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16-03-19 11:30姜汇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姜汇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姜汇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入手,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自然观等纳入教育范畴,丰富大学生生态教育内容。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设置、师资力量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及加大校园文化生态化建设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引言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以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制约作用。为了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上来。在2015年的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说明了本届政府用强制性手段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并对高耗能、高污染等环境问题,表明了宣战的决心。[1]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相继推出解决办法,但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仅仅借助于科学、法制和政府行政行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借助于道德体系的建设对环境进行治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道德因素能够激发人类心理的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稳定,因为“道德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它会对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2]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在各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线索,在人类社会早期,出于自身能力的弱小和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各种自然现象被认为是某种神灵。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指出:“伴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个人似乎都慢慢成为了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3]所以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自然无止境地破坏、索取,给自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积极地认清自然发展、经济增速、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合理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地发现新的思路。

(一)培养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包括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等内容。“保护生态关系、尊重生态关系的根本,其实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这是因为在大自然进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4]但是,生态文明观与现代人们的价值、理念是有一定距离的,它不大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促使这些价值理念内化成人们的品质。

(二)强化生态文明技能与知识

在1977年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上,相关学者对生态和环境教育提出三点目标,即“让人们认识到政治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获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人们在生态环境这一课题上创新行为模范。”[5]可见,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上,要通过课堂教育使得大学生了解生态领域的基本知识、生态环境相关的理论流派及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作品,以及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严重后果以及解决措施、方案,很有必要。

(三)增强生态文明情感体验

加强对生态文明情感方面的体验,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借助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平等发展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生态文明观,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自发的行动和习惯。生态文明情感体验的内容,要唤醒大学生们生态平衡的意识,即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不可行,大自然并非人类凭借理性和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征服的对象,而是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深化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与尊重感,使人类各项行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与法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现有素质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现状,本文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生态环境态度上的倾向,以及在环保行为上的表现,设定了具体的问题,并在广西某高校校园中选取了100位同学填写问卷。共发放一百份问卷,回收97份,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回收率95%。

1.生态文明知识缺乏

问卷调查中,25.3%和63.3%的学生分别对生态文明知识,选择了“不太了解”和“一般”;选择“不了解”和“很了解”的都是少数,分别是2.3%和9.1%。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如问到循环经济“3R”、“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的时候,分别只有30.6%和28.6%答对。可见,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停留在皮毛层面,相关知识理论并不深入,掌握基本生态常识的学生并不多。

在获取生态知识的渠道上,主要是网络媒体电视、书本杂志报刊,分别占53.1%和37.8%。其次是参与学校社会实践、课堂学习,分别占25.2%和22.4%,两者差别并不明显;而学术宣讲和讲座获得的比例较小仅为7.1%。可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兴媒体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汲取新的生态文明知识方面的途径更加多样,相应得到的内容也更加便捷、丰富、新颖。

2.生态环境态度淡薄

在对“您对当前地球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持什么态度”这个问题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被访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整治“非专业,无能为力”占58.2%,感到“十分担忧”的占32.7%。

本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1.22%学生会经常与周围的人谈论生态环境状况,有69.4%是“偶尔”。可见,关注生态问题、保护环境,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重点。在价值观理念上,他们并没有基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去认识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及发展规律,也未意识到人类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权利与责任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也存在单一的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问题上,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开设了,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不知道;其中,在表示开设了相关课程的问卷中,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和“为了轻松拿学分可选”。这表明大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重视程度并不高,从课程中的收获也各不尽相同。大学原有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大学生们普遍认同要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有58.1%的同学认同需要社团来组织丰富多彩的、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主题活动,有55.1%的同学希望对校园生态的环保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奖励和惩罚的机制。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的广泛宣传教育,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通过数据深入分析,大学生们还缺少对生态文明的本质的认识,对环保知识的学习上,还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因此,大学生群体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理论、生态文明心理机制和道德品格还有一定差距。

2.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宣传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让很多高校意识到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生态文明教育扩展到教育体制中。但毕竟处于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投入上还欠缺一定经验,效果并不佳。在学科设置上,不少高校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的学科,但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专门课程,有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忽略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强调。这必然导致对学生生态道德与综合素养的塑造的忽视,自然也就缺乏对未来人才综合品德素质的预测和建设。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手段还要进一步丰富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手段还不够丰富。在学科建设上,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只重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知识讲授,缺乏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导致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教育内容与目标缺乏现实性。所以,要使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使课堂上的生态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呼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的具体建议

(一)构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平台

目前,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主要信息来源。高校应抓住这一特点,搭建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平台。学校的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关注度非常高,在此载体上多涉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文明知识等内容。以此强化大学生对环保、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如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意义丰富的纪念日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对大学生的科学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采用如上方法,构建学校内部的绿色系统平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建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二)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通过课本教学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教育方式、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内化成行为习惯。

如本文调查中所示,大学生们呼吁生态文明社团要组织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这说明大学生们不满足当前浅层次的生态环保活动,而呼吁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各类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学科实践上鼓励学生深入到实地进行环境调研活动,或假期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社会环境调查,到污染严重的工业区进行调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从而尝试、思考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以多种教育形式丰富大学生们的生态文明知识与环保常识。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一般说来,当前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校园文化,要注重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在校大学生身心俱受到环境的熏陶。一般说来,完善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应该包括物质、精神及制度等几个方面的生态化。

在物质层面上,要积极推进生态化校园建设。加大绿色投入,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建设,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完善校园“育人、研究、服务、科普”等功能的实现,使大学生在优美的生态化校园氛围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在精神层面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与要求,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如校训、相关节日纪念日口号等层面,进行积极的充实、渗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展示校园中的生态文明精神,让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文明意识。

在制度层面,要实现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环境氛围,一方面,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要立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守则、手册等内容,明确规定大学生哪些行为是受到欢迎、而哪些行为不在生态环境保护之列,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发挥好相应规章制度的积极作用。

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因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采取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途径。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出发,以问卷调查的模式对一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近况进行解析,并根据数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和方法。因为问卷调查信息取样为广西某高校,整理后以样本的数据、结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所以数据中对我国其他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还有待深一步进行调研和分析;在高校生态文明课程设置、高校生态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探讨也较为薄弱,以待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本人将和更多同仁继续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05.

[2]周光迅,周夏.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叶志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杨芷英,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6-07-18.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iang Huiyo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nature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ir ecological education.In the paper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further enric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ducation

G641

A

1001-7070(2016)04-0031-04

(责任编辑:盘桂生)

2016-05-04

姜汇泳(1990-),男,江苏沭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