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辉 翟波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课堂历史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新模式
王建辉 翟波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存在着难以还原历史过程,难以建立实践平台,以及难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历史发展逻辑,难以让学生体悟“四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等难题。“课堂历史剧”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演出“历史剧”,不但模拟了历史过程,而且通过历史剧的主题让学生体会到历史逻辑、教材理论。课堂历史剧是一种比较好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形式。
课堂历史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中,“纲要”课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几门课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课程,起着从正面阐述政治理论的作用,而“纲要”课则担负着从历史的角度说明这些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产生和实践的必然性,说明这些理论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逻辑。因此“纲要”课更加注重历史性,更加注重逻辑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来实践的,任何一门课程也都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真理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检验、体会和验证,才能真切为他们所接受。正因为如此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员]。对于“纲要”课程来说,将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规律性以及近现代历史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用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们理解、运用、深化这些理论,就是实践教学的任务。但是对于“纲要”课来说,目前实践教学却处于困境之中。
(一)“纲要”课实践教学被忽视
在四门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只有32个学时,与其它几门课程相较,课时明显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高校在教学大纲和计划中没有安排“纲要”课实践教学学时,有些高校开设了实践教学,但课时为数过少,有些安排实践教学也仅仅是为教学改革做“嫁衣”、“陪衬”,而没有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混为一谈
在现在的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课程实践往往被当作一个整体,无差异地对待,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用社会实践来取代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富含社会实践性的教学”[圆],目的是让学生深化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课程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将社会实践当作实践教学的人,在他们的认知中,往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育“世界观”、“人生观”的宏观目的出发,认为“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生、感悟自我,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把知识情感与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猿]在这种认识之下,思政四门课完全没有差异,可以互相替代,统一进行。实际上,很多高校都是按照这种思路去安排实践课。于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以参观访问、影视观览、经典阅读、社会调查、考查红色基地等形式展开,有的高校甚至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工科的认识实习等放在一起。
(三)“纲要”课本身实践教学的困难
将“纲要”课放入实践之中,即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规律,掌握和自觉认同“四个选择”在中国发生的必然性,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其原因在于历史已经逝去,我们难以跨越历史时空还原历史面貌(场景),为“纲要”课建立一个实践的基础;二是“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宏观的理论,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具体的、微观的内容。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我们不能直接用实践的方式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实践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历史的逻辑,从而通过实践的力量让学生信服课本的理论,自觉认可“四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历史剧”作为“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形式来源于当前新兴教育理论——“戏剧介入”。
(一)戏剧和“教育戏剧”的功能
戏剧是以叙事为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它的本质是真实的艺术的模仿生活。戏剧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戏剧活动中,演剧者和观剧者都会受到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戏剧的益处在于“对演剧者,戏剧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是抒发情感的好媒介,是陶冶性情、调试性格的好方式,是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好途径;对观剧者,戏剧是有益的消遣,是社会教化的良方,是感乎人心、培养情操的锻炼。”[4]
正是由于戏剧的教育功能,要求戏剧介入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倡导将戏剧元素融于普通教育过程,“教育戏剧”因而产生。教育戏剧的本质就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即通过戏剧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活动。
(二)“课堂历史剧”是“戏剧介入”思想的产物
治疗5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进餐前、进餐2 h后的血糖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在我国,总体上说来以影视戏剧表演为目的的戏剧专业比较发达,而在非专业领域,戏剧教育和戏剧活动非常贫乏。针对这种局面专家强烈呼吁“戏剧介入”。
强调戏剧介入,就是把戏剧引入非专业戏剧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专家指出,在学校推广教育戏剧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5]在学校,戏剧介入的任务是,一方面进行非专业的戏剧课程教育,为培养戏剧观众和学生的戏剧兴趣打基础,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戏剧元素,为教学服务。
“课堂历史剧”是戏剧介入“纲要”课程的产物,它是历史话剧。具体来说,“课堂历史剧”就是在教室这一方场地,通过戏剧场景来模拟历史,通过“现场感”让学生跨越时空与历史接通,感受历史变迁,同时通过戏剧的主题内涵来强化学生对“纲要”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演剧和观剧使学生接受戏剧所带来的教育力量。“任何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态度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6]。从此观点出发,“课堂历史剧”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体会和感悟课程理论,因此它也是实践教学。
(一)“课堂历史剧”突破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瓶颈
“纲要”课实践教学缺乏直观性,缺乏理论性是实践教学的瓶颈。目前经常采取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形式不外乎考察革命遗址、影视观览、阅读书籍几类,这些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分析一下参观历史遗址这种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历史遗址作为历史文物,它反映的往往是一时一地的某段历史,对于反映这段历史的全貌(完整性)尚显不足,至于前后段历史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的规律性就更加不能说明。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只能写游记之类的文章,对于讨论历史意义和规律几乎还是无从下手。再分析一下影视观览,一些影视作品虽然能动态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商业电影几乎很少是从研究和反映历史规律的角度去拍摄的,它的教育意义显然要大打折扣。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虽然能从影片《建国大业》中看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过程,但是影片不能告诉你,国民党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也不能告诉你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历史意义。我们讲历史的必然性,不但要讲历史过程,也要讲它的历史意义。电影显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就读书而言,它更像个性化的个人感悟,很难作为课堂整体的实践教学。总而言之,“纲要”的实践教学形式由于受制于不能还原历史的动态过程或不能在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讲清隐藏在史实之下的历史规律(意义、逻辑),而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
