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16-03-19 06:53毅,陈
关键词:服务平台就业指导社会化

郑 毅,陈 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文章编号]1671-802X(2016)04-0091-03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郑 毅,陈 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基础,以求职者为主体,注重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对求职的干预和策略功能,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主张: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搭建高校与社会化就业教育服务平台;以高校培养为基点,建立高校与社会化就业教育培养共同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生、高校和社会化平台三者交互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实现大学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指出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而大学生就业不仅是青年人在追逐自我价值实现的梦想,更加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梦想。党的十八大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立足学生本体,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而产业结构调整,外贸疲软则给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刚性需求,要想克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高校必须及时转变传统就业指导观念,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整合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就业资源,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迁相适应的实践活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到共享经济,大学生自身及其所面临的社会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模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能否实现个性化指导,能否针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其内涵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理论发展的时代产物。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于1908年最早提出“就业指导”这一概念,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由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和舒帕的生涯发展理论等单个理论向综合考虑个人心理、社会、经济、家庭等因素的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的转变。[1]我国由于受计划性就业分配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受到重视并开始研究,但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仍然是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内容和方式发展的有效路径。王保义[2]研究发现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主要采用“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美国“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中就业指导方式主要为个性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适,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自我展示的技巧等;而中国“程序式”就业指导模式中主要是以政策、程序指导,择业技巧指导等。在方法上,“发展式”就业指导主要为开展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系统开设职业指导课,广泛搜索供求信息等,方法较科学、规范。“程序式”就业指导主要是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发布供求信息等,方法系被动式、经验式。杨伟国[3]对比国外的具体做法认为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从帮助大学生理解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改进展示能力以及帮助传递社会需求三个层面入手等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1、以求职个体为主体,实现个体求职教育、监测和服务的协同;2、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求职影响因素在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干预和策略功能;3、个性化就业指导注重“程序式”和“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相结合,以动态的、整体的视角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模式开展。

三、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主张与需求

(一)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及主张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是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职业理论从20世纪初兴起并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Bandura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下,逐渐兴起并形成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4],简称SCCT。SCCT强调在职业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主体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即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根据三个主体变量与个人的其它重要特点、背景及学习经验, SCCT演绎出三个子模式,分别是职业兴趣模式、职业选择模式、工作绩效模式。

SCCT在职业相关理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SCCT打破了只注重客观能力或工作报偿的传统观念,强调社会认知变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进行干预的可能性和策略。其次,SCCT改变了传统理论将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影响因素割裂的局限,尝试用动态的、整体的视角建构框架。最后, SCCT在职业咨询及职业指导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和意义。例如通过增强自我效能,帮助不同性别或群体对象能实现较充分就业,或通过个体与环境互动帮助人们进行职业调整或失业后的再就业等。[5]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主张实践。首先,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大学生就业主体为中心,注重通过系列科学方法及训练对自我效能感、个人职业目标及预期进行测量、评估;其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充分利用社会认知变量所起的作用,如通过高校和社会职业机构等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干预的可能性和策略;此外,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将就业相关影响因子以动态的、整体的视角进行模型建构,将大学生、高校、社会职业服务平台三大类因素间建立交互联系,实现教育、培养、测量、评估及反馈的一体化。

(二)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当前,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以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及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的严峻形势下,探索一条符合当前形势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就业指导有效路径势在必行。首先,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把握大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通过就业主体自我效能感、就业策略及目标实现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干预和分析,突破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瓶颈。其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将学生、高校、社会中介服务平台三者关系以整体的、动态的视角进行模型建构,使就业促进因素协同作用,有助于就业意向、就业目标、就业信息、就业测评及就业反馈等环节常态化。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补充。当前,高校的就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下,用人单位,求职者、就业信息之间更需要突破隐形障碍,从侧重高校为主体进行就业教育向高校与社会就业平台相结合进行就业教育转变。首先,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注重以就业者为中心,整合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教育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有效实现。其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将学生、高校、社会中介平台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的、动态的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就业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就业教育发展客观规律,有助于不断创新高校就业教育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路径

(一)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搭建高校与社会化就业教育服务平台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发挥高校和社会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掌握并反馈学生就业相关信息。首先,学生与所在高校之间要形成学生职业倾向测验和学生求职意向反馈互动机制。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作业,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使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技能掌握及就业方向选择方面形成理性认知,同时教授学生使用职业测量工具对自身职业意向进行分析。其次,学生与社会就业服务平台之间形成职业意向反馈和就业档案建立、就业岗位推荐机制。社会就业服务平台能利用专业化的队伍和工具为学生建立就业培训、实习机会及求职档案管理、分析数据库,同时又可以针对学生的求职意向反馈进行就业岗位匹配,社会化就业服务平台是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就业教育的必要补充。最后,通过高校就业教育和社会化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就业观念、意向、技能及目标的科学化管理,更好服务大学生就业。

(二)以高校培养为基点,建立高校与社会化就业教育培养共同体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立足高校培养,使高校充分掌握学生就业需求和借鉴社会化就业服务平台价值,为大学生就业打好基础。首先,高校应培养大学生具备就业相关条件。高校是大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职场人的必经途径,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时代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求职价值观、求职目标和行为的训练。通过高校的就业理论教育和就业实习实践,使大学生具体一定就业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其次,高校培养应充分借鉴社会化服务平台价值。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借鉴和使用社会化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将高校的就业培养方式与社会化理念相结合,将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评估报告与社会服务平台服务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就业。最后,高校的培养与社会化平台价值取向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就业教育培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生、高校和社会化平台交互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生、高校和社会化服务平台三方面资源,建立动态化、交互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大学生的职业意向、效能及目标等因素需要高校和社会化平台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获得。高校与学生之间通过开展就业教育活动,高校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习、实践、观察、分析获取职业倾向并进行指导,运用科学的职业量表等专业的测量工具和学生职业档案袋等形式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其次,学生的职业观、职业信息、职业匹配等需要高校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合力。在掌握学生职业意向、倾向后,关键是要发挥高校和社会化平台在职业岗位、职业应聘及职业匹配方面资源配置作用。最后,学生、高校与社会化服务平台三者间形成交互性、动态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闭环。高校与学生之间,高校与社会化服务平台之间及学生与社会化服务平台之间建立测量、评价、反馈和引导的关系,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立足发挥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将高校的就业教育与社会化平台的专业服务相结合,充分调动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作用的经济、社会、心理等社会认知影响因素。

[1]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1-82.

[2]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 [J].现代教育科学,2004,(1):36-39

[3]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 [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1-83

[4]Lent R W,Brown S D,Hackett G.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choice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79-122.

[5]高山川,孙时进.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5,(5):1263-1265.

(责任编辑:王 莉)

G647

A

2016-06-25

郑 毅(1978-),男,安徽合肥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zhengyi@nit.zju.edu.cn.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就业指导社会化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