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泗州戏及其艺术特色

2016-03-19 10:43:17张梅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泗州戏压花柳琴

张梅

(安徽宿州市艺术研究所,安徽 宿州 234000)

浅谈泗州戏及其艺术特色

张梅

(安徽宿州市艺术研究所,安徽 宿州 234000)

国家级非遗剧种泗州戏历史悠久,发展延递至今已有200余年,其剧目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地方色彩突出,表现特点主要集中在唱腔道白、压花场、音乐伴奏上。

泗州戏;唱腔道白;压花场;音乐伴奏

一、泗州戏的起源和发展

泗州戏,俗名“拉魂腔”,是带有浓郁宿州地方特色的剧种,为安徽省四大剧种(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之一;2006年,泗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剧种发端于苏北海州一带,本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传入宿州泗县(古称泗州)后,在不断吸纳当地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和琴书、花鼓、渔鼓等多种地方艺术营养的基础上,经过艰辛曲折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戏曲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泗州戏,成为宿州文化沃土上一朵鲜艳的艺术奇葩。

泗州戏的起源、发展到壮大,始终扎根于皖北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之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它的唱腔曲调柔和,婉转华丽,优美动听,特别是女腔,更具风采,结尾处多为翻高八度拉腔,明快野艳,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拉人魂魄之魅力。唱腔随意性很强,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亦名“怡心调”。其表演风格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一些表演技巧,是在民间舞蹈如“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培养下,泗州戏无论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它拥有包桂珍、吴之兴、陈金凤、周凤云、苏婉琴、荣爱坡、陈若梅、李书君等一大批泗州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一些剧目相继拍成电影,历史上也曾多次晋京献礼汇报演出,在安徽的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泗州戏发展至今200多年,经典剧目繁多,艺术已趋于成熟。它的艺术特点集中表现在唱腔道白、压花场、音乐伴奏上。

二、重点剧目

作为一个成熟的地方剧种,泗州戏累积了众多传统、现代剧目,内容非常丰富,能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如此紧密的结合,泗州戏才具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性。

结合《安徽省传统剧目·泗州戏篇》和当代泗州戏的演出情况,泗州戏的剧目可以归纳为大型传统剧目、传统小戏和新编剧目两大类。

泗州戏大型传统剧目有:《梁祝》、《王华买父》、《张仓救嫂》、《泪洒相思地》、《秦香莲》、《春草闯堂》等80余种;传统小戏和新编剧目有《吵年》、《打麦》、《扒缸》、《杨柳》、《红娘》、《赶会》、《还牛》、《江姐》、《红嫂》、《夺印》、《渡口》、《拾棉花》等大小剧目200余种。

其中,《拾棉花》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搬上银幕(1959年);《秋月煌煌》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两次热播(2008年)。《打干棒》曾赴京汇演,剧组人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57年5月);《拾棉花》、《休丁香》、《大队书记》、《金香传》、《故土情》、《借娘记》、《婚案》、《摔猪盆》、《这里也风流》、《懒大嫂》、《四换妻》、《还牛》、《走娘家》、《三姐思春》、《八月桂》、《拙大姐》、《爱的承诺》、《爱心如虹》、《三婆媳》、《霸王别姬》、《三结合变奏曲》、《秋月煌煌》等剧目曾在国家、省、市级戏曲演唱大赛中多次获奖。

《打干棒》是泗州戏传统小戏,神话剧。张四姐本是玉皇大帝张元灵的四女儿,她思凡来到人间,遇到了平民百姓崔自成母子。崔自成家境贫寒,为赡养老母亲,只好靠打干棒、拾柴禾为生。张四姐顿生爱意,并有意相助崔自成,最后两人喜结连理。该神话小戏多有戏闹成份,诙谐幽默。

《拾棉花》是泗州戏现代生活小戏,经典剧目。玉兰、玉娥是两个没出嫁的农村大闺女,二人结伴拾棉花时,说起了私房话,都夸自己的未婚丈夫好,能干活,身体好,能持家。说到忘情处,两个泼辣女子在棉地旁的大树下打起了赌,说是看谁先结婚、先生孩子。哪料想,瓜园看瓜老头正在树上,当偷听到两个女孩子的“疯话”后,看瓜老头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不小心从树上跌落,并大声嚷嚷着:稀奇稀奇真稀奇,没过门的媳妇把女婿夸,回家我要给老婆子拉(拉呱)……

