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

2016-03-19 12:02贾春艳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高教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胡适

贾春艳(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

贾春艳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史、哲学史、文学改良等方面,他还用白话翻译过诗歌、小说和戏剧,共翻译了30多篇诗作和17篇短篇小说,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胡适的翻译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不仅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发展。本文对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对今天的文学发展和翻译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适;翻译思想;白话文学

近年来,胡适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胡适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史、哲学史、文学改良等方面,他还用白话翻译过诗歌和小说,共翻译了30多篇诗作和17篇短篇小说,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胡适的翻译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不仅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发展。

一、胡适对诗歌、小说、戏剧的翻译

中国自古时候起就有很多专门从事翻译的人,随着和外国人的接触日渐频繁,翻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翻译的内容也从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清朝末年开始逐步进行文学翻译,而对西方文学的翻译是中国文学创新的重要一步,从这个时候开始知识分子更加觉醒和自省,他们通过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开始学习和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他非常重视对语言进行改革。1901年胡适留学美国,在康耐尔大学文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当时他就想把杜甫的诗以及张籍的《节妇吟》翻译给外国人听。1912年,他成功地用白话文翻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通过这些翻译实践活动,他发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学差异,而认为用现代白话文翻译西方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差异,使中国人更容易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胡适结合自身的文学经验来体会古文翻译和白话文翻译的不同之处,在翻译的时候选择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来进行,他所选择的白话语言是建立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的,更能够体现出自然和朴实,是通过表达和传神进行的。胡适以白话来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丰富了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也随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是从诗歌开始的。在中国上公学时期胡适已经开始了诗歌翻译的练习,这为他日后的翻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后来倡导的白话诗歌是在白话的自然音律的协助下,用白话做成的长短不一样的诗句,这给他带来了新的契机,使他可以自由掌握新诗和传统诗,也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新的发展。胡适的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经历了从旧体诗向旧体白话诗、从旧体白话诗向白话新诗过渡的过程。他以白话翻译诗歌实验来实现“诗的白话化”,不但在形式方面扩展了新诗,还在内容方面打开了中国诗歌从古未有的新世界,即达到“诗的白话化”,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了道路。

胡适对以白话为主的翻译小说在题材、类型和叙事模式的多样化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他本人极为推崇西方的短篇小说,但是在个人创作时却深感乏力,因此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不显著,数量也极少,但他为了引进这一文学形式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翻译了一批短篇小说,后结为《短篇小说一集》和《短篇小说二集》。就小说而言,胡适的小说翻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小说创作。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式样,胡适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唯一的剧作《终生大事》本是为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所写的一个英文短剧,后来才翻译成中文,就思想内容来说还欠深刻,艺术水准而言还欠成熟,但就介绍新的文学式样和表达新思想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胡适还介绍了易卜生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向国人介绍易卜生主义,“我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足下试看我们那本《易卜生号》,便知道我们注意的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在文学方面,我们译戏剧的宗旨在于输入‘范本’。”他认为译书须择其与国人心理接近者先译之,而不能为了译书而译书。此外,胡适还积极倡导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二、如何认识胡适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

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见于他的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现代文学翻译理论。正确地理解他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的作用、目的和本质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胡适的白话翻译思想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层面理论,它涉及到文学史和人类文化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1928年,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阐述了他的翻译思想。他认为以林纾为代表的文言翻译不合时宜,应退出历史舞台。他所倡导的白话文学翻译源于他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他所主张的新文学是和他自己的思想相联系的,他觉得,那个时代的文言文就是愚昧的土壤,中国的文学已经没有新颖可言,已腐朽不堪,而且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中国的旧文学就应该要转换为新的文学形式,以现代白话代替文言文。他认为,如果不对原来旧的文学进行改革,那么中国的文学就会面临衰败,所以文学的变革是很重要的事情。

胡适的白话翻译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他倡议在翻译活动下丰富译入语的语言,把民族的语言和翻译的作用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胡适的白话翻译是把民族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学在文学革命的发展中融合起来了。

