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锐
(广西大学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孔子“和”的管理思想及对高校协同育人的启示
张锐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了“和”的管理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儒家重要的管理价值标准。主要表现为 “和为贵”“以礼节和”“和而不同”“和无寡”“动之斯和”五个方面,就目前高校自身管理现状来看,孔子“和”的思想应用到当前开放式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中,无论是在促进主体协同、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壁垒、健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建立完善多元合作、打造全方位多渠道协同育人环境,还是构建统一有序的协调管理机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论语》;“和”;协同育人
1.以和为贵——和谐管理
在《论语》中,“和”字共出现了八次。如出自《论 语·学而》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即提出了“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是孔子管理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理念。在《论语》中,礼的根本用途在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只要社会成员都能以礼而行,也就最终实现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1]。“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这里的“和”并不是一种单方面的妥协或者一方屈服于另一方,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礼”作为实现“和”的手段,其目标即为“贵和”,这也是“先王之道,斯为美”的原因。
“和谐管理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涉及到的 “和谐”理念,即在遵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保持相互之间的协作与融洽,顾全大局,也就是说要拥有宏观的全局意识,能否在管理中去求“和”,是实现成功的关键。在管理中,也要尽可能地使各个个体趋于协同,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行为准则,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
2.以礼节和——完善制度
在《论 语·学而》中,有子曰: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孔子是肯定人与人之间原则性的和谐的。这里的原则即符合礼的标准。只一味地追求和顺,不能以礼节制度去加以约束,也是不可行的。在这里,孔子主张的“和”,即为一种有原则的“和”,且这个原则本身也是“礼”的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和”,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中和”,就是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孔子崇尚的不是无原则的“和”。甚至,无原则的和气、和顺、老好人作风,孔子是不主张的。 “和”是礼所追求的目标和效果,但“和”的实现,要“以礼节之”,不然就变成了“为和而和”,不经“礼”的约束,而达到的“和”是虚假的“和”,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就必须做好制度上的设计与安排。
“礼”,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在《论语》中总共论述了74次,孔子注重的是制度的内涵,注重的是礼乐制度对子民的教化,用礼的标准与要求来约束“和”,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因此在管理中既要坚持原则,制定相对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又要实现团结和谐,即是《论语》中“以礼节和”的管理思想。
3.和而不同——多元互补
《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即为君子讲究协调,善于统一各种不同的意见分歧,而不盲目附和,从而实现新的共识,小人则仅追求表面的统一,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和同之辩”的根本出发点依然是“和”,主张的是一种在保留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维持群体相统一的和谐。 “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精神,虽然它作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未成为现实,但它作为一种“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则被牢固地确立了下来,并对后世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和而不同”并不是多种事物的单一相加,它推崇的是一种“多元互补”的管理思想, 其涵盖广泛;尊重差异,即为求同存异,在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前提下,着力维护集体利益,各主体之间优劣互补、互相协作,最终实现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论语·述而》中的“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体现的也是这个道理。
4.和无寡——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论语·季氏》中有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在这里,孔子认为,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是担忧分配不均;不必担忧人少,只须担忧境内是否平安。财物分配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必担心人少;境内平安,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段话里,体现了孔子安邦治国,追求“和谐”的主张。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同时也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前提,其中“和”在管理思想中最为重要,不仅能克服“寡”的不足,更能致“远人”到来, “和”让四面八方都团结起来,形成向心合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无寡”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用在教育管理里来说,受“均”“安”等思想的影响,在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实现和谐管理,是当前促进教育管理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5.动之斯和——培养协同管理精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儒家思想集体主义观的体现。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贡在回答陈子禽的提问时,曾称赞孔子为“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意思就是说,“孔子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3]。”这里赞扬了孔子的号召力,而“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这里就传达了管理思想中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要有凝聚力与协作精神,缺乏团队精神往往会造成失“和”。因此,“动之斯和”,可谓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理念,在管理中要有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要让公众团结一致、发动起公众,让整个团队同心协力,将团队的协作精神与个体实现和谐有效的统一。
“和”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要的价值准则,合理科学地将孔子“和”的管理思想应用到高校协同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1. 和为贵——主体协同,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壁垒
“和为贵”的管理思想讲究的就是要有一种协作效率以及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可能,同时也要坚持一种有原则的和,有原则的思想统一。
结合高校实际,在管理中,应明确当前的主客体间已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蕴含着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那么,高校管理建设在客观上应该呈现出一个多方参与、彼此协调合作的复合型过程。注重与政府、企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增强高校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有利于协同育人模式的和谐发展。组织的划分也不能仅拘泥于高校内部部门技术的专业化、校企合作组合的便利性、产学研协作成本的降低等因素,而应以“和”为管理的终极目标,主体协同,实现和谐管理,只有组织内处处和谐共通,激发整体向心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
