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密密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导游词翻译
——以黄山市旅游为例
胡密密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导游词翻译是一种文化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增加了导游词翻译的难度.文化图式理论可为导游词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译者应提高对文化图式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提出A-A对应法、A-B交叉对应法以及A-Zero零对应法等一些可行性的翻译方法来解决文化图式空白和文化图式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难.
导游词;文化图式;文化翻译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旅游业市场的不断升温,来华游客也不断增多.一项对美、英、德、法、日5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动机的调查显示,海外游客希望了解历史文化的占80%[1].由此可见,旅游的生命力就在于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化.导游如何宣传好这些文化,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对导游词的文化翻译及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导游词是导游解说系统的主体,是任何景区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导游词文本具有3大特点:复合文本、服务对象明确和跨文化难点多[2].导游词是通过导游之口直接说给外国游客听的,其服务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游客,主要是供导游进行讲解服务,帮助游客欣赏景观、陶冶情操、传播文化知识.导游词文化性强、跨文化难点多,文化是导游词翻译中的重头戏.导游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中西文化又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译者所处理的虽是个别词,但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3].因此,如何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对导游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以黄山市旅游景点导游词为例,运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处理导游词文化问题,探讨一些翻译方法,以更好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从形式上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本转换成另一语言文本,只涉及到两个文本,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即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看懂原文信息,之后才能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成为译语语言,这中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和转换机制.翻译把原文认知用功能视角加以分析、理解,然后用图式描绘出来.因此,翻译应该包括3个文本:原文文本、译语文本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图式文本[4].
2.1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
图式是关于某一事物具体构成的框架,它能够为人们理解事物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Immanue Kant[5]在1781年就提出了图式观点,并在专著《纯推理批评》中提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如Frederick Bartlett[6]认为人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的经验一起构建出一种思想表达.他把这一结构块称之为图式;Peterson则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但Widdowson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尽管定义不同,但意思却是相同的,即图式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7].
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及内容图式3种[8].语言图式是有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指的是读者对原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图式是有关篇章结构和修辞方面的知识,指读者对原文的格式和结构排列的熟悉程度;而内容图式是指文章中与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模式[9],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文化图式.
2.2文化图式的特征
文化有其共性和个性,同样,文化图式也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共性.人们在大自然中对很多事物如江、河、海洋、植物和动物等有着相似的认识和感受,这些东西所激活的文化图式也是一致的.文化图式具有包容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也是如此.各种文化都在不停地引入和吸收不同文化图式的内涵,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再则,文化图式是开放的,文化图式在总结和归纳同一个民族先辈们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世代相传,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与祖先们进行沟通与交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图式,因此文化图式就有其个性和差异性.即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图式[10].
2.3导游词翻译中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前提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图式亦是如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图式,其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与源语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环境特征有关,在异域文化中却不存在.导游词的文化信息非常集中,如果翻译过程中处理不好,其中的一些信息就会由于无法激活译者的图式而令游客无法理解.因此,本民族的游客一目了然的东西,外国游客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导游词文化图式可译性必须具备以下前提.
第一,译者即导游必须提高文化图式的理解力,并能激活自身与源语文化相关的图式,以达到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信息.翻译的过程包含两个重要的步骤:理解和表达[10].翻译是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图式的转换.实际上,翻译中的理解步骤就是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图式解码的过程.文化图式对译者解码原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图式翻译过程中,理解源语图式为首要的一步,将它输入大脑记忆中储存然后对信息进行准确地处理,所以,译者提高文化图式理解力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译者必须准确地对源语文本进行解码,在理解过程中具备正确的图式,并在信息处理中对其进行激活.如果没有正确的图式,译者就无法抓住源语文本中的信息,也就无法成功地进行翻译.第二,译者必须提高其文化图式的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再解码源语文化信息,并能准确地将它传译到目的语中去.表达步骤是指翻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图式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编码的过程.译者能否共享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图式就成为译文质量的关键.源语读者本身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文化图式,再编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能否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解码过程中,译者尽可能提供足够的线索来激活目的语读者相关的文化图式,编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能否激活译者相关图式.但中西方文化图式差异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译者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在编码的过程中需提供大量的信息以激活读者的相关信息,帮助目的语的读者建立更多的文化图式以促进文化交际.第三,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源语文化图式.也就是说,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能被激活,能够读懂译者所传递的信息.