胡适的白话翻译给中国文学创造了无穷新意境,开创了许多新文体,带来了无数新材料,这是他借助翻译来改造中国语言、改造中国文学的翻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胡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也是存在着不足的,虽然他的白话文翻译顺畅明了,但却没有耐人寻味的意蕴,这就是当时很多人攻击胡适的原因,从民众的角度上来看,通俗易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从文学和翻译角度来看,他对于白话文翻译太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科学定位和深入的分析,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在传统的思想范围之内,虽然在语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意见,也有所进展,但还是主要以点评式为主,没能够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伴随着现代白话文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白话文翻译学者,自从五四之后,白话翻译文学在文学发展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文学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在叙事方法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诗歌的韵律和题材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中国的新文学在新的血液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胡适倡导的白话文翻译主张,在他引进国外文学的时候是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的,这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也为我国的文学变革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一番新景象,呈现出新的姿态和面貌,这其中胡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被广大文学家及翻译家所认可的。

三、胡适的白话文翻译和文学、思想变革

通过对胡适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他的一切翻译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翻译诗歌、小说、戏剧是为了引入新的文学式样,为文学创作服务,采用白话文翻译是为白话文运动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输入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为新文化运动服务。

胡适的翻译是受到白话文运动影响的,而白话文运动也和胡适的翻译紧密相连,它们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首先,汉语所缺少的就是西方语言文学中语法和文法的精密和清晰特征,因此,通过翻译这种方法恰恰弥补了汉语在这方面的不足。其次,胡适的白话文翻译,增加了汉语相关词汇,代表新的话语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和思想方式,彻底改变了汉语的传统性质,进而形成了五四时期新的白话文形式。

胡适白话文学是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联合的“双重”革命。他写出来的作品,包括译著都刺激接受者(读者与其他作家等)的审美意识和实际生活。胡适在文学作品里面主张个人解放、女性解放,呈现个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进一步发掘中国应追求的现代国家模式。

在胡适有关现代性的思想方面,他特别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其重点就是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这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全盘西化”。胡适认为,只有在文化上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用西方的价值理念来改造劣根性,才能培养健全的人。因此,改造个人,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思想现代性进程的重中之重。

胡适所积极倡导的白话文翻译对现代的汉语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想,使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汉语体系,从而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真正地变革了汉语。而中国的文学也从那时起开始了现代性的转变,在白话翻译的促进下,语言得到了变革,文学性发生了转变。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胡适并不是一位很出色的翻译家,但是不管是从他翻译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来看,我们都应该承认,胡适主张的白话文学翻译,都对我国现代的文学史和翻译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全部的文化运动成功普及提供了支持的话语权,当时的新思想也是在白话文学的传播下发展的,从而对当时的整个社会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束语

胡适的翻译思想是和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是受他那个时代影响的,他的白话翻译文学也体现了他的文化观点。后世的人在看待胡适的白话翻译思想和实践时,应该既看到他对文学、翻译以及思想变革所做的贡献,也应该批判性地去看待他的一些思想和主张。

参考文献

[1]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

[2]李小蓓.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曹文刚.胡适的翻译与白话文学[J].语文学刊,2015,9:55-56+ 62.

[5]季剑青.胡适与《新青年》的相遇:从文学翻译到文学革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3-39+191.

[6]赵亚宏.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以《柏林之围》与《最后一课》为例[J].名作欣赏,2011,29:130-132.

[7]黄元军.诗学理论观照下胡适诗歌翻译风格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

[8]金瑞恩.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与实践[D].复旦大学,2013. [9]赵纪萍.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0]汪永青.意识形态与翻译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13.

Abstract:As one of the leaders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20thcentury, Hu Shi not only made great con原tribution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cultural ideology, history of Philosophy, literary reform, etc., but also translated some poems, novels and dramas, among which there are 30 poems and 17 short stories. He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ranslation, which are both informative and influential.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原ment of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se views in vernacula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out reference value of Hu S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in today's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words:Hu shi; views on translation; vernacular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265-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胡适白话翻译研究(项目编号5001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春艳,女,陕西榆林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胡适
胡适的美国恋情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胡适早期生命史的解构与重构*——评江勇振著《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 璞玉成璧,1891—1917)》
호적과 김태준의 진화론적 문학사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尴尬的胡适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的星期日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