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

2016-03-19 12:23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李 婷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

李婷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一定的语境下,以文本或口语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语言实践。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话语表达手段从单一到多元、交往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以及交往空间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平台、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工作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产生了极大冲击。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陈旧、解释力薄弱、传播效率下降、感染力不强等现状都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话语”解释为:“话语,即言语,说的话”[1]479。话语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于一定的语境下,在语言交流、实践中以文本或口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具有语言学的特征,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紧密结合,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特定话语语境下的一种言语符号系统

乔治J.E·格雷西亚认为:“一个文本就是一组用作符号的实体,这些符号在一定的语境中被作者选择、排列并赋予了某种意向,以此向读者传达某种特定的意义。”[2]16这句话表明话语本身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组合而成的,而不是杂乱的、无序的词语混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和交往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符号本身和话语主体,而且也受制于话语环境,因为“意义不是从被符号所标记的具体指示物中发展来的,而是从符号自身的相互关联中发展来的”[3]166。没有语境,话语就无法生成,更无法表达。所谓语境就是使话语能够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说出来,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环境或者说是语言网络框架。[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处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讨论,如全球化语境或新媒体语境。这种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得以有效传播和被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以有效交往和互动的言语场域。在不同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必须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又体现着言语符号系统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属性

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我们不能思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的东西。”[5]85话语世界即思想世界,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6],话语的界限意味着思想的界限,话语的贫困意味着思想的贫困。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5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离不开意识形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服务和服从于意识形态的要求,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论证和辩护。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语言实践

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的语言实践”[8]9,并“产生于矛盾,话语正是为表现和克服矛盾才开始讲话的”[9]118。话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化解矛盾,产生新话语,再在新的矛盾上产生另外一种新话语,如此循环反复,也就是新矛盾和新话语的产生是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话语是面向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实践紧密相连,用于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它来自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实践,因而理论话语必须与特定时空、特定语境下的实践相契合,以寻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公共认同领域的融合和扩大,避免话语“失效”而产生话语鸿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基于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解析,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一定的语境下,以文本或口语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语言实践。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以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基本上就构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公共载体。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话语的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是一个重大冲击。

(一)话语表达手段从单一到多元

传统媒体传播载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等,而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载体是手机、电脑、独立的APP与客户端等专属的移动通讯技术。多元化的表达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声音,发展为丰富灵活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数字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10]178。新媒体技术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含量,并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陈旧、解释力弱、传播效率低、吸引力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果仍困守语境严肃、话语规范、语辞固定的单一模式,就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难以提升。

(二)话语交往环境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使得教育者始终控制和掌握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独享者和支配者。新媒体给高校带来的是一个开放广阔的信息海洋,在种种冲击下,打破了少数教育者独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格局。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更是彻底改变了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媒体与大学生之间、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互动交流的传播模式。同时开放性的话语交往环境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设性话语的强制教育。所谓话语预设,即不言自明的设定,更确切地说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中的无需断言的信息或命题,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话,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11]226预设性话语先在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设置了无形的交流障碍,容易诱导受教育者进入教育者的内定轨迹,忽视了大学生现实思想特质和教育差异,给予大学生思想强制的教育灌输,容易招致大学生的排斥与反感。

(三)话语交往空间从现实趋向超时空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线性的、中心辐射状的传播方式,而是多中心的、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发布和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形成即时传播海量信息。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其使用者突破了信息传播对时空的依附性,瞬间可以将信息传送到分布于各个地区的接收者,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在同一时间最快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成长成才的欲望强烈,而个性张扬、追求时尚、娱乐需求也是这个年龄的特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电子邮件,微信,微博,QQ, MSN, Facebook,论坛等现代交往模式日益渗透在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但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的网络语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话语鸿沟、话语异化、话语暴力等教育实践问题。可见,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消除话语差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

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路径需紧密结合新媒体语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平台、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创新策略,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再受制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点对点、异地的、同时的双向互动传播。QQ群,微博、博客、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APP的应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空间,还有虚拟社区、播客、即时通信群、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都是可发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平台。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以下三个平台的建设是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尝试的创新路径。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影视教育专栏为例,首先是建设影视教育工作的信息平台,挑选经典影视,关注最新影视,筛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影视作品并上传至网站,同时根据影视内容反映的价值观将其进行分类,如道德教育类、伦理教育类、心理教育类等;其次,建设影视教育公共论坛,设置BBS论坛的交流互动专区,这个平台不仅有教师专门答疑解惑,学生之间可以线上进行学习交流和共享学习资源。教育者通过BBS论坛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利用E-mail、QQ、MSN、FETION(飞信)、SKYPE(网络电话)等新媒体与学生保持沟通交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快捷性和及时性,有效地实现影视文化价值观的导引作用。