概括起来说,导游词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前提就是源语文化可理解,导游可传译,外国游客能读懂.
文化的共性是文化图式对等的基础,然而,文化的个性同时又造成了文化图式的冲突以及文化图式的缺损.因此在导游词翻译时导游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以帮助游客形成正确的文化图式,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促进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刘明东[11]将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归纳为A-A对应法、A-B交叉对应法和A-Zero零对应法.
3.1A-A对应法
人类认知世界的共性是文化图式对应的基础.文化图式对应是指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基本对等,运用目的语中已存在的文化图式就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源语文化所承载的信息.词义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之下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职能是对等的,因而它在承载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时也同样能反应人类的共知.在导游词翻译中,可采用直译来翻译源语的文化图式,因为它既能保持源语的内容,又能保持源语的形式,从而使译语图式能为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所接受.
例(1).徽商,素有“徽骆驼”的雅号[12].
Merchants from Huizhou have a good name as Hui Camels.
导游把徽骆驼直接翻译成“Hui Camel”,外国游客能够理解和接受,因为骆驼的中西文化图式大致对应.黄山市过去被称为古徽州,徽州并不产骆驼,然而徽州人何以被称为徽骆驼呢?查台湾中华书局版《辞海》,其中对“徽骆驼”的解释是“比喻徽州人正义奋斗、宁死不屈的性格”,因骆驼生活于沙漠,能负重致远,善饥耐渴,吃苦耐劳,以它来比喻徽州商人,“徽骆驼”应该是徽商的美称.徽州商人离家外出,历尽艰苦,冒险经商,不仅有丰硕的经济效果,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巨大成就.这就是去黄山旅游,导游必定要介绍徽文化和徽骆驼的原因.
3.2A-B交叉对应法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图式冲突.Howard[13]把它理解为读者使用了与作者意图不同的图式来理解文章,也就是说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会以自身相应的图式为基础,使用各自不同的图式和认知习惯来理解文本.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相同形象在他们脑海中激发出不同的图式,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这在导游词翻译中是无法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采用交叉对应法.该方法是用目的语中能承载源语文化信息的文化图式来把源语中的文化图式翻译出来,使译语图式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如导游在介绍徽州民谣时,经常会提到歙县民谣《甜竹叶》中的两句:
例(2).你要到杭州来看俺,拿个布袋来背骨头[14].
译文一:If you come to Hangzhou to see me,you'd better bring a bag to carry my bones.
译文二:If you come to Hangzhou to see me,you'd better bring a bag to carry my remains.
译文一直接将“骨头”译为bones,这种翻译会造成游客的歧义和误解,因为bones一词多义.要准确地传译好原文信息,导游应该先要了解徽州人过去的生活状况.该民谣表达了徽州人内心的哀怨,也是他们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徽州有句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真实的写照.由于山多地少,徽州人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通常男孩子到了13、14岁就被迫外出学做生意,学不成不能归家.很多徽州男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结果客死他乡.这里“骨头”的涵义并非指一般的骨头,而是指人死后的遗骨.因此,在翻译导游词时不能简单地用bones来取而代之.在英语中,reamins有遗骨、遗体的意思,正好和民谣中“骨头”所表达的文化图式相吻合.译文二采用了A-B交叉法翻译,用目的语中能够承载源语文化信息的图式来传译,这样就能够为外国游客所接受,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徽州商人的艰辛.
3.3A-Zero零对应法
由于文化差异,某些概念在一种文化里十分普遍,却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其相应的表达.译文读者没有一个恰当的图式,也没有办法马上建立一个图式,这就造成了图式空白.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用A-Zero零对应法.该方法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各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贡献很大.这种方法要求在目的语中创造新的图式,因此也可称之为创新对应法,可以采用类比、直译或音译加注等技巧进行翻译.
