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课程友善品质培养功能探析*

2016-03-19 19:50:49罗列刘在军刘佳汕头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广东汕头55000汕头大学学生处广东汕头55000
高教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友善功能

罗列 刘在军 刘佳(、汕头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广东汕头55000  、汕头大学学生处,广东汕头55000)



公益课程友善品质培养功能探析*

罗列1刘在军2刘佳2
(1、汕头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广东汕头515000 2、汕头大学学生处,广东汕头515000)

摘要:友善品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公益课程以倡导服务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文章就公益课程在友善品质培养功能进行探析,并提出功能优化策略。公益课程对友善品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宣传友善理念、传授服务技巧、提供友善品质培养实践平台与增强友善品质价值认同。为了提升公益课程对友善品质培养功能,教师可以从关注友善品质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友善正确认知、强化学生的亲和动机、提升学生利他能力以及提供专业化指导等五个方面进行功能优化。

关键词:公益课程;友善;功能

*本论文为汕头大学“公益课程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下公益课程友善品质培养功能研究”研究成果

刘在军(1987-),男,汉族,四川泸州,硕士研究生,汕头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

刘佳(1989-),女,汉,湖南岳阳,硕士研究生,汕头大学,研究方向:法律英语。

Abstract:The philanthropic cours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but also the talents targe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philanthropic course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service learning,combining learning with servic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the philanthropic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friendlin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function of the philanthropic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friendliness reflects in promoting friendly ideas,teaching service skills,providing the practice platform for friendliness and attaching the importance to the friendliness. In order to make the function of the philanthropic course,there are five measures. First,the teachers focus on the teaching of friendliness. Secondly,the teachers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correct cognition of friendliness. Thirdly,the level of students' affiliation motive is improved. Fourthly,the students' altruistic ability is promoted. Fifthly,the teachers can provide professional guidance.

Key words:philanthropic course;friendliness;function

一、概述

友善是大学生的核心品质,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友善能够以尊重和宽容之心对待其他社会成员,能够在促进、实现自我权利的同时关照他人的权利[1]。友善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的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友善品质,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在高校中形成积极人际氛围。

目前,汕头大学正在积极推动以“服务—学习”理念为核心的公益课程,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与服务能力[2]。该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友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公益课程包括理论教育、公益实践与课程总结反思等部分,旨在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与学习。文章将就公益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友善品质中的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功能优化措施。

二、公益课程对友善品质培养功能分析

(一)宣传友善理念

公益课程坚持“服务—学习”的原则,通过理论课程与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与专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友善理念是公益课程宣传的重要内容。公益课程依托理论课程,让学生在意识到友善的价值。同时,理论课程还通过展示友善品质的相关案例,产生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友善水平。

(二)传授服务技巧

利他性是友善的重要特征[3]。利他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一定的技能作为支撑。公益课程旨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了解与掌握服务他人的技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课程,能够掌握服务他人的方法与技术。他们能够将相关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并应用到利他活动之中,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例,该课程主要让学生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通过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这有利于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应用所学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对方解决心理困惑。

(三)提供友善品质培养实践平台

友善意识的形成和友善行为的养成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巩固。公益课程依托活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友善的价值,进一步固化友善的理念,使其成为指导自身认识外部客观事物的重要标准。实践课程是公益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课程中,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他人,并在帮扶活动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在这一服务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友善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丰富与深化。同时,学生在服务实践中,还可以对服务技巧进行应用,并在实践应用中促进服务技能的内化。

(四)增强友善品质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有助于强化个体的行为动机。感受友善品质的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利他行为水平,培养其友善品质。在参与公益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具有公益服务的亲身体验,能够在服务实践中感受友善品质的魅力。比如说,在《公益营销》课程中,学生协助蜂农进行销售蜂蜜,并将营销利润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既帮助了蜂农,又能够支持社会慈善行为。学生在公益服务中,能够在服务群体受益中感受到友善的价值。这有利于强化个体的友善行为动机,提高其友善水平。