2.以礼节和——健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布局、结构等还存在着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理念和体制尚未建立,一些高校协同育人体系还不完善,机制也尚未健全且缺乏创新,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和”是孔子治国、行事的总原则,《论语》中的“知和而和”应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在管理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或是计划的安排都要体现出“恰当”的原则,也就是要符合当前的实际发展需要。所以,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高效运行,更需要健全的机制,正如《学而》中强调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而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作为协同创新的主战场,要“以礼节和”,不断促进其自身规范化,通过加强对高校内部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来提升高校参与协同管理的能力建设,统筹兼顾方方面面, 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组织在多元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通过不断总结积累当前协同育人的鲜活经验,紧紧围绕党政联动-科教融合-校企互动-内外延伸-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育人模式来积极构建新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协同育人的长效健康发展,努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4]。
3.和而不同——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当前高校协同育人进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由于处于不同领域,存在个体差异性,高校考虑科研产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政府参与则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着理念、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协同育人各主体间出现了互补又互斥、竞争又合作的混杂现象,难以发挥其最佳效果。且长期以来,高校更多的是只重视对某一学科有所钻研,对跨学科研究工作则存在比较严重的偏见,缺乏实质性的结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降低了协同育人的主体动力,另一方面,还导致协同育人实践困难重重。因此,要在坚持“和为贵”的同时,还要从“和而不同”的思想中汲取有利于促进高校协同育人进步发展的经验和策略。
“和而不同”要求要在坚持“和”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个体差异及多样性,以达到“和谐”,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管理思想体现出了崇尚团结协作、讲究协同管理的价值观念,即为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为此在高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主体在参与协同育人活动中要在遵守各种系统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尊重各种差异性,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建设必要的“政、产、学、研”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多元合作教育模式。
4.和无寡——全方位多渠道创建和谐的协同育人环境
树立深度融合、开放协作的协同育人模式,除了要积极推动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还应力图在全社会营造科教主动结合,“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以最终实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
但当前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还存在着很多缺失,如有效的评价和奖惩机制的缺失,教师队伍协同机制也尚未完善,导致高校中的一些专业教师及一线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学生活动及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调动其兴趣,也就难以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且在当前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仍存在未充分考量各主体所要承担的利益风险及成果分配问题,利益分配的不公,必然会打击各方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论语》中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给了我们要合理分配的启示,基于“和无寡”的管理思想,我们在探索协同育人管理体制的工作中,要关注探索利益共享机制,但更要注重整合所有的资源以为协同育人提供环境支持,打造和谐的协同育人环境。
高校首先要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以及开阔的胸怀,勇于放弃某些短期利益,站在长足发展的视角,不仅要利益共享,还应风险分担。政、产、研各参与主体应树立开放协作、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观念,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只有营造好协同合作、共同育人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政、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双赢。
5.“动之斯和”——建立统一有序的协调管理机制
当前的高校协同育人还缺乏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各参与主体原本都有各自独立成熟的管理体系,无论是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还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优化;且沟通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沟通交流易形成脱节,甚至出现沟通盲区。根据孔子“动之斯和”的管理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以协调各方面思想和实际利益,将共同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建立起稳固、密切、持久的沟通机制,根据企业以及时代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校协同育人的展开;最终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协调管理机制,统一行动、统一管理,制定协同流程、调控协同资源,各主体团结一致,协同共进。
(责任编辑:何茂勋)
[1]李振宏.睿通孔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61-62.
[2]赵永军.略谈《论语》中的“和而不同”思想[J].短片小说(原创版),2013(33):111-11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07:202.
[4]朱绍友,孙伟.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3.
Management Thought of Harmony by Confucius Enlightens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Rui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Harmony, valued by Confuciu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served as the indispensable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the Confucianism, features five main aspects: Harmony is of highest priority,Harmony needs to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Harmony can be sought in diversity,Harmony breeds flourish,Harmony should rely on mobilizing common people. Considering their current self-management condi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gain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on the comple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operative in unity and order, and a comprehensive multi-channel synerg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rom application of the Confucian harmony concept to the open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patter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armony;cooperative education
G641
A
1671-9719(2016)9-0077-03
张锐(1992- ),女,河南固始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2016-05-13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