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语料库建设及其翻译多维复合研究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方向》评述

2016-03-19 08:50李燕妮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料库主语译者

李燕妮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266590)



多语语料库建设及其翻译多维复合研究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方向》评述

李燕妮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266590)

Fantinuoli, C. & F. Zanettin (eds.). 2015.NewDirectionsin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 Berlin: Language Science Press. ISBN: 978-3-944675-83-1. pp. iv+168.

自Baker(1993)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或曰“语料库翻译学”)成了口笔译研究和实践中的新研究范式(王克非2006)。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议题,如翻译共性、翻译规范、意识形态、译者风格和译者培训等,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文献资料显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出现了创新性不足的研究现象,其“研究结果和结论也就难有突破”(李德凤2012:4)。这说明语料库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亟须扩展其研究范围和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15年德国柏林的语言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Fantinuoli和Zanettin两位学者主编的《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方向》(以下简称“本书”)一书。本书为“翻译与多语自然语言处理丛书”第一卷,主要探讨多语语料库建设和翻译现象全方位探析的问题,代表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前沿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新方向。

1. 内容介绍

本书由七篇独立成章的论文组成。第一章“翻译研究中多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由本书的两位主编撰写,旨在向读者介绍本书的由来(来自提交2013年“欧洲翻译研究会”第七届会议并通过两次盲审的论文)、阐释主要议题(“语料库设计”、“标注与对齐”和“语料库分析”)以及各章主要内容。除第一章之外,下面介绍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述。

1.1“击键记录翻译语料库的开发”

该文作者Serbina等指出语料库研究方法可以整合到翻译过程研究中,即击键记录数据可以作为中间译文建成语料库,阐释翻译产品的性质、描写潜在的翻译问题和确定翻译策略,实现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互补性研究。鉴于此,Serbina等运用Translog(一款击键记录软件,能够记录翻译过程中点击键盘和鼠标生成的中间译文)所获得的“语法复杂性实验”数据建成“击键记录翻译语料库”,以期探索译者认知翻译过程体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再现形式。

该语料库包含英(L2)—德(L1)科普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两种数据以及原文、过程译文和目标译文三种文本,各种数据均进行了多层标注和复杂对齐等加工,以期有利于后期的检索与分析。就语料加工而言,作者指出原文和目标译文可以利用现有的工具进行自动标注和对齐,多个过程文本则需要复杂对齐的前期加工。过程文本采用2013年Hansen-Ampah和Yao研发的半自动对齐工具进行对齐(主要包括击键行为-语符、语符-词汇、短语以及句法层面对齐),采用XML格式进行多层标注(主要包括元信息、语言信息以及行为信息)。在经过对齐和标注的“击键记录翻译语料库”基础上,作者举例展示如何通过翻译过程数据指标(如“同一个语符的不同词汇选择”、“同一个词的词汇屈折变化”和“同义词替换”)的定量分析追踪目标译文中语法复杂性的变化情况。

最后,作者展望了“击键记录翻译语料库”的发展,即可以继续扩大库容,建成与语料库数据处理工具以及其他数据资源(如眼动实验数据)兼容性好的大平台,并且指出翻译过程数据与翻译结果数据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翻译中不同要素所起的作用。可以预见,语料库翻译学经历了从单语语料库到双/多语语料库的“产品取向”研究之后,开启了“产品和过程整合”研究的新方向。

1.2“电影中的种族主义:语料库驱动的跨语言种族主义话语标注与翻译解析”

在评价理论(AT—Appraisal Theory由Martin和White于2005年正式提出,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框架下,Mouka等运用语料库描写译者在翻译有关种族主义话语电影字幕时的语域转换策略。

该文在“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三语字幕翻译语料库标注和种族主义批评话语的翻译分析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语料库工具。例如,电影英语原声对话的文字转写后,在与希腊语和西班牙字幕文字对齐和XML格式的多层标注时,作者综合采用了ELAIN(一款专门为音频和视频文字转写提供多层信息标注和对齐的工具,只能提供一个说话者语言信息的标注和加工)以及GATE平台(此软件能够提供多个说话者语言信息的标注和加工):用ELAIN标注说话者的信息并且与视频和音频播放时间对齐/同步,用GATE平台手工标注文本层面的语言信息(如语域转换的不同方式、态度的类型及其强度)。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该语料库具有其他语料库尚不具有的特点:(1)该库中的种族主义话语比率多于政治/新闻等文体的书面语语料库;(2)从交际情景而言,该库或许是第一个成功建设的种族主义话语平行语料库。

