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森 季 蕊
(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00)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张森季蕊
(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00)
摘要: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术语的英文翻译良莠不齐,标准不一,英文译名中频繁出现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硬译、错译等问题。在进行武术术语英译时,译者要从弘扬中华文化与服务读者接受的宗旨出发提出对策,一方面要以准确性、简洁性、单义性、专业性和民族性为原则,运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综合翻译等方法进行术语翻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武术术语英译的标准化管理,以术语管理技术和工具构建武术术语库、翻译记忆库、语言知识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中的云技术,提高武术文化的交流效率与传播质量,促进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武术,术语,英译,问题,对策
1. 引言
作为中国几千年深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蕴含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文化艺术、医学理论、军事思想及宗教习俗等内容,既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创造智慧。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传统武术也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自1990年成立以来,国际武联已拥有142个会员国,成功举办了1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竞赛活动在世界范围已有较大影响。作为富有中华文化气息的一门学科,武术颇受来华留学生的欢迎。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以世界通用语英语为媒介,向其他各国传播武术文化与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武术术语作为承载武术运动、学科、艺术、文化等知识的基本单元,是武术文化的镜像(段红萍2011),更是武术传播的基础。然而,武术术语的英语翻译却仍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导致交流产生障碍与偏差。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相关概念,发现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2.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的特点分析
武术术语用来正确标记武术文化内涵和丰富技术内容等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肖亚康2009)。鉴于融合武术与术语的双重内涵,武术术语具有文化性、形象性、民族性、简明性等特点。
文化性,顾名思义,指武术术语汲取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中医等思想,体现中华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譬如,武术动作“仆步穿掌”,亦称“燕子抄水”或“紫燕抄水”。但恰恰一个“紫”字,却使后者无论从审美上还是意境上都得以升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蕴含的一种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善于将生活日常的事物加以清远高雅的美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钱穆1994:183)。形象性,是指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融汇山、水、鸟、兽等形象,展示出武术的姿态与意象。借自然景物以比拟、借动作形象以形容,或以客观事物以类比(单锡文1986),如“坐莲步”、“黑虎拳”、“金丝缠臂”等。民族性是武术术语的显著特点,集中体现中国独有的语言、文化、历史,如术语“阴阳”、“八卦”、“太极拳”等。简明性是术语之共性,武术术语亦需遵循简单明了的特点,以利于武术交流与传播。
3.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研究的必要性
文化随时代变迁,武术于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的同时,其术语也在丰富完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序言(英文版)中所著:“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我国传统武术术语之所以要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发展必然性。
3.1武术产业的需要
武术术语英译能促进武术体育的国际化与产业化发展,统一武术术语英译有利于规范武术赛事,扩大武术市场。2012年古城西安召开武术大会,会议再次将“标准化管理,国际化迈进”提上议题,提出“标准化是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武术要顺应同类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加快武术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武术实现国内普及和国际推广目标的步伐。标准化是武术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没有标准,就没有市场”(何春华2012:2),强调了武术术语英译及其标准化的迫切性。
3.2学科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使用动作术语,可简化武术教学,帮助学生记忆武术动作。自学者通过掌握适当的武术专业术语,能在学习进程中节省学习时间,简化学习程序,对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中国热”现象以及“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使大量来华留学生和游客对武术充满探索、学习的欲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武术术语进行翻译,推动武术术语标准化、国际化进程。
3.3科学研究的需要
