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思想在大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的迁移

2016-03-19 07:12王祥
高教学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

王祥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古代文论思想在大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的迁移

王祥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缺少社会工作历练等因素,在公文写作学习中常常不得要领,难以形成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按照学习迁移理论,认知技能能以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形式,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中。中国古代文论及其思想,在总结文学创作基本现象和规律的同时,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方法,属于认知技能范畴。文章撷取部分古代文论,就这些思想方法在大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的迁移作一个探讨。

学习迁移;古代文论;大学生;公文写作;学习方法和策略

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必备技能,公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人、职业人的重要修炼。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群体,也是青年群体中最富有学习力、创造力的群体。但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自我认知尚未完全成熟,同时受到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且缺少有效社会历练,加之公文写作专业性、业务性和实践性较强,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少方法指导的焦虑感和畏难情绪,不能真正做到情感投入和角色融合。“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即一项学习对另一项学习的影响,其中正面的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教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认知技能迁移,即运用某项学习活动中的方法和策略来认知、分析和解决其他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实现“正迁移”是完全可行的。这就启发我们,只要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就能不断改善迁移能力,适应公文写作新的学习内容及环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实效。

中国古代文论既是文学宝藏,又是思想宝库。尽管中国古代系统性的文论专著并不多,绝大部分是散见于“子部”中的语录体言论记载、笔记体诗话和词话中的评点、古代文人间的书信和题、跋、序、诗中的评论性话语等等,但是毋庸置疑,这些古代先贤们只言片语式的论述在总结文学创作基本现象和规律的同时,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思辨,成为指导后人文学创作实践甚至治学、为事、做人的思想方法。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古代文论思想作为认知技能,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分析和大学生的理解吸收,内化为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实现“正迁移”。

一、“兴、观、群、怨”思想的迁移

“兴、观、群、怨”思想是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诗经》诗歌艺术功能的精辟概括,也成为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重要论述。见于《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结合孔子论述的对象和身处的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兴”指(诗歌)“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观”指(诗歌)“认识社会现实的作用”,“群”指(诗歌)“互相感染和互相提高的作用”,“怨”指(诗歌)“批评、讽刺不良政治的作用”[1]。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把握并内化“兴、观、群、怨”思想内涵,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指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公文的功能。一是帮助描述公文功能。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确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这是对公文的定义,也是对其功能的概括。但是这种刚性、庄重的描述难以给刚刚接触公文写作的大学生带来生动直观的感受。要帮助大学生运用“兴、观、群、怨”思想,在描述公文功能中加深这样的认识:公文具有“兴”的功能即能够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具有“观”的功能即能够体察事物、分析情况,具有“群”的功能即能够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具有“怨”的功能即能够揭露矛盾、反映问题。二是帮助归类具体公文。公文的分类专业性较强,大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甚而抵触的情绪。要帮助大学生在收集公文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兴、观、群、怨”思想,从功能的角度归类具体公文,以加深理解。比如党的十八届一次全会公报、全国人大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决议以及表彰决定、表扬类情况通报等,就属于“兴”一类的公文。又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中央精神的意见以及人口统计公报、情况通报等,就属于“观”一类的公文。再如涉及“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通知以及法规公布令、印发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同意的批复、党委常委会议纪要等,就属于“群”一类的公文。再比如中央全会开除腐败分子党籍的决议、对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情况通报以及处分决定、明确不同意的批复等,就属于“怨”一类的公文。三是帮助认识公文不同部分的功能性。要帮助大学生在写作实训中借用“兴、观、群、怨”思想,从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不同部分的功能性。如写作工作报告、年终总结等,归纳成绩和经验要注意“兴”,指出客观存在问题要主动“怨”,分析问题的症结和瓶颈要敢于“观”,提出目标、任务、举措要善于“群”。