其次,作者并非全盘应用AT和CDA的相关理论,而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研究目的,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从种族主义的批评话语分析探讨负面情绪,并且重新定义“态度”的三要素,即情感、判断和鉴赏,规定其隐性/显性、讽刺性、直接性/间接性和极性(polarity)特征。这些理论探讨,既为研究过程中语料库标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保障,又为顺利分析字幕翻译中语域转换的站位与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作者通过自建语料库的原文-译文分析及其与参照语料库分析,系统探讨种族主义话语的语域转换,初步研究发现:个别负面态度意义转换存在加强的特点,总体上却呈现弱化趋势。此研究发现符合译者对敏感语句的站位选择(翻译取向)的总趋势,体现了翻译变体合法性和语言常态化的翻译共性特点。

1.3“三语平行语料库建设与德语-巴斯克语文学翻译分析”

该文由Zubillaga等作者合作撰写而成,描写了德语-西班牙语-巴斯克语文学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方法,分析了强势语言的文学文本翻译成弱势/少数民族语言时的翻译现象,即德语-巴斯克语直接翻译和利用西班牙语作为中介文本进行间接翻译。作者设计和编制的平行语料库名为Aleuska,包括通过文献筛选而建成的文学文本子库和哲学文本子库,采用XML格式进行多层标注,句子层面进行对齐。

Aleuska语料库是在同名数据库基础上创建的,作者在建库资料的选择、信息标注和对齐方面都体现出了创新性。首先,按照德语-巴斯克语翻译特点,作者对建库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即分为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假定直接翻译和假定间接翻译四类(后两者因难以确定其翻译状态而命名),并且在标注其文本元信息时,亦标注此四类翻译信息。其次,本文作者分工合作,在Toury的“翻译法则”研究框架下,共享语料库工具,分别建立Aleuska平行语料库的子库并且按研究重点进行标注。再次,由于缺乏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计算语言学资料,强势-弱势民族语言翻译的复杂性是作者建库时面临的难点,但是为了克服此难点,作者通过与IT专家合作开发了符合本项研究的特制工具,如对齐工具(TRACE-Aligner 3.0,一款能够实现一个原文和三个以上译文同时在句子层面自动对齐的工具)和搜索引擎。

作者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举例分析了德语-巴斯克语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型式,研究发现: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都符合Toury描写翻译研究的两大法则,即“标准化法则”(law of standardization)和“干扰法则”(law of interference)。由此可见,本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探讨“德语-巴斯克语直接/间接翻译”的多语平行语料库创建和应用方面,对基于语料库基础上的“强势-弱势”翻译现象研究颇具有借鉴意义。

1.4“翻译变异:来自语料库的证据”

该文作者Lapshinova-Koltunski从译文特征(显化、简化、范化/透过效应和趋同化)的角度研究同一英语原文运用不同翻译方式而产生多个不同德语译文的变异现象。作者首先指出大多数语料库基础上的译文本质特征研究属于翻译共性研究,忽视了对不同译文变异现象的分析,并且此方面的个别研究也仅仅是人工翻译的译文变异研究,缺少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或者后期编辑的译文研究。作者同时指出,在机器翻译研究领域,将机译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评估机译系统,人工译文仅作为参照或者培训资料而已,并非探讨不同译文的语言特征。鉴于此,作者试图开拓此领域研究,即语料库基础上的不同翻译方式产生的翻译变异研究。

作者所建的语料库名为VARTRA-SMALL,包括英语原文子库、五个德语译文子库(由一个现成的人工译文子库、一个机助译文子库和三个不同机器翻译系统的机译译文子库构成)和德语原文可比子库。各子库均利用相关软件自动进行语符和词元化、词类标注和句子切分,除人工子库在句子层面与原文对齐外,其他子库未对齐(不影响本项研究)。由此,VARTRA-SMALL应当是可比语料库,而非平行语料库。

通过此语料库的搜索功能,作者利用词汇语法型式和词频统计作为指标来探讨译文变异,指出其(基于前人利用人工翻译研究基础上的)研究假设与数据研究发现存在出入:(1)在简化研究中,类符形符比和词汇密度不是显著指标;(2)在研究显化时,也出现了范化的特征;(3)范化/透过效应研究中,其假设和数据部分一致;(4)趋同化研究中,其假设和数据则相互一致。

总之,作者运用自建语料库对不同翻译方式产生的翻译变异现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尚属首例。

1.5“主语位置上的无灵施事:基于英语-荷兰语平行语料库的‘give’和‘show’的研究”