武术术语是一种专业技术交流用语,对促进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武术术语英译的相关文献和著作仍处于初步分析阶段,尚未找到成熟的武术术语国际标准。以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为例,截至笔者作文之日,所有主题为“武术”的文章有53828篇,主题为“武术术语”的文章为149篇,而以“武术术语翻译”、“武术术语英译”、“武术术语英语翻译”为主题的分别有52篇、21篇以及15篇。可见关于武术术语英译的研究并不多,在武术文化的总体研究中占比甚少。另外,当今武术界缺乏学识广博、思想超前的权威专家,也缺乏同时精通武术与外语的国际型人才,严重制约武术术语的国际化发展。
3.4文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推演,各领域学者愈加意识到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功能与重要性。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者认为,翻译是宏观的文化转向,其本质是文化的翻译,根本任务是传播文化。武术术语作为武术文化的缩影,应最先走上国际化道路。意义明确、用语规范、语言科学简洁的术语是任何先进文化传播与前进的基础(艾春娇2014:4)。根据“术语民族化”与“术语国际化”的要求,我们应保持武术术语译文的文化形象与象形特色,以译者文化安全意识促进武术文化安全意识,从文化视角翻译武术术语。这不仅是共享世界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每个武术文化传播者应肩负的责任。
3.5国家影响力的需要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明相同步,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自然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义务。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许多国家都积极向世界推广本国特色体育运动,增进该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诸如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美国拳击等。因此,在传播武术运动和翻译武术术语时,我们也要结合中国文化历史,牢牢把握我国在武术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4.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问题
钱锺书先生曾在《林纾的翻译》中说道:“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中国传统武术术语在传播之路上,因受各国语言与文化影响,武术术语英译存在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硬译、错译等主要问题。
4.1一词多译
目前,武术术语英译日趋丰富,但80%左右都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由于不同译者理解程度或英文水平存在差异性,往往将同一武术术语译成不同英文版本,造成译法混乱繁杂,妨碍交流。例如,“马步”译为“horse-riding step/horse-riding stance/horse stance”,“太极拳”译为“Taijiquan/shadow boxing/Chinese shadow boxing/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Taiji handform”,“八卦掌”译为“eight diagram palm/Baguazhang/Bagua handform”等。连最基本且常用的武术器械“棍”都有三种译法:“staff/cudgel/club”,令外国学习者不明所以。
4.2多词一译
多词一译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武术术语译成同一个英文武术术语。由于汉语存在谐音或同音现象,所以多词一译多由音译造成,譬如“红拳”与“洪拳”均音译成“Hongquan”,“余门拳”与“鱼门拳”均音译成“Yu style boxing”等。此外还有“寒鸡步”与“鸡登步”皆译成“empty step”,“拔顶”与“头顶”皆译成“head pulling”,等等。多词一译现象使概念相近或相异的武术术语译文相同,无形中阻碍了武术术语传播,导致武术文化失真。
4.3硬译、错译
很多不懂武术的译者常在英译武术术语时产生理解偏差,硬译、错译专业术语,引发歧义,甚至闹出笑话。如将“单珠拳”直译成“single-pearl fist”。其实,该拳以平拳为基,食指尖屈扣于指根,将第二指节突起并凸出拳面,拇指尖扣压于中指第二节与食指指甲上,凸出的手指形似单个珍珠,而不是用单个珍珠打拳。类似还有“长拳”被译为“Changquan/Long-range boxing/long boxing/Chang handform”,而“长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放长击远,用表长度的“long”表达并不妥当。
5.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对策
5.1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原则
翻译之使命在于将事物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最真实贴切的转换,转换过程中的翻译策略直接影翻译的效果。武术术语的翻译策略包含准确性、简洁性、单义性、专业性以及民族性五大原则。
5.1.1准确性
准确性是术语翻译的基本属性之一。准确传达术语负载信息,准确说明术语“所指”内涵,即“语言所反映的事物概念”,是术语的意义所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教授曾说:“重大术语翻译过程中的疏忽或轻率态度无疑会对中国学术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武术术语亦然。例如,“高探马”被译为“high pat on horse/pat the horse/reach the horse on high place”等,但相关文献显示:“高探马”动作源自宋朝天波杨府的“上马石”记载,故“高探马”应为“站在高处向马上探,将要上马”(刘韬光2013:21),所以应译成“reach the horse on high place”。
5.1.2简洁性
武术术语作为传播武术文化的基本单元,需要表达简洁、明确、高效。武术术语在英译过程中也应重视简洁性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精简用词,避免将术语翻译变成术语解释。如武术术语“点睛手”,这是一个手法动作,其要旨是“点睛”,因此无须译出“手”字,为“eyes attack”。再如“平圆单推手”是太极推手的动作之一,要求双方单推手路线呈平圆形,按照术语简洁性原则,该译为“pushing single-handedly with level circles”。
5.1.3单义性