2.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利用慕课、微课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频、教学方案、作业复习资料以及学生课堂展示的成果等上传到网络课堂,以便于学生浏览和阅读。同时课堂教学后的师生网络答疑、交流校园论坛功能也要有效运作起来,实现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

3.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的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语言实践,它来自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开设实践课程体现其作用。大学生是一群热爱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寻求与大学生“共识域”的融合和扩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与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社区服务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公共组织挂钩,为大学生提供获取实践资源的平台。一方面公益组织可以在该网络平台上招募志愿者或活动参与者;另外一方面,开设大学生实践活动专属的APP、微信公众号等,发放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关的最新资讯,通过社区服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去全面地接受锻炼,加深对社会基层的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新媒体平台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在把握正确导向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既能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开展专题讲解、进行互动讨论,又可以方便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查询各类信息以及进行娱乐休闲、思想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全方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新媒体的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方式,能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政治性话语的创新。传统媒体时代下高校教育者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性,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给予大学生思想强制的教育灌输,否认或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欲望和道德权利,从而诱导他们进入教育者的内定轨迹。高校政治话语必须与新媒体语境相结合,转变传统灌输的形式,对其内容进行创新。

1.政治性话语表达的方式的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手机、电脑、独立的APP、客户端等专属的媒体通道都是政治话语传播的有效和便捷载体,利用学校网站、学校博客、播客、拍客、微博、微信等一连串的新媒体技术让高校政治话语自我表达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也能令话语传播得到巩固。以播客为例,播客就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和电视台,但就目前而言,播客主要还是以音频为主。建设播客这个平台并上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音频,如国际国内新闻、社会热点动态、学校新闻事件等音频,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来源、随时随地订阅他们希望收听或观赏的高校节目, 打破传统广播只能在一个时刻内提供单一来源,广播依照节目时间表进行的限制。同时大学生可以自制个人电台,将精神需求、心理困惑、情感诉求等通过音频方式表达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收听学生个人电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

2.政治性话语内容的创新。传统媒体语境下的话语往往被贴上“枯燥无味”、“教条灌输”、“严肃刻板”的标签,明显滞后于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世界变化,难以得到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和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尤其是政治性话语的创新必须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践,时刻联系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提炼新话语。同时高校教育者要能够接受网络流行话语,融合网络新媒体的内容,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重视日常生活和网络空间的价值话语建构,透过外在表象找到根源的现实问题,系统性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扰。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内容要从偏重政治意识形态,向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个人生活并重转变;从偏向国家话题,向国家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转变,从而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全面广泛的联系,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不应再局限在支配性话语、单向性与冷淡性话语之中,必须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创新发展。

1.平等性话语替代支配性话语。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和便捷,他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渴望改变以往的从属地位,更倾向于分享交流和平等对话的教育平台。传统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话语霸权再也正常不过。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话语霸权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甚至反效现象。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方式,把自己置于与大学生平等的基础上,树立平等对话的理念,以平等态度交流思想。同时应消解话语霸权,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满足他们平等参与和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正成为联结教育者与大学生交往的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自愿、自由、开放的方式与大学生展开对话,真诚交流,才能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协调与融合,让大学生由衷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度。

2.交互性话语代替单向性话语。新媒体建立了平等便捷的交流平台,和传统的一对多的交流方式相比而言,它能有效实现“点对点”的交流。传统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处于客体受教育者的角色状态。主客体的关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形态。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从高校教育者到大学生单向传播过程,对互动性话语的诉求越来越高。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信息发布与接收的权力,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层面,衍生出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进行思想政治的灌输教育,而应以利用新媒体手段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大学生成为新问题的提出者,新视角的探索者,新思维的发现者。在交往对话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话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情感性话语替代冷淡性话语。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大学生渴望被理解和认同的需求越趋强烈。但在传统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独立的人格意向和现实的情感需要,缺乏对大学生当下情感的切身体验和内在认同,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淡、冷漠,很难激发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大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于感情、出于自愿。情感话语重视大学生当下的思想需求与道德体验,使大学生能从内心认同教育者传达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关怀,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重建起有效、正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话语表达手段、交往环境和交往空间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能再一味进行思想政治的灌输教育,而应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唯有不断运用与时俱进的话语,创新话语平台、内容和方式,使其符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质,才能实现双方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乔治J.E·格雷西亚.汪信砚,译.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鲍明捷.语境与话语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1994,(2)

[5]维特根斯坦.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994,(2)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肖文明,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米歇尔·福柯.谢强,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1]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勇)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Li Ting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efers to the oral 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n a given context, a linguistic application of their ide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Unitary discourse expression is replaced by plural discourse expressions, closed socializing environment is replaced by open environment. Also, communication space tend to have changed from realistic time and space to multidimensional time and space. The increase of the appeal and at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equires innovative discourse platform, content and expression.

Key words: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22

*作者简介:李婷(1993-),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91-05

猜你喜欢
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