二、“物―意―文”思想的迁移

“物一意一文”思想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对“物”“意”“文”三者递进、转化关系的最早发现和描述,揭示了“物、意、文”三者的矛盾。见于《文赋》前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这是陆机对自身文学创作心理细致而生动的描摹,表达了古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体会到构思之意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而写出之文与构思之意又有差距的苦恼,也表明了古代作家对“意称物,文逮意”的不懈追求。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把握并内化“物一意一文”思想内涵,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指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公文写作的过程。一是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过程要素。帮助大学生意识到“物”“意”“文”三点一线,构成了公文写作过程:首先,在公务活动和商洽协调工作中观察事物、发现矛盾,形成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公文写作过程要素“物”;其次,分析和把握事物活动规律,剖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构想,这就是公文写作过程要素“意”;最后,将这些构想条分缕析,物化为具有清晰逻辑层次的文字篇章,这就是公文写作过程要素“文”。也就是说,公文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观察(物)、构思(意)、实现(文)的逻辑链。二是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物一意”递进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由“物”到“意”,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递进转化的心智活动:首先,要在不同条件下持续、反复观察事物活动,找到共性化的矛盾这个“物”,即具有研究和解决价值的问题;其次,要对这个“物”进行初步分析,形成初步判断,进一步形成深化研究分析的意愿;再次,要结合调查研究、资料搜集、研究分析等,把握这个“物”的普遍规律;最后,通过构思炼意、不断完善,才能升华为“意”,即形成“这是什么矛盾”、“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何意义”、“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哪些保障条件”、“如何检验解决的效果”等一揽子构想。三是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意一文”递进转化。帮助大学生再次发现由“意”到“文”,又是一次递进转化:首先,解决矛盾的这一揽子构想,经过提炼主题主旨、辨析文本体式、构建观点体系后,形成较为清晰的层次和严密的逻辑;其次,根据确定的体系和逻辑着手写作,逐步“物化”为初步的文字篇章;最后,经过对观点、结构、语言、格式等的反复精细打磨,才能最终固化为“文”,即形成一份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项目完善、语言庄重、格式规范的公文。

三、“为时、为事”思想的迁移

“为时、为事”思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倡导“新乐府”运动时提出的著名口号,是对回归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方法的强烈呼吁。见于《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强调文学创作应当关注时代,反映时事。“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创作应当“缘事而发”,反映现实。这对古代作家认识和处理好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切实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把握并内化“为时、为事”思想内涵,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指导大学生进一步聚焦公文写作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一是关注和研究大势。要帮助大学生以时代的眼光、全球的视野看待我们生活的时代、世界和中国,既要充分认识到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给人类社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2]这一大背景,又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充分认识到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必须积极关注和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这一大趋势,不断增强观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二是关注和研究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帮助大学生自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聚焦“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等理论创新热点开展深入研学,不断增强立足大局全局、把握政策方针的能力。三是关注和研究主流时事舆论。要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时代思潮多元化、新闻翻转化、信息海量化、知识碎片化的今天,自觉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主动顺应正确的、正面的主流舆论导向,特别是借助党史党建、党报党刊、党务政务、理论研学官网、官微、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媒介,看新闻、晓时事,听评论、知道理,通过权威的理论观察、政策解读、时事网评、时政热点剖析等,学习重要论述,了解重大政策,关注社会治理,贴近民生诉求,不断在积累主流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自我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追求中,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正确视角和方法。

四、“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思想的迁移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思想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写给好友张琥的临别赠序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读书和治学的方法或主张。见于苏轼《稼说送张琥》(一说《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就是指在读书、治学中,既要“博观”即借助大量阅读达到广见博识的程度,又要“约取”即注意慎选精取、去芜存精,才能够在“厚积”即储备和积淀丰厚的学养中,达到“薄发”即随心所用、精辟阐发的目的。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把握并内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思想内涵,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指导大学生不断厚植公文写作的学养积淀。一是广泛收集公文范文精选学习。帮助大学生通过正规公文写作教材、查阅公开档案、检索网络公开资料等,多方收集各级各类会议决议、招考公告、新闻公报、事务通知、行业通告、情况通报、工作报告、指导意见、会议纪要,以及计划、总结、方案、规划、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公文文本,加以学习和研究。同时,注意选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部委办、省委省政府、省级机关等层级、质量较高的公文文本,或者精选涉及的事项社会较为关注或本人相对熟悉,并且观点鲜明、层次清楚、逻辑严谨、语言庄重朴实的公文作为范文,或者精选符合本人研究方向和兴趣的权威社论、评论员文章中的论点、论据、论断、分析方法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积累政策理论修养。二是广泛涉猎公文理论鉴别吸收。帮助大学生紧扣公文基础理论进行学习,深入把握15个法定文种和若干常见公务应用文书的适用情形、基本程式、内容组成、习惯表达、特殊情况等,以及格式要素标注、惯用格式套路等,特别注意辨析“通知、通告、通报”“决定、决议”“请示、报告、请示函”“印发、转发、批转”等易混淆情形,以及“份号编虚位、文号不编虚位”“首页显示正文、用印页与正文在同一页”等近似情况。同时,紧扣公文写作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进行学习,广泛关注涉及公文的现行法定依据、文风、本质、定义、分类、特性、功能,以及公文写作的规律、原则、素养、能力、构思、辨体、炼意、修改的理论探讨、专家解读、方法介绍和技能点拨,特别注意辨析和吸收应用性、实用性、工具性的方法和技巧。三是广泛听读公文表达潜心内化。帮助大学生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音视频等,加强对重要时政报道、新华社署名文章、党报社论、权威评论等的日常听读,反复咀嚼这些公文语言式文本,掌握习惯用语和惯用表达,特别注意揣摩语言表达风格和遣词造句习惯,不断积淀、内化、形成自然流露的公文“思维”及“语感”。

