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回顾

2016-03-19 19:22胡乐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生产率增长率

王 杰 胡乐明

(山东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经济与管理研究·

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回顾

王 杰 胡乐明

(山东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劳资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回顾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并没有忽视经济增长中劳资关系因素的重要作用。关于工会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文献回顾,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工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无论方向如何,都不是恒定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会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诸多研究中,由于假设和构建模型的不同,最终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劳资关系其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生产方式及其变迁,以及将这些影响因素列为劳资关系的控制变量。已有文献显示,在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这表明,能否科学地构建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对于结论的正确性及解释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劳资关系;经济增长;工会;生产率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普遍认同经济增长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凯恩斯理论、福特主义生产组织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大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之成就了近30年的“黄金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滞涨”。在“黄金年代”的繁荣阶段,经济持续增长,增长指标大都超过了19世纪以来的各个时期;在滞涨阶段,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严重停滞。此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包括调整生产方式在内的各种制度变革,试图恢复黄金年代的经济增长。这些变革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复苏,但是经济增长指标远远低于“黄金年代”的水平,而且长期稳定在低水平的状态。对此,埃里安曾大胆断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Mohamed A.El-Erian,“A New Normal,”May 2009,PIMCO Economic Outlook.

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影响,中国近年来也步入了低增长率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当然,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而言,有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社会经济背景,也确实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新常态下,较低的经济增长率都将对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等社会经济问题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经济增长率尤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问题被归属于宏观经济领域,而劳资关系被归属于微观经济领域,二者似乎存在天然的界限。因此,学者们要么单纯研究经济增长,要么单纯研究劳资关系,而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实际上,二者存在着密切关系,劳资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回顾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并没有忽视经济增长中劳资关系因素的重要作用。

自工业革命以来,劳资关系一直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工会、雇主和政府三方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社会与政治问题的中心”。*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常凯主编,黑启明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劳资关系必然呈现新的特征,也必将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劳资关系紧张,既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回顾既有文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科学的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理应成为学界亟待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中,劳资关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名义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失业、生产率、利润、投资、经济增长、技术变迁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成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都可以用作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是,劳资关系包含的因素很多,具体包括工会组织、劳动争议、工人权益、劳资关系政策、劳动制度等。本文以劳资关系的构成因素或者代理变量分类,分别回顾劳资关系之工会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二、劳资关系背景下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

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近一个半世纪之前。与其它经济学分支一样,研究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从内容到方法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初期的研究大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的。麦克卡菲(1961)研究了美国西雅图石棉板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与工会政策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石棉板厂工人工会采取限制工会会员政策,从而导致雇主不得不雇用没有经验的工人,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McCaffree, Kenneth M,“ Union Membership Policies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mong Asbestos Workers”,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14, No. 2 (Jan., 1961), pp. 227-234.麦弗洛德(1986)检验了一个大型的跨国公司的31家工厂在1975-1982年间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工会的存在改善了劳资关系,提高了劳动素质,最终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正面的影响。*Mefford ,Robert N.,“The Effect of Unions on Productivity in a Multinational Manufacturing Firm”,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40, No. 1, 1986, pp. 105-114.米歇尔、斯多恩(1992)则检验了锯木厂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有工会的锯木厂要比没有工会的锯木厂生产率低21%。*Mitchell, Merwin W. and Stone, Joe A.,“Union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Western U.S. Sawmills,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46, No. 1, 1992, 135-145.很显然,这些案例研究并没有就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达成共识。

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该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缺乏连续性和精确性,无疑有损结论的准确性。随着计量方法的开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二者关系的量化研究开始增多,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布朗、麦道夫(1978)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工会变量纳入模型,运用美国制造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的影响,开创了采用计量回归方法度量劳动工会对生产率影响之先河。*Brown, Charles and James Medoff. "Trade Union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 1978, 355-78.遗憾的是,该方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特别是当模型设计有误或者遗漏了重要的变量时,会导致高估或低估工会的生产率效应,从而降低结论的准确性。

