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语语表表义的多维性特征

2016-03-19 08:15:04陈永敬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高教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多维度

陈永敬(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汉语俗语语表表义的多维性特征

陈永敬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多维性特征是汉语俗语语表表义应具备的共性要求,是正确认知、科学运用俗语义进行有效表达的关键,更是创作编写当代俗语的重要指导。拙文从语义组构和内涵表达等方面对俗语所具有的语表表义特征,作多角度的思考,力求全面挖掘、科学解读其表义的描绘性、象征性、情态性、多义性等多维特征。

关键词:汉语俗语;组构形式;表达内涵;语义特征;多维度

Abstract: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ighteousness is a Chinese proverb table should have the common requirements, is the correct cognition, the science use is the key to effectively express righteousnes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guidance of creative writing contemporary slang. Articles from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of colloquial fabric and the connot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unit of righteousness, as a multi-angle thinking and strive for comprehensive mining, science, reading its expressive depiction of sex, symbolic, modality,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semy.

Keywords:chinese proverb; fabric form; expression connotation; semantic features; multi-dimensional

前言

汉语俗语是我国民众普遍喜爱用以传情达意的一种特定语言形式。它是熟语中一个独立的类别,主要取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镜像,在以汉民族为主的人民大众口头上创造并广为流传,乐于使用,形式相对灵活,语言通俗平易、活泼幽默,且被人们长期习用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主要是说理或传达经验。狭义的俗语多为喻意说理型的,而广义的俗语还包括经验型的,包括谚语、俚语,甚至口头成语。汉语俗语不仅常常出现在众多通俗类文学作品中,更被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甚至在一些典雅的文学作品和严肃庄重的交际场合也不乏其例,是汉语表义具有重要影响因子的使用对象。

由于创作者因创作思维角度的不同,使得俗语在语义结构形式和语义表达内涵上呈现异彩纷呈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俗语多遵循语表表义的多维特征,并由此赋予俗语独有特性和独特韵味。科学解析汉语俗语语表的组构及其多维度表义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是我们正确认知和运用俗语义进行有效表达的关键,也是我们创作富有生命魅力的当代新俗语的重要引导,拙文将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汉语俗语语表表义的描绘性

俗语语表义和语里义分别是俗语的显义和隐义。作为俗语显义的语表义通常具有表义的形象描绘特征,即所传达该俗语的表层意义不是通过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对某种事物、事象、现象、情态或心理状态等表象进行细节描述或生动形容来表义,是对某种人情世态所做的生动逼真的描摹型意义,其表义描绘性突出,形象色彩浓郁,具有浓郁的画面效果和细节性。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语表义,即指某人干活时用榔头东挖一下,用棒槌西挖一下。其语表表义是通过对一个挖地庸人形象日常行事范式行为的典型细节描绘来完成,从而传达其语里义,即对做事缺乏目标和定力的庸人的隐喻讽刺。又如“扇阴风,点鬼火”,其语表就是一幅对妖言惑众、挑拨离间的人所作的无比形象传神画像。再有:“出了虎穴进狼窝”,其语表义正是用出虎穴,进狼窝两个连续性的动态景象画面加以传达,以影射逃出一个危险,又进入另一个险要的境地的语里义。可见,俗语语句显义,即语表义通常具有描绘表述性。

(一)汉语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的普同性

俗语语表表义的描绘性具有普同性,是俗语语表义普遍性的特征,是俗语创造者创造俗语时所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俗语需要借助这样的表义方式方能凸现其生动可感,通俗如画的独特韵味。

如:“盼星星,盼月亮”,旨在含蓄委婉地传达强烈深挚的思念情感,而其情感表达的实现,则借助了两组形象语义文字的组构所映现的一幅思念中人朝思暮想的精美画像图,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眼神的急切企盼,思念对象的光辉圣洁形象。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即是通过人物急切无主的动态形象的细节描写来传达语表义,进而象征隐喻某人做事没有主次轻重之分、胡乱过活的语里义。还有:“前怕狼,后怕虎”,这句俗语的语表义把抽象思想具象化,即对畏首畏尾,顾虑忡忡的人所作的一种最直观、最形象的情态刻画。

凡此语例,不胜枚举。而正是汉语俗语普遍存在着语表的描绘性表义,才使得汉语俗语不再是生涩难嚼的纯文字符号,而化为了一幅幅鲜活动情的画面,令人见字如见人,见字如见情,见字如见景,见字如见画,摇曳撩人,多姿惹情。

1.汉语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的色彩义

主要包括形象色彩义和感情色彩义两类。

第一、具有鲜明可感的形象色彩义,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形象性都极突出。俗语语表义常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形象色彩义。

