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李立华 杨雪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的实证教学模式探索*
周红 李立华 杨雪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立足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研究,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受众扩展至高校学生。课程以《弟子规》为着力点,以儒家道德理论为中心,以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结合为特色,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建立一种适合高校学生及成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证课程模式。
《弟子规》德育课程;高校;课程建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工作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贯彻这一意见,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组建了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课题组,在本科生中进行了8个学期20学时的《国学儒典之〈弟子规〉》的德育课程,尝试建立以学习和落实《弟子规》为特色的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证模式。
作为国学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的《弟子规》德育课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传播广泛的儒家课程模式,《弟子规》和《论语》同讲,从儒家经典的基点上讲道德的理论及实践;一是小范围传播的佛家课程模式,《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同讲,从佛家的因果讲道德的理论及实践。儒家模式《弟子规》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具体的道德规范,其课程推广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各地中小学校的《弟子规》教育,发起者主要是各地中小学,参加者为少年学生;二是民间广泛开展的《弟子规》教育,发起者是一些民间教育实体,也有一些热心于传统文化的义工教师,参学者主要是幼儿,青少年及其家长。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弟子规》在当前德育界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正如钟茂森所说,“《弟子规》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成就的根本。”[1]《弟子规》德育课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1)当前《弟子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具体的儒家道德规范教育,对于儒家道德学说的形而上基础,即儒家的心性学并没有涉及。(2)当前《弟子规》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并没有自觉地将广大的高校学生包括在内。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由大学里的思政课来完成,但不可否认,思政课在道德教育方面还是有大而化之的特色,政治性较强,道德教育内容相对较少。正如卢坤建所概括的,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重视政治与道德认知而忽视政治与道德实践。这种德育模式的优势是解决了政治与道德认知的“信”的问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弊端是脱离德育实践的纯政治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又由于“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与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难得德育实效。”[2]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立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研究,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为目标,是以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为特色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的新尝试。
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以《弟子规》为着力点,以儒家道德理论为中心,以实际的道德建议为主旨。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五讲,具体是:
第一讲:国学概论,本讲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部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立论宗旨,各自的派别特征,相关的典籍以及学习次序。
第二讲:“孝”,本讲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礼记》《孝经》为蓝本,以曾参之孝贯穿前后,从养体、养心、养志三个方面介绍了孝的含义,我们不仅要奉养父母的身体,还要孝敬、孝顺、孝爱父母,让父母走在正义的道路上。
第三讲:“悌”,本讲的内容是对兄长及长辈应尽的悌德,即对长者的诚敬和谦让。道德理论则描述了儒家道德的总体样貌,道德是内在的爱人要求,称之为仁,道德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礼,道德也要有既讲原则性也讲灵活性的方法,称之为中庸。
第四讲:“谨”,本讲的内容是谨德,即关注细节。理论方面关照了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以及慎独思想,重点介绍了其中的格物之学,认为格物是要在衣、食、住、行、意等方面关注细节,以达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大目标。
第五讲:“信”,本讲的主要内容是信德。针对当前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状,介绍了儒家道德的根据——儒家天道论和儒家的性善论。我们要通过语言的艺术和内心的信念坚持我们的道德选择。
第六讲:“爱众亲仁”,本讲的主题是博爱大众,亲近有德之士。理论方面以儒家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和次一级的理想小康社会作比照,介绍了爱众的原因,以已度人的爱众原则以及区分不同对象和情况的爱众方法,以及亲近仁德之人的择师交友之道。
第七讲:“余力学文”,本讲主要介绍知识性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同时也用一定的时间将儒家四书五经做了简单介绍,如《诗经》中的《关睢》、《蓼莪》,《尚书》中的《洪范》,《易经》中的乾卦,《论语》中的《学而》等著名篇章。
(一)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是以高校学生以及成年公民为推广对象的德育模式
道德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道德课程。但中国现有的德育体系主要是针对在学校就读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对于离开学校之后的成年公民的教育往往只是局限于夜校、电大、高职、继续教育学院等学历教育和知识传授,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教学模式。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的主要特色在于尝试一条适合成年公民的道德教育模式,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底蕴,要担负社会建设重任的高校青年学生的德育之路。
(二)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是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德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将道德想当然,学生只知道要遵守道德,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守道德;问题之二是道德的长效性难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会遵守道德,但面对毕业之后市场经济大潮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会丧失自己原来的道德信念,极端者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在作者看来,这些现象可以归因为一点,那就是道德理论的欠缺使得高校学生很难有主动的道德意识,难以将道德意识化为自觉且长久的道德行动。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在关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同时,也关注道德理论,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讲什么样的道德等道德理论系统的告诉学生。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上想通了,清醒了,我们才会把这种理论当成真正的生活信仰,完成道德的长效性建设任务,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真正的道德自觉,达到提升高校学生道德能力的效果。
(三)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设计的国学特色
“在当前思政课教育性不断加强而有效性不断降低的形势下,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研究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使思政课成为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立体画卷,成为学生不厌倦、甚至喜欢的、能从中受益终身的课程,真正实现思政课育人增效之目标。”[3]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国学的元素,主要体现中在每次教学实施中基本要完成以下六个步骤的内容。1.读书环节,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会按照《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要求诵读一遍《弟子规》,为时大致十二分钟左右。2.课前行礼问候,诵读《弟子规》之后,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师生间行鞠躬礼,互致问候。3.专题授课环节,授课中注重将儒家的道德观,仁、礼、中庸、格物、慎独、大同世界等内容融会在《弟子规》的教学中。4.视频环节,结合课程内容播放映相关的视频。如播放二十四孝电影《芦衣顺母》《孝感动天》,反映传统文化内容的电影《孔子》,反映佛家思想的电影《了凡四训》等。5.互动环节,主要是学习手语操并现场表演。6.课程结束礼仪,师生间行鞠躬礼,互道再见。诵读,鞠躬礼仪,反映传统文化内容的视频等内容使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充满了浓浓的国学味道,大学校园里响起了朗朗书声。
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已经成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品牌课程,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自觉性有所提升,同学感觉实际受益。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道德实践的缺乏。因为课时的有限,我们只能是虚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说出自己过去的道德做法以及将来的打算,没有办法带领大家进行深入的道德实践,这一直是课程的遗憾所在。但无论如何,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已然启动,已经有了互动的师生群体,有了初步的教学实践和完备的课程文件。2014年课题组录制的《弟子规与道德人生》课程获批黑龙江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这是对课程的肯定,也是课程组成员继续努力的开始。相信在有志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的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推进,《弟子规》这部儒家的德育经典之作会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在和谐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卢坤建,谭英耀.德育:一个区别于智育和美育的范畴——兼谈高校德育工作的偏误与校正[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03.
[3]赵喜婧.《弟子规》融入思政教学以提高其有效性的研究——以威海职业学院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4]习近平.中化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1.
Based on the actual effect and long-term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Disciple gauge"mor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aces to colleges students.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design is root in"Disciple gauge",clues on the theory of Confucian moral theory,capitaliz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 theories and moral practices.The aim of"Disciple gauge"moral in universities aims i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 citizen'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a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pattern suitable for them.
"Disciple gauge"moral course;university;courses constructio
G642
A
2096-000X(2016)22-0134-0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弟子规》德育课程的实证教学模式探索”(编号:12532240)
周红(1973-),女,黑龙江省黑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性及宗教文化研究;李立华(1973-),女,黑龙江省兰西人,学士,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杨雪松(1975-),男,黑龙江省双鸭山人,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