在计量方法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随着微观数据库的不断建立,工会生产率效应的计量检验更加普遍、更加精确。格莱戈、曼钦和麦特卡夫(1993)运用英国1984-1989年间328家公司的数据,检验了工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984-1987年间,有工会的公司其生产率与无工会的公司的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差异;1988-1989年间,二者则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无工会的公司的生产率要显著高于有工会的公司。*Gregg ,Paul, Machin ,Stephen, Metcalf ,David,“Signals and Cycle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hanges in Union Status in British Companies,1984-9,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3, No. 419 Jul., 1993), pp. 894-907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可见,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恒定的,而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翰库克、巴伊和兰恩(2007)通过检验澳大利亚企业的劳资关系与生产率的关系,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有,也是非常微弱的。*Hancock, Keith, Bai ,Tracy &Joanne Flavel, Anna Lane, "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In Australia”, NLS, 2007, Flinders University, Adelaide, Australia.陆、陶和王(2009)等实证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中工会对其经济绩效和雇佣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且正的影响,而对其盈利性没有显著的影响。*Yi Lu, Zhigang Tao, and Yijiang Wang,“Union Effects on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9.这表明,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工会确实提高了私有企业工人的积极性。缪勒(2009)运用大样本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德国的劳资关系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工会的企业,有工会的企业的生产率要高出6.5个百分点。昌行森川(2010)运用4000多家日本企业的数据(既有大企业也有小型企业,既有制造业也有非制造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会对劳动生产率有统计上显著为正的效应,对工资的影响也显著为正,并且对工资的影响要大于生产率的影响。*Masayuki Morikawa,“Labor unions and produ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Japanese firm-level data”,Labor Economics 17,2010, 1030-1037.

以上是基于劳资双方非合作博弈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过,也有学者从劳资合作视角研究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斯舒斯特(1983)研究了劳资合作对生产率和就业的影响。他认为,当劳资双方进行合作的时候,75%左右的企业的生产率会上升,而就业水平也保持相对稳定。*Schuster ,Michael,“The Impact of Union-Management Cooper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36, No. 3 (Apr., 1983), pp. 415-430.拉雅德、尼克尔(1989)的研究发现,国家立法短期内可以提高生产率,但长期内,生产率增长由于教育和培训不足够会受到限制。他们认为,工会通过与资本家进行协商、合作,短期内可能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但长期内由于工人得到较多的培训,从而会提高劳动生产率。*Layard, Richard and Nickell, Stephen,“Is Unemployment Lower if Unions Bargain Over Employment?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5, No. 3, 1990, 773-787.

总之,在对工会与生产率关系文献的回顾中可以发现,尽管研究方法不断推进创新,但由于研究假设和采用的数据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存在差异:其一,有的学者认为工会的存在会提高生产率;其二,有的学者认为工会的存在会降低生产率,因此主张国家应该立法限制工会的权力;其三,有的学者认为工会的存在对生产率没有什么影响。尽管观点有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意识到工会效应无论为正、为负,甚至为零,任何一种效应都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劳资关系背景下工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在工会组织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诸多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首先做出两个重要的理论设定:一是设定工会类型;一是设定经济增长模型框架。据此,理论上可以推导出工会的行为将对经济增长率产生何种影响。