三、公益课程友善培养功能优化路径

(一)关注友善品质培养

公益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日常实施公益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挥该平台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公益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友善品质教育的渗透。在以往的公益课程中,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服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但是对于友善这一情感的教育目标,则较少进行关注,这显然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为此,教师在实施公益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在理论教育、实践应用、课后总结分享中,融入友善品质的教育与引导。这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公益课程中,了解友善品质的价值与内涵,从而将友善内化为自身的重要品质。例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服务实践,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友善品质的价值,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友善品质的价值,提高其友善水平。

(二)帮助学生形成友善正确认知

认知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需要依托公益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友善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对友善品质进行认识。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友善品质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生的友善意识,需要加强课堂管理[4]。理论课程是公益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程的知识讲授,帮助学生对友善品质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结合以往服务案例,利用讲授法,对友善品质进行讲解,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友善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服务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友善观念。教师在日常的服务中,可以鼓励学生与服务方进行积极的人际互动,并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的成效。这可以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友善的内涵与价值,加深学生对友善的理解。

(三)强化学生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友善品质的重要内涵,指的是个体具有服务他人的愿望与想法。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这需要教师善于在公益课程的不同阶段中,强化学生的亲和动机。

在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以往公益课程的服务成果。学生通过对以往公益课程服务成果的了解,即可以了解他人的服务行为,又能够感受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从而产生服务他人的愿望与需求。

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友善行为进行激励与支持。友善品质培养要将大学生的友善状况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5]。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友善行为进行表扬,这可以强化学生的友善行为,提高学生的亲和动机。

在课程总结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公益实践服务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实现服务体验的升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服务他人的感受体验,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帮扶他人的愉悦感。学生在获得服务他人的良好体验后,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亲和动机,产生服务他人的愿望。

(四)提升学生利他能力

友善品质的培养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对友善的正确认识,产生亲和动机,而且应该提高他们的利他能力。友善品质从个体情感转化为服务他人的行为,需要依托一定的其他能力。为此,在公益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利他能力,使他们具备表征友善品质的能力基础。

第一,教师可以依托理论课程,教授利他技巧。在理论课程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利他技巧,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往的公益课程服务案例,进行讲解,增强教学活动的具体性。以宣传有机茶种植理念为例,教师可以就以往学生如何说服茶农种植有机茶的案例剖析,让学生就了解服务过程中的沟通技巧。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从而在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对他人进行帮扶。

第二,教师可以依托服务实践,训练学生的利他能力。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服务实践是利他能力训练的重要契机,教师应该把握服务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利他能力。在服务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团队,通过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利他能力。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够实现利他能力的整体提高。为此,在服务实践中,教师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进行服务活动策划与实施。通过共同参与服务行动,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服务技巧,在提高服务成效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第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服务反思,实现自我超越。教师在完成公益课程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就服务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在服务他人过程中的缺点不足与有益经验。这有利于学生从不足中汲取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实现利他能力提高。

(五)提供专业化指导

在实施公益课程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依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向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培养他们的友善品质。教师要摒弃坚持以学生中心等同于不引导的错误观念,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进行专业的介入,提高学生的友善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了解,并在了解学生服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对于一些并不严重的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启迪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顿悟。而对于一些严重违背友善品质的行为,教师应该及时地指出,并要求学生进行纠正。例如,在《关爱留守儿童》课程中,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尊重留守儿童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教师应该及时的指出,并进行纠正。

另外,提高专业化的指导还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课程之余,应该对公益服务教育的理念与友善品质进行深入的了解,积极了解公益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学成果以及友善品质培养的技巧。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为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提供能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7-6.

[2]宋垚臻,蔡映辉.公益课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2:79-83.

[3]黄艺生.友善的道德价值及其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4]陈璐璇“.90后”大学生友善意识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031-02

作者简介:罗列(1987-),男,汉,广东潮州,硕士研究生,汕头大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友善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妈妈宝宝(2017年2期)2017-02-21 01:21:24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19:44: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7:54:40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8:46
在“友善”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1:46:30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
商(2016年9期)2016-04-15 17: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