该文作者Doms基于英语-荷兰语平行语料库,以含有“give”和“show”的英语句子的非人称主语为例,探讨译者在荷兰语翻译中的主语选择问题。作者指出前人研究表明英语句子中的“give”和“show”等行为动词可以用非人称主语起到施事作用,但是此类行为动词在荷兰语中则通过人称主语起到施事作用,并且作者据此假设:译者在翻译此类动词的主语时,往往会进行非人称主语-人称主语的转换。

在句法和语义层面,作者利用现有荷兰平行语料库(DPC)进一步验证是否英-荷译者对“give”和“show”的主语存在不同处理方式。作者通过DPC搜索到338平行检索行(句子),手动除去被动和惯用结构,区分了人称主语和非人称主语,并且分析数据后发现“give”/“show”的荷兰语译文中的主语分布模式为:非人称(59.7%/55.5%)>无人称(33.8%/37.2%)>人称(6.5%/7.3%)。作者最后讨论了此研究发现与理论假设完全相反的原因:(1)译文中非人称主语占6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原文对荷兰语译文进行了启动/干预或者原文中的句法结构在译文中发生了渗透/透过效应,译者往往采用直译的处理方式。(2)译文中无人称主语和人称主语共占40%左右,主要原因是:若译文的句式和语义结构不适合采用非人称主语时,译者主要采用改变此类行为动词的方式,从而省去原文中的非人称主语,采用无人称主语;在极少数情况下,译者保留此类行为动词,把非人称主语转换成人称主语。

可见,作者通过对“主语位置上的无灵施事”理论的质疑与假设,结合语料库基础上的研究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翻译选择的模式,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6“基于‘刑事判决语料库’(COSPE)的司法用语对比研究”

该文作者Pontrandolfo指出刑事判决用语是亟须探索的领域,这些司法用语的跨语言实证研究可以为译者提供多功能的资源,提高其翻译能力。鉴于此,作者通过自建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语料库,即“刑事判决语料库”(COSPE),描写和分析了复杂介词、二联词和三联词、词汇搭配和常用程式化结构在三种语言的频率分布型式。

COSPE不是平行语料库(因其不含译文),而是可比语料库,其三种语言的文本采样遵循体裁和使用域相同的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该语料库中的文本属于不同的司法系统,因此文本不必进行语言标注和对齐加工,但是仍然体现翻译驱动语料库的实用(翻译)目的。在语料库(包括COSPE和参照语料库)分析和词条查询时,作者主要通过WordSmith 5.0检索工具完成。其定量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COSPE的司法用语出现频率高于参考语料库,体现了该体裁的词汇句法区别性特征。(2)与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两个子库相比,英语子库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并且司法用语使用的频率低。这主要是它们属于不同司法体系之原因,如英国法律体系属于习惯法,其表述具有口语传统,法官判断体现个人化风格,表述内容的提纲缺少法令制度的参考而不受限制,故而其标准化程度不高,司法用语使用的频率低。(3)在语言研究中,尤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法律语言中,似乎存在法律/司法语法,即法律语篇中典型出现的一系列特质性的惯用法。

由此可见,COSPE的创建及其研究结果实现了其对法律译者、法律专家和词典编纂者提供可借鉴资源并且提高运用司法用语能力的目的。

2. 简评

本节将从描写翻译学,尤其是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的视角,评析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

2.1研究背景与学术贡献

自翻译学鼻祖Holmes(1972)描绘了学科建设的蓝图以来,翻译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即理论翻译学、描写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描写翻译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产品”、“功能”和“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转向”、“回归”或“整合”研究,充分说明了学者们对此三种研究取向的不同关注(侯林平2012)。语料库基础上的描写翻译研究,旨在更好地揭示翻译中的语言事实规律(Toury 1995:265),同样经历了从“产品”到“功能”和“过程”研究的拓展。