研究文献涉及到的工会类型有三种:垄断型工会、产业型工会、企业型工会。工会类型不同,与资方谈判的力量不同,最终工资和劳动力雇佣的谈判结果也有所差异,而工资和劳动力的雇佣水平的不同,最终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常、萧等(2007)的研究假定工会是垄断型工会、*Chang, Juin-jen ,Shaw, Ming-fu ,Lai, Ching-chong,“A Managerial trade union and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r. 2, 2007, 365-384.米勒、瓦利(1993)的研究假定工会是产业型工会、*Miller, Victoria and Luc Vallee, "Strong Unions and Growth in Small Open Economies", Labor, 1993,7 (2), pp.53-65.罗伯特斯(2010)的研究则假定工会是企业层面的工会。*Roberts, Mark A., “Firm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effects of labor union bargaining power and of worker mobility”,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10.代表劳方工会与代表资方雇主联合会进行协商时,通常有三种谈判方式:一是只就工资进行协商,由企业决定劳动力的雇用水平;二是仅就劳动力雇用水平进行协商,由企业决定工资水平;三是就工资与劳动力雇佣水平同时进行协商。谈判方式将影响最终的结果:如果工会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工会密度或者工会覆盖率越高,失业率越低,经济增长率越高;*Chang, Juin-jen ,Shaw, Ming-fu ,Lai, Ching-chong,2007, “A "Managerial" trade union and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r. 2, pp. 365-384.若以工资为导向,那么工会程度越高,失业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Randall G. Holcombe and James D. Gwartney, 2010,"Unions, Economic Freedom, and Growth",Cato Journal, Vol. 30, No. 1, pp.1-22.

工会类型设定后,再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进行分析。通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薮田(1993)把工会组织引入到凯恩斯增长模型;*Masahiro Yabuta ,1993,“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Trade Unions: NAIRU and Union Behavior”,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Vol. 15, No. 2, pp. 381-400.第二种,豪特利(1990)把工会组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模型;*Hawtrey, Kim, 1990,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Unionized Solow-Swan Model”, Economic Record, 66 (193), pp. 81-92.第三种,常、萧(2007)等把工会组织引入到罗默的内生增长模型;*Chang, Juin-jen ,Shaw, Ming-fu ,Lai, Ching-chong,2007, “A "Managerial" trade union and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r. 2, pp. 365-384.第四种,斯泰芬(2010)等把工会组织引入到熊彼特的内生增长模型。*Stephane,Adjemian, Francois Langot, Coralia Quintero-Rojas,2010,“How do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ffect the Link between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 7, n. 2, pp. 347-371.

至于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理论假设会对最终的结论产生影响。泉、内尔(2002)等认为,假定工会为会员争取高工资,就会提高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家的投资动机,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Doan Hong Quang and Neil Vousden ,2002,"Unionisatio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working paper.帕罗坎甘斯(1996)把工会的工资谈判引入到罗默模型,分析了工会对中间产品部门的不熟练和熟练工人的工资进行协商的能力,*Tapio Palokangas,1996,“Endogenous growth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 ,pp. 925-944.他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劳资关系到底是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损害了经济增长,是不确定的,需要依据其他假设条件进行分析。利根斯(2003)假设工会就不熟练劳动力的工资进行谈判,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工会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和损害经济增长的效应,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替代弹性的大小。*Lingens ,Jo¨rg,2003, “The impact of a unionized labor market in a Schumpeterian growth model”,Labor Economics 10 ,pp. 91-104.伊甘斯、麦克卡鲁姆(1989)则认为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如果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那么工会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如果是资本主义体制,工会程度越高,则可能阻碍经济增长。*Ignace,Ng and McCallum,John,1989, “Trade Un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s ”,JIR ,31, pp.372-384.罗伯特斯(2010)认为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受到劳动力流动性的制约,如果劳动力是不流动的,那么强势的工会会更加关注宏观收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如果劳动力是流动的,即便工会的力量很小,劳动力流动越大,对经济增长越不利。*Mark A. Roberts,2010, “Firm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effects of labor union bargaining power and of worker mobility”,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了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但是,由于理论假设和构建的模型不同,最终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说明,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充满了挑战性。特别是在新常态背景下,能否科学构建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对于结论的正确性及其解释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劳资关系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上回顾了劳资关系的工会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除了工会组织因素以外,构成劳资关系的其他因素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劳资争议、停工天数、工人权益、劳资关系政策或者制度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作为劳资关系的代理变量,用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的学者用劳资争议案件件数、停工天数等来衡量劳资关系,进而测度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徐晓红(2009)用劳动争议案件数和集体争议劳动者当事人数来衡量劳资关系,以分析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徐晓红:《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劳资关系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经济学家》2009年第10期。安迪逊、泰西拉(2006)用罢工(或者停工)作为劳资关系的代理变量,研究了其对失业率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罢工越活跃,失业率越高。尽管他们没有直接测度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会下降。*John T. Addison、Paulino Teixeira, “Does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Matter for the Macro Economy?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Using Strikes Data”,Discussion Paper,IZA,2006.