单义性是术语的基本属性,即在特定专业范围内,一个术语只能表述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能用一个术语表示(胡芳毅2009)。按照单义性原则,武术术语在武术领域内只能对应一个英文翻译。而在西方语言中,英语是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下,语义往往不同。例如“balance”一词,在武术中指“平衡”,在经济学中指“余额”,机械工程中指“天平”,天文学中又可指“天秤星座”。因而武术术语英译需体现单义性,指明武术动作或要领的具体概念。
5.1.4专业性
术语是“专门用途语言”(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LSP)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单元,因此专业性是术语的最根本特征(刘韬光2013:22)。然而武术术语专业性极强,译者对武术动作与技术要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如太极拳中“靠”按一般理解“肩打为靠”,译为“shoulder-stroke”。但“靠”除了用肩以外,用背、用胸、用胯、用膝均可以靠,所以“身打为靠”更加准确,因此取“身打为靠”之意应翻译成“body-stroke”,可见对武术动作技术理解的程度越深,翻译的质量就越好(何春华2012:16)。
5.1.5民族性
武术的诸多术语都源自国学文化,古籍经典,譬如在术语“乌龙绞柱”和“鲤鱼打挺”中,“乌龙”、“鲤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且常用的词汇。我们熟知西方对“龙”,即“dragon”一词通常描述为“黑暗,邪恶”之意,对“鲤鱼”也没什么特殊的文化深意与感情,但中国人对“龙”和“鲤鱼”却怀有敬意与好感。再如太极拳中的“云手”一词由象形而来,因中国画作常以螺旋状表云之随风旋转,而此式两手交互旋转形似画云笔法,故名“云手”,可直接音译为“yunshou”。
5.2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的策略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和内涵,英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来源于韦努蒂与1995年出版的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韦努蒂本人在《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语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他对异化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用抵抗的策略,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冯庆华、龚芬2011:93)。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考虑到当前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的进程,我们要以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为目标,在武术术语英译时,保留异国情调和文化话语权,将归化与异化相融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具体来讲,异化中可使用直译与音译的策略,归化中可使用意译的策略,而对于一些有待介绍的国内独有概念,目标读者又难以理解,则需要采取综合译法,即采用直译加意译,音译加直译或意译,甚至翻译加注释或图解的策略进行武术术语的英译。
5.2.1直译
直译法指在不违反原文社会文化的前提下,翻译时保留原文词语的支撑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陈宏薇1998:88)。武术中某些赋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术语可采用直译法传达准确信息,如“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进兵器之一,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可直译成“slim saber”。再如“手挥琵琶”可译为“hand strums the Pi Pa”,“青龙剑”译为“green dragon sword”等。
5.2.2意译
由于原语对应译入语时出现“文化空白”或“不可译性”,暂时没有对应表达,便可用意译法保留术语称名特点。其形式转换是“源语形式——译入语形式”的过渡——将源语表达形式转化为符合译入语表达、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的另一种形式(赵国栋1989)。例如术语“肩倒立”意译为“shoulder stand”,“准备活动”意译为“warm-up”,“并步抱拳”可意译为“bring feet together and draw fists”,从而提高译入语的可接受性。
5.2.3音译
音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用的翻译方式,以发音近似的方法进行转换语言。追本溯源,玄奘曾在翻译佛经时对五种情况提出“五不翻”,即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含义多不翻,中国没有的事物名称不翻,约定俗成的词不翻,音译能产生尊重感的词不翻,这“五不翻”实际上就是音译原则。武术术语承载着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其中很多术语几乎很难在世界其他国家找到对应的文化负载词,因此翻译这些术语时,我们要采取音译原则,如术语“气”、“阴阳”、“八卦”等独有词汇,可分别音译为“Qi”、“Yin and Yang”、“Bagua”。
5.2.4综合译法
武术中有些术语既包含独有概念,又包含译入语直接对应成分,此时我们可选择综合译法作为该类武术术语的英译方法,即将直译、意译、音译,甚至注释、图释等相互结合。
第一,直译+意译。为了保留术语的原本色彩,同时解释清楚术语要表达的意义,我们常采用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式。如“鲤鱼打挺”是指身体形如鲤鱼一般,在地面上扳动全身以起立,英译时便可将“鲤鱼”直译为“carp”,并用“leap”解释该动作的性质,最终译为“carp’s leap”。同理,“燕式平衡”可译为“swallow balance”,“乌龙绞柱”译为“black dragon coiling up”等。
第二,音译+直译/意译。这是武术术语英译常用的方式之一。按照准确性与民族性原则,术语中的中国独有概念需要音译,其余部分则需直译或意译。比如在“少林唐拳”中,“少林”指明该动作属少林武术套路,又据《唐拳谱》记载:唐拳,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所创,后以国号“唐”命名“唐拳”,而“拳”在西方有对应表达“boxing”,因此该术语译为“Shaolin Tang boxing”。
第三,翻译+注释/图释。对于术语中的复杂独有概念或完全独有概念,我们应在其翻译后加上备注解释或图片附注。例如“散打”应综合翻译成“Sanshou(full contact and light contact)”,“五行”译成“five elements(metal,wood,water,fire,earth)”等。而关于“刀”、“剑”、“棍”、“棒”、“枪”等武术器械的术语,则需配以插图,以便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