Baker(1993)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对描写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并且开启了语料库基础上的“翻译产品”应用研究。基于大型可比语料库,即“翻译英语语料库(TEC)”和非翻译参考语料库(如“英语国家语料库(BNC)”,Baker及其博士生们对译文语言特征进行了描写研究,开辟了“翻译共性”假设的研究道路。在“基于翻译单语语料库+参考语料库”翻译研究模式转向“基于平行语料库”翻译研究模式过程中,Kenny(2001:62-65/72)等学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基于语料库基础的翻译研究,逐渐向“过程取向”和“功能取向”拓展(Xiao & Yue 2009),并且出现了适合某一特定研究项目而创建的小型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本书则充分体现了为适应研究目的而创建双语或多语语料库进行“过程取向”或者“功能取向”研究的趋势。例如,为了探讨语法复杂转换模式,Serbina等学者将翻译产品数据和翻译过程研究的实验(行为)数据建成“原文+翻译过程行为数据/译文+翻译最终产品”平行语料库,就是“过程取向”语料库建设和应用的最好例证。再如,Mouka等学者建成了“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三语字幕翻译语料库,研究了电影字幕翻译中的种族主义话语语域转换策略,则属于“功能取向”的语料库翻译研究;Zubillaga等作者创建了“德语-西班牙语-巴斯克语”文学平行语料库,探讨强势-弱势/少数语言的文学翻译现象,也属于“功能取向”的语料库翻译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单语-双语-多语”语料库建设和“产品-功能-过程”研究的不断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与翻译单语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相比,双语/多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进展较慢。这也同时说明了由于建库周期长以及语料和工具等建库资源缺乏,双语/多语语料库建设和研究难度大。需要指出的是,Zanettin、Saldanha和Harding(2015)三位学者通过“翻译学摘要在线”(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s Onlin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目前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在翻译学研究方法中占十分之一左右。这充分表明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在当前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料库翻译研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如前所述,语料库翻译研究目前也出现了创新性不足的现象,其进一步发展亟须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采用新方法,拓展研究课题。本书所涉及的双语和多语语料库,体现了语料库设计和建设的新动向及其研究方法的新突破,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本书中自建双语/多语平行语料库或可比语料库的设计均符合“资源重复利用”原则,而且具有文本类型多样化(主要包括科技、电影字幕、文学和法律)和数据类型复杂性(如多语、多模态、行为数据和机译数据)特色。这些语料库均采用国际通用XML格式多层标注,运用现有或者开发工具(半)自动对齐。尽管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而自建语料库,且规模小,但是代表了不同的新方向(如翻译过程与结果结合的平行语料库、字幕翻译多语平行语料库、间接-直接翻译多语平行语料库、人工-机器翻译可比语料库等)。如果本书中提到的各类语料库规模不断扩大(如我们可以采用同一的建库标准,通过现有的或者开发对齐和标注工具,对可及性的文本类型或者数据类型进行加工,来扩大语料库的容库),其应用前景可观。这种建立在大规模语料库基础上的翻译研究则更加具有研究信度。

第二,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而采用多维复合研究方法,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目前国际上语料库研究主要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译文子语料库+非译文目标语参照语料库”构成的可比语料库对比译文和非译文目标语语言特征,或者“原文子语料库+译文子语料库”构成的平行语料库研究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李德凤2012:4)。尽管本书在探讨特定问题时运用不同研究框架和研究途径(如“评价理论”和“过程取向分析”),但是均采用复合研究方法,即采用“原文子语料库+(多语/多个)译文子语料库+非译文子语料库”构成的多语平行语料库或可比语料库系统比较和对照的方法,多层次、多维度研究翻译中语言、文化或者认知现象(如译者对语法复杂性的处理方式,译者抉择中的价值判断与接受,译文变化的波动现象等),深化了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意识形态等课题的研究,推动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总之,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本书采用的复合研究方法弥补了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突破了传统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学术贡献。

第三,本书不但在语料库建设和研究方法方面,而且在完成研究任务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方面拓展了语料库应用范围。换言之,科学技术的进步、语料库创建和加工工具的研发开辟了利用文本和研究材料的新途径。如前所述,本书所探讨的某些特殊领域采用了特制的建库和分析工具,如Serbina等就采用了2013年Hansen-Ampah和Yao研发的半自动对齐工具对Translog生成的多个过程文本进行对齐;Zubillaga等通过与IT专家合作研发了本项研究的特制对齐工具(TRACE-Aligner 3.0)和搜索引擎。这些特制工具,为顺利进行特定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工具/方法的选用,应当与课题的研究目的相适应。总之,正如本书编者指出的那样,语料库基础的翻译研究主要取决于合适的语料处理工具和语料资源的可及性,两者紧密结合是探索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新方向的关键。这充分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和研究方法革新是语料库翻译学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2.2有待完善之处

然而,本书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存在着语言组合选择狭窄、建库的规模小和建库工具缺乏以及个别研究不全面深入等遗憾。

