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鹏(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以学生为中心”的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李云鹏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被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文章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验环节设计、考核测评模式转变,实现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型种子病理学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种子病理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Abstract:Education Philosophy of "student -centered" is well accepted by education worker at home and abroa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ers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to "allow students to discover and create knowledge", and from "teaching mode" to "learn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form of course content,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ays, experiment design and the shift of evaluation mode, which initially construct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student-centered" of interactive seed pathology.
Keywords:Seed pathology;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接受信息的被动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在信息时代,倍受以英美为代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关注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正在盛行,教师们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我国已有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积极学和创新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为目标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历经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建构主义即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的观点最早出自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相关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5]。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意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从“传授模式”转变为“学习模式”[5]。
“种子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种子科学间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是现代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2,3]。由于该课程对于提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目前“种子病理学”课程已被列为黑龙江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为了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从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考试评价方法方面对“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现将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的一些经验和问题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内容,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
对现有多媒体课件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内容进行精选和调整,突出种子病理学的特色,剔除交叉学科中已讲授过的内容,并注意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例如种传病害的病原与植物病理学中所讲的病原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部分的讲授中,着重介绍了不同病原引起的种传病害症状区别和重要种传病害的病原,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同类病原归纳学习。每一章授课后,都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学科相关文献资料,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也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学生查阅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将学科发展前沿内容不断融入课程中,达到基础性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教学相长。
为了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首先是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比如种子健康和种子保健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教学设计如下:通过类比的方法,先讨论经常接触的人的“健康”和“保健”的含义,进而讨论什么是种子健康和种子保健,再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就掌握了需要识记的内容。所以只有对教学内容认真研读、分析细化,有效组织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才能创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已具备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种子检验学、植物学等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比如学生参加过哪些相关的科技活动及生产实践),然后初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可能提出的疑问,这些兴趣点和疑问正是我们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可以考虑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情境的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除继续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外,适当运用情感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辩论法、演讲展示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中心”作用。
实践表明,在种子病理学教学中,对于那些需要介绍的基本理论知识采取讲授法中穿插讨论法教学,对于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主要采取讨论法、辩论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之间有了沟通和知识互补,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明确应做的进一步巩固性教学活动。学生对具体的案例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些案例就像一个个小故事,不但能使他们牢记其中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有生活经验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前是知其然,现在通过学习便知其所以然了。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其中作为教师,都要尽力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交融。不论课上,还是课间、课后,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充分表达对学生的关心、期待、信任和鼓励,给学生以平等和尊重。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培养自己乐观、自制、宽容、诚意的情感。这样学生从情感上会接受教师,对该教师教授的课程自然也就产生了热爱,学习积极性也就提升了。
对于比较浅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并演讲展示的方法。即将每一个小内容分配给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除整理和学习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外,还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对这部分内容作补充,然后制作幻灯片并演讲展示。这种方法中,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整理,有的负责制作幻灯片,最后整理好了,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在课堂上演讲、展示,然后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就一些内容提出疑问,由该小组的同学来解释说明,对于一些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演讲展示后,根据课堂演讲效果,给予各学习小组一定平时成绩。学生们有了任务,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有了详尽的了解,而且也培养了团队精神,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对于一部分讨论法授课的内容,一个问题的提出后,学生们的观点有时会明显不同,这时就让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组,然后开始短暂的辩论,学生们对此特别兴奋,辩论的最终结果就是持错误意见的大部分同学突然醒悟,明白了自己观点的错误所在,问题也就清晰了,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结合学生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教师还安排学生在检索相关数据库资料后主动在课堂阐释对某些种子病害机制的理解,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相关见解,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以评价并给予一定平时成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给予学生教学中参与的机会,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学”的中心地位也就凸显了。
(三)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项目介绍、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的准备,由学生来完成具体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种子病理学实验环节课只有10学时,如何充分利用这10学时,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学时和培养目标,本教研室选择了“种传病害症状观察和检验”、“选择性培养基法检验大白菜寄藏链格孢属真菌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两个实验项目。这两个实验项目均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前一个实验培养学生对病害的辨别和综合检验能力,后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系统进行种子病理学研究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不但考察学生的出勤率,更多地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和分析理解能力,增加了实验过程和操作技术的评价权重。要求学生课前对实验内容做详细的预习,以便课上明确实验的过程和任务。预习效果通过课上对相关问题的提问来考察,并作为实验成绩给以记录。这样,学生通常都能很好地进行预习和思考。课上,教师作为教学介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并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给予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以适当指引,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并要求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在实验报告中给予着重说明。有时问题较为复杂,可能有多种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必要时课后要查阅相关资料给予解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如果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并有一定见解,给予操作和报告分数的奖励;如果不能想办法解决,也不能正确分析原因,会有一定操作和报告分数的惩罚,这样就鼓舞了学生多思考的风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四)改变测评手段,激励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
对课程考评标准进行相应修改,改变传统的只以知识记忆、考试分数为中心的评价观,建立以学习过程投入和能力提高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观念。课程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记录对学生不仅是督促,更是一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6]。在开课前,征求学生意见,以投票形式确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经过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增加平时成绩比重的考核标准。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成绩、课堂回答问题(包括参与讨论)成绩、小测验(在课程学习的中期进行小测验)、小组学习成绩、网络学习成绩和实验成绩等组成。实验部分的成绩侧重于实验过程操作及分析问题和问题解决情况总结的评价。这样的考核体系,要求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的每个环节中,有效控制了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不参与,仅靠期末的一小段时间的突击学习拿高分的情况;对于那些平时学习较认真努力,但由于期末答卷时状态不佳、个别题目理解偏颇等特殊原因试卷不能得高分的同学也比较公平。总之,这样的考核体系,学生们更乐于接受,并且充分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探索,初步在种子病理学教学中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其中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不是一轮两轮授课能够完全掌握的,对于不同授课内容,其授课形式和方法还有待不断摸索和完善;授课案例也有待进一步搜索和整理,不断丰富;平时成绩的组成,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总之,在信息技术极速发展时代,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邢增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52-53.
[2]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17-19.
[3]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08(2):20-22.
[4]阳雨君.构建主义学习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06-108.
[5]程玉芳.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5.
[6]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等.“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甘肃科技,2015,31(18):69-71.
作者简介:李云鹏(1976-),女,博士,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作物病理与生理生态。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B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