例(3).明代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并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15].
有些导游将“徐霞客”音译为“Xu Xiake”,结果外国游客很迷茫,不知其是何许人,也就无法理解其内涵.徐霞客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但对外国游客来说却很陌生.一提到徐霞客,中国读者脑海中的文化图式立刻就被激活.为了让游客能够理解和明白,导游可运用类比法,将徐霞客比作中国的马可波罗来处理:
In Ming Dynsaty(1368~1644),Xu Xiake(China's Mark Polo),is said to have been to Mt.Huangshan twice in his life.He exclaimed,“The beauty of Mt.Huangshan in Huizhou is unequalled across the world.Its charm is so overwhelming that it dwarfs other great mountains in landscape”.
这样游客会立刻激活脑海中马可波罗的文化图式,将其与徐霞客的文化图式联系起来,文化图式空白得以填补,新的文化图式又能建立,游客理解难度减为零,这就缩短了游客与陌生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他们对新信息和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
例(4).古徽州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差,人们生活贫困,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徽州有名的腊八豆腐和毛豆腐就是古徽州人生活简朴的体现.
导游词翻译的难点之一就是缺少文化对应词.如果导游直接音译豆腐,游客能产生toufu的文化图式,因为toufu的文化图式早已广泛地被接受.但Laba toufu的文化图式未必会被激活.到黄山黟县的西递、宏村去旅游,游客定会看到当地的特产——腊八豆腐.它是黄山民间的一种小吃,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晒制,故当地人将这种晒制的豆腐称之为腊八豆腐.当年,生活艰苦,徽商外出经商时常带上它作为菜肴,因此,腊八豆腐体现了徽州的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导游可用A-Zero零对应法中的音译加注.先音译将源语图式Laba toufu直接引入目的语中,有利于保持源语图式的原汁原味,从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然后,为了使目的语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图式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译者通过加注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made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便于游客更好地理解腊八豆腐.因此,该例句就可译为:
Ancient Huizhou had infertile soil with poor harvest and people had to live in poverty.Therefore,they formed an industrious and frugal lifestyle which can be reflected by their famous food:fermented toufu and Laba toufu(made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导游词的翻译属于实用翻译,它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式理论为导游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导游应了解文化图式的共性与个性,特别注意跨文化旅游中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出现的图式空白和图式差异.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图式情况,可采用A-A对应法、A-B交叉对应法和A-Zero零对应法来恰当地传达源语信息,避免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出现错误,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陈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特点及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2(2):67-71.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张梅岗.论翻译的图式文本[J].中国翻译,2002,23(1):29-31.
[5]崔雅萍.图式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23(5):53-55.
[6]F C Bartlett.Remember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7]陈伟星.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28(3):115-117.
[8]顾晓晶.图式理论在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56-158.
[9]吴力群.旅游文本文化图式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0):174-178.
[10]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6):127-130.
[1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4(2):30-34.
[12]陶显武.徽州民俗杂记[M].合肥:黄山旅游杂志社,1988.
[13]Howard,W Robert.Concepts and Schema:An Introduction[M].London:Cassel Educational Ltd.,1987.
[14]纵兆荣.民谣英译中特定词汇的诠释——以安徽民谣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4):61-64.
[15]金涛.国际旅游城市——黄山[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our Guide Document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 Theory——Taking 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as a Case Study
HU Mi-m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tour guide documentaries is a kind of cultural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bring difficulties to it.But cultural schema theory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it.Translators shoul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ability of cultural schema.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thods such as A-A correspondence method,A-B cross correspondence method and A-Zero zero correspondence method,etc.to clear off the obstacles created by cultural vacancies and differences.
guide documentary;cultural schema;cultural translation
H059
A
1672-2477(2016)03-0059-05
2015-10-2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SK203)
胡密密(1965-),女,安徽歙县人,副教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