该剧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虽近于打情骂俏,但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农村少女既羞涩又大胆的个性,表现出了农村少女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于婚后生活的憧憬,因唱腔柔媚、演员身段优美、对话风趣,而备受广大观众欢迎。

《秋月煌煌》是泗州戏现代大戏剧目。本剧诉说的是民国初年,发生在山乡的一个女人的故事。民国时期的一个山村,女主人公“桂姐”的丈夫卧病在床,在农村,男人就是顶梁柱,男人倒了下去,家庭的命运注定要破落。桂姐的公公无可奈何之下,请本家族里的“大奶奶”来想办法。大奶奶帮桂姐找了个拉偏套的——男主人公 “刘柱”(就是另外给桂姐找个丈夫,然后一起照顾原配丈夫,也就是一女事两夫),期望能使得这个家庭能更好的生活,当然包括照顾丈夫大满。最初桂姐并不愿意,认为即使是死,也不能改嫁,大奶奶和公公死死相劝,让她从整个梁家出发,桂姐无奈接受了这个安排。家里有了男人,一贫如洗的梁家渐渐丰硕起来。可是没想到的是,大满的病在桂姐和刘柱的悉心照顾下,身体竟然恢复了。与此同时,桂姐也和刘柱在同甘共苦中产生了爱情。一边是结婚多年的原配丈夫,一边是同甘共苦的心爱男人,桂姐该如何选择呢……

该剧故事坎坷、情节曲折,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在封建制度下扭曲的爱情悲剧。

三、唱腔道白

泗州戏的曲调板式有两类,一类是慢板,一类是二行板。演唱节奏基本上是先慢后快,到高潮处,转大调板,再从慢开始。泗州戏的花腔调门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泗州调”、“海州调”、“立腔”、“射腔”、“衣约调”、“雷得调”、“扬腔”、“基本腔”、“叶里藏花”等等。唱腔特征是根据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女腔一般用小嗓子高八度,男腔则加入衬词拖后腔。特别是女腔高八度的上翘的“尾巴”,明快野艳、风情万种。泗州戏的这一女后腔翻高八度的特点,被听众形象的称之为“浪”(妩媚)。

“七分白,三分唱”、“千斤道白,四两唱”,说的都是戏曲表演中的“白口”功夫。因为戏曲以演唱为主,而道白作为情节的延伸、事件的补叙、现场气氛的渲染、人物性格的突出,也极其重要。假如说,一些复杂的唱段,其抑扬顿挫间一些词句不为普通听众所辨识清楚的话,那么道白则是人人听得懂的,一点马虎不得,这也就说明了道白作为戏曲语言的份量之重。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方言道白,方音入调,是泗州戏的一大特点。

“唱中夹说,说中夹唱”,是泗州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口就唱、随意就来,有似唱非唱、似说非说之特点,非常贴近黄淮地区人民生活,这就如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唱词所言,开口唱的是口头语,字字句句泥土香。

泗州戏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皖北方言,道白唱词直白诙谐,口语化、通俗易懂,生活小戏白口(念白)用地方方言,袍带戏用方言韵白,唱腔一律用方言。

刘乐书,1936年出生,泗县农民泗州戏剧团老艺人,以演彩旦(俗称丑婆子)、文丑(渔翁、樵夫)见长。在泗州戏《鞭打虹桥》(又名《大金镯》)中,他扮演的马千金调笑表弟一段,为表现马千金的忙碌,他上场后就是几句押韵合辙的快板式韵白,“我脚和面,手擀汤,胳膊肘子踹生姜……”,地地道道的泗县方言,再加上手、足、肘的肢体语言舞动,活脱脱地演活了一个忙碌、刁钻、泼辣、风趣的凶婆马千金,成为泗州戏道白台词中的经典。

四、压花场

泗州戏的表演,受完整的戏曲程式化表演框框影响很少,它的表演具有粗犷泼辣、热烈奔放的特点,有着强烈的地域性舞蹈色彩,这与它的产生土壤有关,都是和流行淮河两岸的“花鼓灯”舞蹈有着共同之处。

