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霞(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云南省高校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研究
陈美霞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变革,要求各高校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推动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文章对云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的运行情况做分析,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资助政策;困难学生
Abstract: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ndergoing a change,which requires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udy student groups encountering economic difficulties of the family,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id work,and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paper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aid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aid polic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educational equity;subsidy policy;students with difficulty
近年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交不上学费,生活来源得不到解决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
(一)免费加助学金模式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助学金到90年代末期的人民助学金加人民奖学金形式。此时免费加助学金模式几乎涵盖了全国高校,这一资助政策实行了40多年,该阶段免费加助学金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完全承担了在校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奖学金和助学金基本上或部分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费用,这一模式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确实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二)收费加助学贷款的资助模式
收费加助学贷款的资助模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形式,其资助主体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采取的主要经济资助模式。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有利于他们在校学习,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将长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手段。
云南是国家扶贫攻坚以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是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各种资助方式已经基本覆盖所有高校的学生。
(一)云南省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要方式
云南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力度。调查得知,在云南省各高校普遍实施的资助政策,主要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从所获资助金额来看,近年来,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云南省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2010年分别占29.75%、39.79%;2011年分别占31.64%、47.69%;2012年分别占33.01%、52.11%。
(二)云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效果
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可以看到现行的各种资助方式是云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资助方式的实施是落实资助政策,推动资助工作,实现资助目的的重要环节。
1.促使政府加大对资助的投入和监督的力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在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在云南省的执行中,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刚刚启动时,经济落后的云南在全国率先由财政为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全额贴息,较好地推动了此项工作在高校的开展。自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全省共计通过省政府励志奖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10500人,资助金额4200万元。
2.解决了高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云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受高等教育权利的保护、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整个国家教育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
3.提高高校困难学生资助理念进一步转变
当我们在实施不同的资助方式时,也就是在对支撑资助方式理念的进一步领悟、深化和实践的过程。这一理念从过去的“输血”型资助和“生存”型资助方式,向其独立自主地完成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造血”型和“发展”型资助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目前在云南省各个高等院校实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为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这些年的具体实施中,由于某些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以及一些具体措施不够完善,所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产生的效果不显著
国家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目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实际上,国家加大对无偿资助的投入,特别是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专项资助的投入,其资助金额高,获取门槛要求不高,其受助学生只要在评选周期内没有挂科、没有受到纪律处分等均有资格参加评选,基本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义务要求学生履行。这样的资助不利于学校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不健全,认定方式不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是所有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学生只有被认定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才有资格参与到资助政策体系中来,享受国家的有关资助。但是仅凭《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各种公章作为认定依据,其真实性难以判断,特别是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经济困难家庭的生活现状以及具体经济困难的原因等都缺乏准确把握,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随意性较大,操作透明度不高。从而有悖于国家设立资助政策的良好本意。
(三)贷款学生的还贷能力受自身职业技能情况制约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引导机制和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缺少主动参加就业培训的资金支持,接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收入低下,还贷能力受到影响的同时,回报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也受到制约。而现行的资助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资助和引导,导致学生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客观上影响还贷工作的开展。
(四)奖学金和其他补助之间缺乏整合,助困功能弱化
各类奖学金和补助形式虽多种多样,但缺乏整合,使得奖学金的设置不合理,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重叠或缺漏。资助者在心理上形成定势,大部分都明确指出资助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表现良好的经济困难学生,有时出现一个贫困生同时获得几项资助,而其他人却获得很少,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处于经济和学习的“双贫”状态,出现资助面较小,资助的公平功能下降现象。
(一)坚持政府在资助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当前国家已经是主导支持者,同时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只有政府通过财政或金融手段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因此,加大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财政投入,发挥政府在高校学生资助中的主导作用,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二)建立健全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世界的救助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承受经济上的窘迫和压力的同时,更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随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资助政策的经济解困功能将成为一项基础的功能,同时,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将成为资助政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解困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
(三)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评定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评定体系,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1.提高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作为认定“经济困难”的依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确保认定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2.政府应以管理和服务双重身份为契机,积极完善评定方式。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为公众服务。让公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到这些服务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从而提高其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四)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思想理念,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因此,高校应加大对资助学生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实践,尽自己所能去参与社会活动,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拓宽“资助”理念,深化“资助”内涵
云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资助,不仅要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关键在于不仅仅从传统的经济上资助困难学生,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难题,而且要从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疏导,努力将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他们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已形成了“奖、贷、勤、助、补、免”多种方式。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来看,政府财政支出在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主体地位显而易见,而社会资助在高校学生资助中是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社会上已经达成共识,是高校教育教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张淑珍,张新海.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2]张敏霞.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07(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154-02
作者简介:陈美霞(1964-),女,福建莆田人,经济学学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服务和高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