(1)视觉形象。如“盼星星,盼月亮”通过痴情等待的视觉呈现传达一种深切的相思之情。又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这个臆想中的动作,使我们形象地感受到那种以损人为目的,却以害己为结局的可笑行为。又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既有表示动作的“吃着”、“看着”,又有物态的“碗”和“锅”,这就把那种贪心不足的动态视觉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2)味觉形象。如“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利用葡萄的味道,将那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刻画得十分到位。

(3)听觉形象。如“说的比唱的好听”,通过听感的一“说”一“唱”,就把一个说大话的人物形象就被勾勒出来了。

(4)触觉形象。如“桃子照者软的捏”,便充溢了触觉表义的特点。

(5)感觉形象。如“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一种感觉。

(6)情景形象。如“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燕子低飞、天将雨”等,即通过一个特定情景和场景来描绘表义。

(7)经验认知形象。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猪衔草、寒潮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实人吃亏”、“吃亏是福”等都是认知思维的形象体现。这类在俗语中较多,往往靠客观经验认知积淀而成。如关于对雨的经就有“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燕子低飞天将雨猪衔草”、“蚯蚓封洞、有大雨”、“干打雷,不下雨”等就是多种关于雨天的经验认知的俗语,投射出汉民族特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思维。俗语语表表义的形象色彩义,或一种,或兼具多种。

第二、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义,常见的有三类。

(1)肯定褒扬义。即含有正面表达赞誉喜爱、肯定认可的意思。如上述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燕子低飞,天将雨”,还有“读一书,增一智”、“吃一堑,长一智”、“宰相肚里能撑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等。

(2)贬斥讽刺义。即从反面批评否定、讽刺贬斥,往往带有讽喻性,具有浓郁的讽刺性和教育性。这在俗语中较为普遍。如“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乌江不死心”,都是形容人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的迂腐思想。有如“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大意失荆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对此,前贤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3)正反对举义。即一个俗语同时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感情色彩,如“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做领导一时,作好人一世”、“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等。

2.汉语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的表达方式

俗语语表的描绘性表义,主要借助以下三种表达方式来实现。

(1)叙述式

即通过某个事象、某个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的叙述而形成的描绘性表义。这是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的主要方法。且汉语俗语进行叙述式描绘时大多呈现动态特征,如:“眉毛胡子一把抓”、“病鬼碰到阎罗王”、“扶了油瓶倒了醋”等,其俗语语表的表义都是通过动态形象的描绘刻画勾勒来生成的。

(2)描写式

即对某种形象、景象、物象进行静态写生式的表义。如“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就是通过鲜花不合适宜地置身在污浊恶臭的环境中景象的描写来表义。类似的还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白纸黑字”、“一干二净”、“乱七八糟”等。这类方法相对较少些。

(3)说明式

即对某种现象或状态所寄蕴的内涵进行正面或反面的事理说明。如“老虎不发威,就把它当病猫”、“恨铁不成钢”、“给脸不要脸”、“记性不大,忘性不小”、“饱汉不知饿汉饥”等。这类语表表义方式在俗语语表表义中所占比重相应少些。

这三种俗语语表描绘表达方式,俗语或单独用其中一种,或综合使用多种。

(二)汉语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指向的客观性

所谓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指向的客观性是指:俗语进行语表描绘性表义时,总是指向现实生活中固有的某种物象、现象、心理活动、思想观点,而不是指向某种虚拟世界、假想现象、臆造观点、荒谬思想,其含义应带有鲜明的客观性,具有真实性、具象性和直观性。正因如此,才使得俗语成为现实世界、现实人生最真实的反映,成为客观世界的一种载体、一种媒介,成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传媒。

其中大部分俗语表表义内容都是完全现实世界呈现过的物象、现象、事实和心理表象。如:“钉是钉,铆是铆”,“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掉下个树叶怕砸破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丈二和尚摸不着金刚”等。也有一部分俗语语表的内容指向表面看具有虚无性,如:“天上掉馅饼”,“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等,但组构其语表的单个词义都是人们客观世界的反映,即便如“人老精,鬼老灵”这类具有超现实成分的俗语,其超现实语义的内容部分,也是经过大部分民众长期共同认可,是社会群体客观固有思维的体现,已属现实客观思想。这类俗语多具有反讽性,其内涵就是从反面对非现实现象作讽刺挖苦。