5.3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标准化管理
当前中国传统武术术语英译标准混乱,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影响武术术语本身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武术术语进行标准化管理,设定术语翻译标准,充分利用翻译自动化技术,以术语管理技术和工具构建武术术语库、翻译记忆库、语言知识库,构建翻译风格指南与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减少术语管理成本,提高武术文化的交流效率与传播质量。术语标准化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既向国际靠拢,又注意适应我国的实际,求异中之同,又求同中之异”(李玉恩2005)。基于此,武术术语英译标准化应按如下要求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实体图书资源与网络资源,收集武术术语汉语版,完善并统一其概念描述与术语分类,同时确定其英译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熟悉武术理论、技术与文化,召集武术界权威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代表教师与汉学家等作为咨询团,结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对武术术语进行英译,保留中国武术术语英译“话语权”,独有概念以音译、直译为主,意译、解释为辅进行描述。
第三,以“单义性”为准则,保证每个术语在武术领域内“一词一译”,整理武术术语英译表达,确保武术术语英译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四,充分考虑武术术语的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要求,术语翻译符合译入语习惯,利于武术的传播与交流,做到武术术语英译简洁,达意高效。
第五,利用术语管理技术与工具,创建武术英译术语库、翻译记忆库、语言知识库,建立翻译风格指南与翻译质量评价标准,存储最终的武术术语翻译至术语表,供使用者方便查找、传播。
第六,进行编辑、增加、删除等术语库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中的云技术,实时更新并共享武术术语英译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证武术术语管理及时性、公开性、统一性。
6.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术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武术术语英译实现统一标准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武术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武术中拳术、派系、招式、器械众多,首先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认真甄别哪些词汇属于术语范畴。其次在翻译术语时,我们既要牢牢把握武术文化起源国的话语权,也要遵循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习惯,提高武术术语英译的可接受性。最后,我们要对武术术语进行标准化管理,促进武术术语的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让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对此,作为中国公民及武术热爱者,要努力学习并传播正确的武术术语知识,消除误解,增进友谊;作为国内武术相关机构,应及时梳理、编纂大量易于外国人阅读和传播的武术术语书籍,利用中国驻外文化中心与
孔子学院等机构,将中国武术文化介绍给西方民众;作为文化部门和文化学者,应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传承武术文化为己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从而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梦、中国梦。
参考文献
艾春娇.2014.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术语翻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段红萍.2011.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J].外国语文(1):112-115.
冯庆华、龚芬.2011.翻译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春华.2012.国内常用武术术语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胡芳毅.2009.试论术语翻译中的单义性[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54-155.
李玉恩.2005.术语与术语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3):12-15.
刘韬光.2013.中国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钱穆.1994.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单锡文.1986.试谈武术势名的种类特点及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9-61.
肖亚康.2009.武术术语的特性与标准化分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13-15/22.
赵国栋.1989.诗歌直译与意译浅说[J].语言与翻译(4):36-37.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张森,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与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语言测试。电子邮箱:sam@hebust.edu.c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4-0067-0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4.008
季蕊,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电子邮箱:5064419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