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法学、经济、伦理、人类学等各方面。桂林山水是历经亿万年自然界演化而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桂林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它需要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人们共同承担起保护工作。桂林目前有各类高校7所,有不同的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高校教师应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自觉地挖掘所教学科教材中生态教育的要素,结合桂林市情,结合漓江保护工作,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生态道德意识和理念。

(二)充分利用地方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桂林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石刻文化、山水诗文化、饮食文化、古代村落文化、民居民俗文化等。这些具有本土原生态特征的文化包含了朴素的生态道德观,成为桂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沃土。一是兴安灵渠,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安详、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例证。二是桂林山水诗文化。桂林以其动人心魂的自然山水,引起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遐想和赞叹。据不完全统计,从南朝开始到如今桂林山水诗有近万首之多,留下“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也是桂林人与自然至真、至善、至纯、至美和谐共处的写照。三是民居民俗文化的生态意识。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十多个少数民都保持着自身的民族风俗,构成了桂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瑶族的狩猎文化中祭祀山神、打和山、不杀孕兽等狩猎传统习俗就蕴含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关爱生命等生态意识。[5]把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当中,不仅能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认知,引发他们的生态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的生态文化自觉的生成。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性生态人”的形成,也将会对内在包含着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现状创新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桂林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平均海拔150米,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母亲河——漓江贯穿全市,形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景观。1982年11月漓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求重点保护。《规划纲要》把漓江保护作为桂林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对漓江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评价和期望,没有漓江就没有桂林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只是空谈。

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生态道德现状教育应该包括:一是漓江保护现状,包括漓江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漓江生物栖息地及漓江形态恢复,漓江、湘江源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漓江风景名胜区河道两岸护坡生态修复,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岩溶风貌保护,“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等。二是污染防治现状,包括沿江县、乡、村污染状况现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检测与控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防治工程,农业污染的遏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等。三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现状。包括桂林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岭、洲岛、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三山两洞”“两江四湖”“一山五库”生态工程建设现状,移民搬迁、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不流失等。

(四)开展“体验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

首先,立足课堂教学,传授生态道德知识和理念。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生态道德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通过外部刺激或者灌输获取的,而是通过对信息的主动感知构建而来的,教师承担的是如何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信息构建的责任。因此,要立足课堂阵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体验式”生态道德教学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平台。第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实物或者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模拟旅游观光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有关生态道德的资料放置于其中,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最终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信念。第二,在校园中,开展不同形式的以生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桂林山水旅游图片展、少数民族生态民居民俗风情展、桂林微缩景观展、山水诗歌书法展、保护母亲河演讲比赛、原生态歌王赛、主题晚会、各类座谈会等等,通过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营造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活跃氛围,而且拉近了大学生与桂林旅游生态城市建设的距离,学生也在参与中体验了快乐,在快乐中领会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精神。

其次,走出校园,开展亲近大自然的实践体验活动。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经提到:受教育者应该离开喧嚣的社会,到大自然中接受教育,才能成为一个自然的、真正的、自由的“新人”。这里的“新人”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当然包括生态道德素养在内。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关乎学生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开展亲近大自然的实践体验活动能促使学生有机会探究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当地历史变迁的了解和认知,明白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重要性,进而形成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情感。桂林最大的特色就是旅游,旅游最大的依托就是生态。桂林市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9.0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拥有猫儿山、海洋山和青狮潭等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这些优质的生态资源组成了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不可或缺的生态教育资本,可以说遍布桂林地区的山水、河流、湖泊、森林、甚至城镇、乡村都可以成为生态教育的范本,为高校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提供现成的现场资源。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开展“为漓江洗脸”的活动,清理漓江岸边的垃圾。学生在清理垃圾后感受漓江的秀美风光,更能深刻地体会保护环境的意义。

再次,走进社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曾利用暑假指导学生针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有关问题,如生态状况、生态问题、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意识等问题,在漓江沿岸的农村开展相关的实地考察、调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开展漓江沿岸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同时以挂图或宣传册的形式向农民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在指导老师引导下,就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漓江沿岸农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现状、重要意义以及对策进行交流探讨并撰写心得体会,形成研究报告。通过深入社会实地调研,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近距离地体验生态环境,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强自身的环保责任感,同时又可以向桂林地方民众传达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带动他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给学生进行新的自然观、发展观和消费观的教育。用新的自然观引导学生明确认识维护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主体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当充分顾及其可能危及后代的不良后果。通过新的发展观教育,改变学生思维定势中把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观念,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新的消费观教育,倡导学生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反对过量消费、奢靡消费、有害消费。让大学生认识到健康、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总之,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德育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国内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

[1][2][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发改社会[2012]3437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2-11-30.

[4]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C].巴西里约热内卢,1992.

[5]刘代汉,何新凤,吴江萍,蒋家安.桂林瑶族狩猎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社会功能[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Colleg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t Resort

Ma Jianfang,Yuan Yufang
(Dept.of Ideology and Politics,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t resort and satisfying the need of college studens'development.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brought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the effect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will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ich and colorful"experiential" activities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ourist resort;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Guilin

G641

A

1001-7070(2016)03-0039-04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6-03-25

广西高校十八大精神专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SBD13YB053);2015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5MSZ007)。

马健芳(1971-),女,广西宾阳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研究;袁玉芳(1976-),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旅游胜地漓江桂林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漓江情画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38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红土地(2019年11期)2019-12-04 05:36:32
如何把鹤岗打造成中俄界江旅游胜地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14
澳大利亚 商务会奖旅游胜地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40
月下漓江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23:08
漓江夕色
竹筏上的漓江
林业与生态(2016年2期)2016-02-27 14: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