(三)汉语俗语语表描绘性表义的艺术性

俗语语表对现实存在现象、思想、观点的内容进行表义时,大多不是简单粗糙或直接巨细地的描绘生发表达,而常抓住表现这类现象、思想、观点最典型的形象和特征,借助形象生动、寄蕴深邃的艺术性语言,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缩地描写形容。甚至运用一些超现实的笔法或修辞艺术进行象征性地描绘,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冰瓶而知天下之寒”,“挂羊头卖狗肉”,“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胳膊肘往外拐”,“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得了便宜还卖乖”,“一个鼻孔出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进庙门就碰见了菩萨”,“放着河水不洗马,倒去买水淋马头”等等都具有艺术写真性,有着“见一叶而窥知全豹”的显微镜像性的艺术效果。这种表义的方法显然要比直接陈述的状况生动得多。正因为如此,才使俗语产生了令人读后玩味无穷的形象美。

二、汉语俗语语表指向的象征性

所谓俗语语表义指向的象征是指:俗语语表义的实际意义一般不是其言语义,而是隐含在表层意义下的深层意义,往往不能从它的字面意义直接推导出来,常通过引申、比喻等方法隐曲表达。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指真的捡到芝麻,就丢掉了西瓜,而是比喻做事和考虑问题不分轻重主次。又如,“扇阴风,点鬼火”也不是真的去扇伞子、点磷火,而是比喻好拨弄是非,制造混乱。这一特征使俗语具有抽象性、寄寓性、教育性。

俗语语表的隐喻表义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申式这种方法即是在对俗语语表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引申传达。有归纳法引申,如“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借对比引申表达表里不一、伪善虚假的虚伪欺诈的思想实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一方,婆说一方,引申为谁都说自己有理,这类较多。又有演绎法引申,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推六二五”、“三下五除二”,这类较少。

2.隐喻式

(1)单一型隐喻,如前例“棒打鸳鸯”喻指拆散破坏别人的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又“眉毛胡子一把抓”喻指遇事不分主次轻重、又“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喻指欺软怕硬。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喻自作自受。(2)对举型隐喻,有同义型对举的如“我说东来你说西,我说鸭子你说鸡”、“神不知,鬼不觉”;它们都属于前后两个部分喻义相同的同义对举表义。有对义型对举的,如“文不能像秀才,武不能像兵卒”。有关联型对举。如,“头上长角,身上长刺”。(3)对偶型隐喻,如前例“扇阴风,点鬼火”,又如“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却遇打头风”。(4)拟人型隐喻。如,“冷锅里跳出热栗子”,用“热栗子”从“冷锅”突然跳出的反常现象来比喻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出乎人意料。(5)对比型隐喻,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

3.双关式

即俗语语表指向主要通过谐音双关获得实际语义。如“不蒸馒头蒸口气”,“蒸”为“争”的谐音,意思就是要“争气”;“满口金牙说黄话”,“黄”为“谎”的谐音,意思是“说谎”;“给个棒槌认作针”,“针”为“真”的谐音,形容别人敷衍了事,自己却很当真。

三、汉语俗语语表表义的情态性

即汉语俗语的语表有着主观情态意义或客观情态意义两类。如“吃亏是福”、“饱汉不知饿汉饥”就是主观情态意义,其语义主要源于创作人自己单方面的理解和看法,而非社会现实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认识。而“一冰瓶而知天下之寒”则是由客观现实存在的认知,因此是客观情态意义。

俗语语表义的情态性表义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白叙述式,如“人穷志不穷”、“捧着金碗讨饭吃”、“一物降一物”等。二是曲婉评论式,如“不说盐咸,不说醋酸”,即含蓄婉转地表达不随便表达个人意见。“扯了眉毛盖眼睛”,并不是描述扯眉毛去盖眼睛这样一种行为,而是隐喻突出顾此失彼,应付不了的无主情态。三是叠合议论式。“记性不大,忘性不小”,即通过前后两个语义组构部分进行相互叠合扩充表义。

四、俗语语表表义的多义性

是指同一条俗语,即语形和语表完全相同的俗语,其语表义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表三层意义。一是可表达顾此失彼之义,二是可表达考虑问题不成熟、不周全之义,三是表达做事不分轻重、不分主次之义。又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既可表达做事要考虑后果的意思,又可表达危险事物不能接近,要有分清事情厉害的警戒意识。这些俗语有时用在某一语境中仅取一义,有时则同一语境中的一语多义隐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俗语的语表语义表达具有描绘性、象征性、情态性、多义性等多维特征。正因如此,故促使汉语俗语不仅具有生动可感的具象美,还具有抽象色彩;即通俗又深邃;既有直观的画面感,又蕴藏着理性思维;既有主观认知,又有客观定位,既有语言美,又有思想性,摇曳多姿的生命力,并凸显丰富了汉语表达浓郁的民族韵味,从而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温端正.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M].商务印书馆,2004.

[5]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商务艺术馆,2005.

[6]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7.

[8]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永敬(1974,2-),女,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中国文学、文秘、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264-03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多维度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多维度市南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2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网络流行语“也是醉了”中“也”字初探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9:12:11
will与be going to的多维度意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