五、“工夫在诗外”思想的迁移

“工夫在诗外”思想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给他儿子陆传授一生诗歌创作经验时总结的心得和体悟,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文学遗嘱。见于《剑南诗稿·示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教导儿子:你果真要学习写诗的话,不能就诗学诗,孤立地讲求辞藻、技巧、形式等诗法,而要注重修炼“诗外工夫”,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自我历练,拓展眼界,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积累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感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把握并内化“工夫在诗外”思想内涵,并迁移到公文写作学习中,指导大学生积极提升公文写作的实践水平。一是在模拟班团活动中提升实践水平。利用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班委会、团支部建设作为公文写作实训的切入点,模拟“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班会、“3·5”学雷锋日活动、团员民主评议、红旗团支部和优秀团员答辩、“学马列,学党章”小组学习、“团内推优”支部大会、团员意识经常性教育、读书倡议、大学英语四六级迎考经验交流、考研备考讲座、海外学习分享、师范生“三字一话”技能比武、班干部改选等常见情境,以及征文、演讲、辩论赛、谒陵、观影、微志愿服务、共建、捐款、表彰等多样形式,开展活动通知、表彰决定、团建意见、工作报告、联系函等以及活动方案、竞赛规则、学风制度、主持词、倡议书等的写作实训,并借助公开展评交流和教师、专家评议的形式,结合活动、工作策划组织的一般规律,对事由凝炼与标题写作、阅读对象确定与主送机关标注、问题的看待分析与正文行文逻辑等进行分析和评改,帮助大学生在模拟公文写作实践中切身感受基础理论知识以外的现实要求。二是在校内勤工助学中提升实践水平。利用大学生勤工助学渠道,推动一部分大学生以研究生助管、辅导员助理的身份,到校内党政机关、学院系科、科研院所、直属单位、群团组织等开展实践,积极体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参与或协助办公室日常的公文流转、文书起草、材料撰写工作,并在接触办会、办事等程序性工作中体验高校公务活动的常规流程,通过“办文”了解公务活动,通过公务活动加深对“办文”的理解。三是在校外社会活动中提升实践水平。通过寒暑假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工作联系、共建关系、合作协议等良性社会关系,利用到厂矿企业参观考察,到社区街道挂职锻炼,到农村乡镇调查研究,到西部省份支教助学,到军营军校体验生活等的机会,主动对接实习、见习岗位,运用公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为基层事务管理和日常运转办实事、做好事,在最贴近实际的运用中检验学习成效,吸收鲜活经验,拓展公文素养,提升“实战”水平,真正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19.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Due to unmature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long-term oriented education influence,lack of social work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college students often miss the point in writing,and have difficulty in forming the right methods and strategie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earning transfer,cognitive skills can be in the form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and transfer to other learning activities.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thinking summaries the basic phenomena and laws of literary creation,and also contains a rich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method,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cognitive skills.This paper selects part of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migration of these thinking methods in college students'writing in learning.

learning transfer;ancient literary theory;college students;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learn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G640

A

2096-000X(2016)22-0264-03

王祥(1977,01-),男,籍贯:江苏兴化人,管理学硕士,毕业于江苏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文写作。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