“课堂历史剧”突破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瓶颈,首先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课堂历史剧”用舞台表演的形式模拟历史发展过程,为纲要课的实践打造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纲要课的实践更具直观性,社会性。其次,“课堂历史剧”能够反映历史规律性。与电影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课堂历史剧”被赋予反映历史规律的使命,它的主旨不但在于反映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强化教育使命,这就是要在历史剧中强调历史规律、历史意义。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除了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需求不强,缺乏兴趣的原因外,还有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等因素。根据2010年《思想教育理论导刊》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总体上是积极的,如接受能力强,喜欢追求时尚和新潮;乐于交往,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结交朋友,善于思考,崇尚理性等。因此,要充分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必须考虑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形式,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当代,娱乐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深刻。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次综艺节目、一个歌曲、一个小品就可使艺人迅速走红,制造出庞大的追星族和粉丝群体,浸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年轻人很多都有明星梦,在潜意识里都有模仿明星、进行表演的欲望。
在“课堂历史剧”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完成编、导、演各个环节的工作,对班级来说极具挑战性,对每个学生来说,舞台又充满着神秘感,暗合他们心中登台表演的欲望。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参与历史剧排演的同学,还是作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大家集体进行了一次教学活动。与其它形式相比,“课堂历史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历史剧实践教学目标明确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它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活动与课程理论紧密联系。一次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必然包含着对课程某个理论的展开过程,只有这样,实践和理论讲授才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从哲学上讲,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因此,每一次实践教学都需目标明确,对应于课程理论而展开。
“课堂历史剧”这种实践形式非常适合于“纲要”这门课程。首先,“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作为基础,而中国近现代史本质上是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史事件是历史话剧的题材对象,因而很适合变成历史话剧进行演出。其次,它很好的利用了历史话剧的主题性。历史话剧的主题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主题历史故事也将无法编排。“课堂历史剧”在设置话剧主题时,将主题重点放在反映历史事件及历史规律上面,每一个历史话剧与一个“纲要”理论结合在一起。历史剧的这种特点,将课程理论很好的与演剧这种实践活动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可以说,课堂历史剧作为实践教学活动室,目标是明确的。
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历史剧”实践形式中,教师几乎参与全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它的操作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准备历史剧蓝本。准备历史剧蓝本由教师来完成,即由教师来选题目、确定主题和故事结构。历史剧蓝本的主题即剧本中所要阐述历史的发展逻辑、历史事件所体现的规律、意义等。如我们创作《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个蓝本,它所要表现的主题就一定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之时资本主义已经非常强大,它充满侵略性,四处侵略扩张,而中国处在封建王朝晚期,国家十分落后,必然为西方奴役这一思想。再如,我们创作《新中国建立》这个蓝本时,就一定要把国民党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的任何一个历史任务,阻碍历史进步,因而被中国共产党推翻的主题加进去。
一般来说,在创作历史剧蓝本这个环节,教师应给出历史剧题目、主题思想,大概故事结构和人物。创作历史剧蓝本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和编写剧本。有了历史剧蓝本,学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和完成一个完整的演出剧本。这个剧本一般写成四幕剧或五幕剧,主要以对话和独白为主,时常二十分钟左右。
第二,动员和准备演出在这个环节之中,学生编写剧本和排练是主要的活动,但是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指导。
首先要做演出动员。在动员中教师要讲清什么是历史剧、演出历史剧的意义,同时提出要求,规范演出形式。为了提高演出质量,必须要求学生:1.按照蓝本完成剧本,剧本必须按照蓝本给定的主题内涵来编写。2.要制作一定的道具。3.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要脱稿演出。4.演出态度必须严肃认真,禁止将演出娱乐化、游戏化。5.由班级安排和组织演出。
其次,指导排练。排练时任课老师必须到场指导。在排演过程中,要禁止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人物形象的情节和台词,要取消一些表现噱头的场景和台词。
第三,课堂演出及效果评价演出时指导老师应该安排好演出的顺序、安排好录像,并就演员上下场及换幕时的秩序做一些规定。另外,必须提醒观众给演出以配合。当历史剧演出结束时,点评就应该随即进行。点评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对演出经验进行总结,鼓励表现优异的编剧、导演、演员,批评缺点和不足,改进和提高演出水平。2.对演出的主题内涵进行点评,用正确思想引导学生,强化学生对教材理论内容的理解。
“课堂历史剧”是按照教育戏剧介入学校教育、介入课程的理论来实施和指导的。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课堂历史剧”比较好的解决了“纲要”课实践教学自身的困境。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使课程实践变得具有直观性,同时目标明确可以有效的达到运用和强化课程理论的目的。另外,这种实践形式又具有时代性,为学生所接受。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使历史剧产生理想的效果,必须对历史剧主题、故事结构、演出的形式、内容以及表演作精心的设计和规范,只有这样“课堂历史剧”才是倾注灵魂和宗旨的,才是带有感情的,而不是仅仅模仿故事、生吞活剥历史、进行表面化的演出。
[1]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王荣发.实践性:德育教学的本质要求[A].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62-63.
[3]王继明.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9):150.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8.
[5]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6(5):29.
[6]张桂华,陈阳.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23:163.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Compend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For example,it is difficult to restore the historical process,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see"the logic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Four Options"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寓Classroom historic drama寓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not only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history by through allowing students to play the historical drama,but also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understanding teaching theory through the theme of historical play.So it is a better practical teaching form of"Compend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lass historical drama;"Compend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practical teaching
G642
A
2096-000X(2016)22-0156-03
王建辉(1972-),男,陕西咸阳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翟波(1977-),女,辽宁康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