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张丽华
“故事”润物细无声
◎崔晶张丽华
“专题片要讲好故事”,并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相反,这却是我们党建专题片创作过程中常谈常新的一种追求。每一次鉴赏优秀专题片时,我们都能从其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而借鉴到我们的制片实践中去。安徽省委组织部组织拍摄的优秀典型人物专题片《社区群众的守望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就把若干小故事讲得深刻生动,让我们看到片子对故事品质和水准的追求,着实令人受益。
故事的“蒸馏法”——提精取萃塑人物。与日常生活中对“蒸馏”概念的理解相似,如果把专题片讲故事的方法比作“蒸馏”,那么不外乎三个关键词:“找到沸点”“萃取精华”“不留杂质”。讲故事要“找到沸点”,首先就要解决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才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问题。典型人物往往有很多事迹,既要照顾到人物的不同侧面,又要恰当地找出最能体现人物特质的好故事。然后是“萃取精华”,要选择矛盾对立冲突激烈的故事情节,这样塑造出的人物通常更令人印象深刻。最后是“不留杂质”,即要营造出讲故事的氛围。镜头的“真诚”体现在通过音效、光效、解说来营造一种让观众能够“认真去听”的环境,使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能够自然流畅。拿《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来说,片中分别选了四个反映主人公不同侧面闪光点的故事,有人出车祸他帮,有人轻生他管,空巢老人他照顾,亲生女儿却疏忽。每个故事的角度都不落窠臼,并且在开始讲述故事之前都出现字幕标题,画面中模拟一支笔在日记本上书写并伴有纸笔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响,无形中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添了一抹亮色。
故事的“方法论”——衔前接后架逻辑。故事“讲哪些”固然重要,而故事的“打开方式”更令人期待。在党建专题片中讲故事可以自始至终讲好一个完整的大故事,也可以根据人物塑造需要精心讲述若干个小故事。选择后一种塑造方法并不等于对故事的简单堆砌或者是高大全的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在讲故事中设置悬念,让观众“看出逻辑”。因此,片子的幕后剪辑工作不容小觑。党建专题片的时长有限,因此我们要争取剪辑出故事中冲突最为集中的部分来呈现观众最渴望的镜头“干货”。在《社区群众的守望者》片中,开门见山“闯”入观众视线的是精心剪辑过的悬念式故事片段——“那一次是我遇到雨下的最大的一天”“生命对我来说本来没有意义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片子讲到主人公解决社区危楼问题时,随着对危楼情况的介绍,镜头落在这栋危楼的画面上,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就在原画面基础上直接接入瓢泼大雨的镜头,再现了当年居民们从危楼中跑出来向主人公诉苦求助的情景。通过剪辑实现了叙事时空的转换和对接,构思十分巧妙。
故事的“读心术”——暗香浮动汇情感。说到底,讲故事之所以备受人们青睐,只因它在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直观地撩动观者的心弦,没有生硬的说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丰沛的情感。所以,党建专题片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选故事和讲故事本身都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饱含着对典型人物的尊敬、敬佩,那么,观众自然会从故事中读出共鸣来。片子本身包含的情感外化为镜头语言时可以借助空镜头、特写、光线等手法充分表达,即用镜头处理的特性去调动让观众“心动”的点,“培养”片子传递给观众的感情。《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在表现社区里一个有抑郁倾向的青年的绝望时,运用了较长时间的逆光拍摄,镜头迎着阳光去聚焦人物,画面中看到的是人物侧面暗影在讲述心声,既有寓意又有气氛——暗影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无助,门外直射进的阳光则象征着社区书记及工作人员带给孩子坚强生活下去的希望。这种温暖的关爱如暖阳般透过镜头照射进观众的内心,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便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