首先,本书主要探讨多种欧洲语言(如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和巴斯克语)书面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未涉及其他欧洲语言以及印欧语系之外的其他语言的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尽管本书存在语言组合选择受限的缺点,但是展望本书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印欧语系之外的口译语料库以及书面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本书中Mouka等的字幕翻译平行语料库创建和研究,不仅对影视之外的多模态(如广告、网页或者软件)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极具借鉴作用,而且对语料库口译研究新动向——多模态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黄立波、王克非2011),包括印欧语系之间、非印欧语系之间以及印欧-非印欧语系之间的多模态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也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就汉日等汉藏语系的表意文字之间以及与印欧语系的表音文字之间的书面语语料建设而言,在语料可及的情况下,研究者可以参照印欧语系之间的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原理,采用兼容或者独立/合作研发的能够处理表意文字的语料加工工具,不断扩展文本类型与数据类型,以期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大型通用或者特殊语料库。

其次,本书中的“基于课题研究目的”而自建的特殊语料库规模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因为自建小型语料库往往导致其研究的信度降低。我们认为此种缺陷不但与建库耗时费力和语料可及性有关,而且与缺少(半)自动加工软件相关。若研究者拥有较充分的科研时间并且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料,他们应该可以建成理想的语料库。同样,如果处理特殊语料的加工工具得以成功开发,语料库建设就会如虎添翼。可见,随着语料的不断丰富和加工工具的研发与完善,本书中的“基于课题研究目的”而自建的小型特殊语料库有望建成大型语料库。例如,Serbina等采用最新研发的半自动对齐工具进行对齐加工并且采用XML标注语言进行标注后,建成了“击键记录翻译语料库”,并且在展望了该语料库的发展时,认为可以继续扩大库容,建成与语料库数据处理工具以及其他数据资源(如眼动实验数据)兼容性好的大平台,以期更深入地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结果。

最后,本书的个别研究存在不够全面或深入的不足。如本书第一部分所述,Mouka等运用自建的多语多模态电影字幕语料库分析种族主义语域转换策略,但是他们的研究没有翻译转换策略的深层次加工(如相关翻译策略的标注与统计分析),也未曾涉及翻译方向对消极话语的影响以及积极话语转换的特点与规律。由此可见,基于多语多模态语料库,翻译转换策略的深层次加工、翻译方向对消极话语的影响以及积极话语分析应当是我们探索的新课题。再如,Doms的研究只注重了语言层面的描写与统计,缺少社会-文化和认知要素的因果分;Lapshinova-Koltunski没有把译者经验和翻译记忆系统纳入其研究中。鉴于此,基于Doms的语言层面描述性研究,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和认知层面深入分析原文透过现象或者译者采取直译的原因,如源语地位、译者翻译能力、译文读者期待、出版审查制度和认知加工经济机制等会影响译者的选择;在Lapshinova-Koltunski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拓展该课题的研究,即考察不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采用或不采用翻译记忆系统时而产生的翻译变异现象。总之,这些个别研究存在的不足,往往是后继研究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尽管本书存在美中不足之处,但本书是一部在多语语料库建设和应用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体现了语料库翻译研究新趋势:“拓展研究范围和视野;增强描写和解释、实证和跨学科研究;打破单一研究模式,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采用多重复合研究方法”(黄立波、王克非2011),值得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界研读。同时,我们认为语料库翻译学的跨越性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方法革新的有机结合,也离不开研究团队内部或者不同团队间的合作。尽管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吸纳了不同研究领域/方向(如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和翻译学等)学者的自觉参与,但是各种层次的合作仍然面临资金短缺以及学者在其研究专业领域承担任务重的挑战。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区域或国际研究项目的合作,这将促进科技进步与研究方法革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能保证语料库翻译学在语料库库容、数据类型、数据深加工、研究课题及其应用等方面不断拓展,做出创新性研究及实现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 In M. B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3-250.

Holmes, J. S.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TranslationSectionoftheThirdInternationalCongressofAppliedLinguistics[R]. Copenhagen: 66-79.

Kenny, D. 2001.LexisandCreativityinTranslation:ACorpus-basedStudy[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Toury, G. 1995.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Xiao, R. & M. Yue. 2009. Us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 In P. Baker (ed.).ContemporaryCorpusLinguistics[C]. London: Continuum: 237-261.

Zanettin, F., G. Saldanha & S. Harding. 2015. Sketching landscap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 bibliographic study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1-22.

侯林平. 2012. 翻译学:一个认知诗学的视角——《翻译学批判性导论》评介[J]. 中国翻译(3):46-48.

黄立波、王克非. 2011. 语料库翻译学:课题与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6):911-923。

李德凤. 2012. 序[A]. 肖忠华(著).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克非. 2006. 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J]. 中国外语(3):8-9.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李燕妮,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电子邮箱:ynli2003@163.com

猜你喜欢
语料库主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