关于泗州戏“压花场”的艺术特征,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完艺舟在《泗州戏浅论》一书中曾经做过精彩表述。

“压花场”可以说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精华。它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单压花场是一男一女(一生一旦),双压花场是一男两女(一生两旦)对舞对唱。压花场的内容,短的称娃子、羊子,长的称篇子,篇子就是还没有构成戏曲的小段儿。压花场的表演形式也比较简单,先由一个花旦伴随着音乐节奏舞上场来,做着不同的舞蹈身段,走出各种不同的步法,接着唱一个“八句子”:

西北风,阵阵寒,

小二姐失落一只环,

早晨带环环成对,

晚上带环环成单。

哪家大姐拾了去,

奴家给她二百钱;

哪位哥哥拾了去,

奴家与他配凤鸾。

四六八句压花场,

后场上请来了俊俏男。

此时,一小生跟着唱腔舞上,而后双双起舞。男女演员的表演,都特别注意手、眼、腿、腰、步等各个部分的和谐、匀称以及互相配合。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正因为“压花场”在泗州戏表演中的重要性,泗州戏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表演非常期待,要求很高。

“压花场”来源于皖北民间,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了在泗州戏表演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戏曲舞蹈形式。其身段步法虽然很多,但都与当地人们生活习俗、生产内容、自然环境有关,深受群众欢迎。

五、音乐伴奏

泗州戏的音乐伴奏以柳琴等弹拨乐器伴奏为主,据泗州戏研究专家介绍,用弹拨乐器作为戏曲剧种的主弦,在全国戏曲剧团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泗州戏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表现。在苏北、鲁南一带流行的泗州戏姊妹剧种,就被称为柳琴戏,可见柳琴这一乐器在拉魂腔艺术成分中的重要地位。

泗州戏在早期并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一二把柳琴,外带梆子、小锣伴奏,有的还需由演员兼奏。当代,泗州戏乐曲已引入电声乐器伴奏,但是主弦乐器还是柳琴。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早期的柳琴,粗糙简单,基本上都是泗州戏艺人亲手制作:柳木做身,泡桐木做面面板,高梁杆做品,两根丝弦,只能演奏一个半八度音程,无半音品,因此音域少,又不美观,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 “土琵琶”。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年代后,泗州戏专业剧团的琴师们,通过多次研制,相继开发出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柳琴是泗州戏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弹拨乐器,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非常适合伴奏泗州戏唱腔中的说唱特点。伴奏起来运用自如,它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浑厚、清晰均匀,穿透力、颗粒性极强,主要伴奏技巧分“捧、送、闪、托、衬”等手法;柳琴的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强奏时紧张、热烈,弱奏时安静、甜美,这种灵活多变的伴奏方式,与泗州戏表演时女腔的曲调柔和、婉转华丽和男腔的明快爽朗、粗犷有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Analysis of Sizhou Opera and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Zhang Mei
(The Art Institute of Suzhou City,Suzhou Anhui 234000)

Sizhou opera,as a national treasure for the non-material heritage,has a 200 year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ith its rich repertoire,vivi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and outstanding local color,whos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music for voices and spoken parts in an opera,Yahuachang (a special stage action designed according to plot),and music accompaniment.

Sizhou opera;music for voices and spoken parts in an opera;Yahuachang (a special stage action designed according to plot);music accompaniment

J825

A

1671-5101(2016)06-0126-03

(责任编辑:唐世业)

2016-09-25

张梅(1964-),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宿州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泗州戏压花柳琴
塑料异型材三面压花挤出模设计
模具工业(2023年1期)2023-02-10 05:58:08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4期)2022-11-12 20:04:28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戏剧之家(2020年18期)2020-07-04 03:18:22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之声(2018年18期)2018-01-26 11:38:02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齐鲁艺苑(2017年6期)2018-01-09 07:46:58
压花开启第一步
——压制花材
花卉(2017年21期)2017-11-07 08:36:51
维达Deluxe立体美压花生活用纸正式上市
生活用纸(2017年5期)2017-05-17 02: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