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工人权益指标以测度劳资关系。布彻莱尔、克瑞钦森(1999)通过建立集体议价权、就业保护、收入保障等工人权益的指标,以测度劳资关系,然后基于15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Buchele,Robert and Christiansen ,Jens ,“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 13, N o. 3, 1999.结果表明,通过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合作的劳资关系,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的学者从劳资关系的政策或制度层面研究了其对生产率或者经济增长的影响。池厄、基奥旺尼(2013)的研究发现,日本劳动市场的二元性造成了对非正规合同工人的努力的负面影响和企业不愿意培训的动机,从而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他们还在多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减少对正规工人和非正规工人劳动保护的差异,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市场的二重性。*Chie,Aoyagi and Giovanni,Ganelli,“The Path to Higher Growth: Does Revamping Japan’s Dual Labor Market Matter? ”, IMF Working Paper,October ,2013 .匹兹(2012)研究了劳资关系政策对生产率的影响,尽管影响是显著的,却是有条件的,即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工厂,劳资关系对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Peetz,David,“T Does Industrial Relations Policy Affect Productivity? ”,Contributed Article ABL Vol. 38 No 4 2012 pp. 268-292.斯道姆(2007)的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管制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不明确的: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的调整成本,这对生产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资协商刺激节省劳动的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生产率水平。*Storm,Servaas,“Why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 may pay off: Worker motivation, co-ordin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conomic and Labor Market Paper ,April 2007.布彻莱尔、克瑞钦森(1999)还研究了1960-1990年间北美和欧洲的劳动制度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制度改进了集体协商,提高了就业保障和社会保护,最终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效应:就业增长的负效应和生产率增长的正效应。这意味着,该期间放松对劳动市场的规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和更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不安全,但是并没有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

有的学者注意到了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劳资关系,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卡兹等(1987)以工厂为分析单位,研究了生产方式的变迁所导致的劳资关系的变动,进而对生产率的影响。他发现,美国近些年的劳资关系集中反映在工厂实践的变迁方面,特别是团队生产的广泛应用,这导致了更多的劳动时间和更多的管理人员。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团队生产能够提高生产率。*Katz,Harry, C., Thomas A. Kochan and Jeffery H. Keefe,“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3:1987.

以上文献,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或者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过,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学者没有考虑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生产方式),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列为劳资关系的控制变量。幸运的是,卡兹等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这预示着,未来研究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时,似乎应该将生产方式纳入到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框架中。

五、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研究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关于工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以及劳资关系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等三个方面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尚存在许多分歧和不足。

关于工会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文献回顾,尽管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案例研究、数学模型理论研究再到计量回归研究的演进,而且工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度量也更加精确,但是,由于研究假设和运用的数据不同,最终研究者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不过,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工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无论方向如何,都不是恒定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会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诸多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先设定工会类型、设定经济增长模型框架,然后从理论上推导出工会的行为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影响。然而,由于假设和构建模型的不同,最终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从劳资关系的其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来看,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生产方式及其变迁,以及将这些影响因素列为劳资关系的控制变量。卡兹等人的研究预示着未来在研究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时,应该将生产方式纳入到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框架。

总之,已有研究文献显示,在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这表明,能否科学地构建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对于结论的正确性及解释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5-12-23

王 杰,男,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 胡乐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033

A

1003-4145[2016]08-0160-05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生产率增长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跟踪导练(三)4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