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路径探索——以吉首大学为例

2016-03-19 06:29雷可君
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办学转型

杨 喜,雷可君

(吉首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项目论文·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路径探索
——以吉首大学为例

杨喜,雷可君

(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专业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外在驱动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从专业办学定位的执行、实践创新平台及环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失谐,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界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期由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民族地区高校布局规划、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规划”“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设置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导一批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可见,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提上议事日程。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涉及高校和学院(系)两个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转型发展意味着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具体校情,在办学定位、专业布局、教学模式、评价体制等方面做出宏观的调整与变革,增强学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实际上学院(系)则是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推动者和实际的执行者。具体来讲,学院(系)直接面对专业办学,其必须通过对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领域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对接区域建设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许多学者针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从不同的层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例如,赵新亮等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原因与战略任务进行了研究[2];何家耀等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对转型发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进行了阐述[3];张维红对民族地区地方大学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适切性是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与重要切入点[4]。同时,在针对具体的院系层面的专业转型发展方面,一些学者也作了有益的探索。譬如,赵滟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档案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分析[5];曾宪权则对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6]。

从上述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层面来看,既有涉及学校的宏观层面,同时也有涉及院系专业办学的具体操作层面;从上述研究所涉及高校的区位来看,既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也有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但结合涉及的层面及高校的区位来看,目前研究成果尚未涉及转型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始提速,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信息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其原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转型发展,增强专业办学的适切性,对接区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摆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理范围覆盖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绝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研究该区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转型发展问题,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有鉴于此,笔者以武陵山片区为切入点,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从学院具体推动专业转型发展的层面,以吉首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探讨了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转型发展,既有区域信息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也有强化专业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办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其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1. 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是区域信息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例如,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加快该区域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发展物联网应用。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普遍服务”、推动“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7]”

扶贫攻坚规划指明了武陵山片区通信与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随着规划的全面铺开及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特别是与之密切相关的高级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区域内的地方高校抓住机遇,摒弃原有的惯性发展思维,针对区域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规格进行科学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形势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2. 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是强化办学特色和提升专业办学内涵的内生需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于大多处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其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落后,导致在兴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其在办学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与环境建设等方面面临更艰巨的任务。从调研结果来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然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国家层面民族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的实施,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只有根据现有办学积累和相对优势,通过转型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办学定位,主动而深入地融入区域信息化建设进程,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有效对接区域需求,才能拓展自身专业办学的发展空间、形成和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从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三、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专业转型发展,旨在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增强专业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谐”问题。

(一)办学定位的执行与行业及区域信息化建设及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之间失谐

专业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对办学行为、学生发展和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经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大都能够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囿于条件的限制,这些专业大都按照惯性思维发展,不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行业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的规格,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设置陈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矛盾,与专业办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渐行渐远,办学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管理会计需要对财务基础信息收集,并进行再加工,结合当下医院政策环境信息,及时发现并反馈医院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帮助管理层实施管理控制建言献策,因此,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和较强学习能力的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要求。而现阶段,医院财会人员在学历、职称和专业素质能力上都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且由于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效果尚不能显现,医院在岗人员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未表现出积极态度,所以医院面对核算向管理转型时,强化财务人员梯队迫在眉睫。

(二)实践创新平台及环境建设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之间失谐

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最显著特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则以良好的实践创新软硬件平台及环境建设的保障为前提,加之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实验设备的淘汰与更新周期缩短,这无疑使得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办学投入较大。然而正如前面所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在实验室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客观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与区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地方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失谐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为区域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其既不能单纯着眼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着眼于传统高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瞄准区域信息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两方面的挑战:其一,师资队伍结构亟需调整。由于惯性的发展思维,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其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任务重。在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中,高水平教师的成长和引进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服务区域信息化建设及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之间失谐

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的问题,其特征在于罔顾自身定位及条件,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盲目瞄准高精尖,发展思路上“重科学轻技术”、重论文的产出而不重成果的转化,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能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布局。这样最终导致服务社会的能力大打折扣,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无特色,不能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得专业办学核心竞争力缺乏,直接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专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区域发展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并从整体上进行推动。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实施服务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为契机,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转型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拟对此进行阐述。

学院在进一步明确“服务于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的专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对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题分析,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院邀请领域专家、相关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讨论,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素,并将其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的依据。教学计划按照“3+1”的模式进行组织:前三年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及人文素养;最后一年进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和培训,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增强就业能力为目的。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遵循“大类培养、多方向分流、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原则。其中,通过按大类培养的方式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程群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多方向分流”是指基于自身办学积累和优势,通过充分考虑行业及区域发展需求,设置“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等多个方向,学生在结合专业兴趣爱好的同时,自主选择方向模块,这一环节主要起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及初步就业能力的作用。“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是指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通过系统级实验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就业能力。

(二)抓关键节点逐步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实践育人环境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过程中需要着力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素养的培养,以对接区域信息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客观上要求以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与环境作为前提。学院在专业转型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抓关键节点建设、抓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来推动平台与环境的建设。

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学院通过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亟需突破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分批次地推进实验室建设。考虑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对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工程观、系统观和整体观比较欠缺,学院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财政资金,新建了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创新基地、3G移动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学院有意识地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验室建设的压力;并进一步组织力量探索基于Internet及移动终端的远程仿真实验技术,以适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院通过分析区域信息化产业对人才的诉求,特别是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及《数字湖南建设纲要》等进行专题研究,在结合自身专业办学积累的基础上,确定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作为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重点的培养方向。基于这一原则,有针对性地遴选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工业4.0及信息技术”“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等四个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大大增强,培养的学生得到区域内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发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学科竞赛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为此,学院启动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行动”,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一方面积极鼓励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吉首大学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实施“一专业一竞赛”的计划,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专业学科竞赛,重点引导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竞赛、 “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学科专业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计划的实施,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初显成效。近年来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次主持国家和省级创新性计划项目,在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中也屡次获奖。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带动了考研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的提升。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在互联网领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学院加快专业转型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通过建设现已培养省级青年骨干教师两名、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各一名,在专业转型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引进、培养、人才共享等多种方式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聘相结合、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院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评优选好等方面向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倾斜,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管理方法,增强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学院在“优势、特色、团队”三个关键词上做好文章。其一,“抓相对优势促发展”。例如,学院在无线通信技术及智能信号处理的研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院将有限资源向其倾斜,尽量创造良好条件来培育相关种子项目。通过这一举措,学院在该方向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其二,“抓特色促发展”。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高水平人才引进相当困难,信息学科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学院从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培养特色项目,并充分利用好我校能够申报地区基金的政策优势来保障项目申报的成功。近两年我院教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字化处理、地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处理、地方性疾病的数字化诊断等方面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三,“抓团队建设促发展”。学院通过集中优势力量,积极抓学科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以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及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凝练和明确研究方向,发掘新的项目生长点。例如,学院“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结合区域内企业的需求,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LED智能化照明控制的研究方面,获得2015年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这也是我校信息类学科首次获得该类计划项目的资助。

通过管理上的创新,学院开创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学科建设内涵得以增强,对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支撑,同时也提升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服务于区域信息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能力。

五、结语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切入点,从外在驱动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从办学定位的执行、实践创新平台及环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吉首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总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绝非单个项目的简单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和自身办学积累,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规格与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和协调推进。

(责任编辑:梁京章)

[1]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EB/OL]. [2015-08-25].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2]赵新亮, 张彦通.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9(2): 38-42.

[3]何家耀, 黄家庆.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哲学思考[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5): 216-220.

[4]张维红. 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5(1): 21-26.

[5]赵滟.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档案学专业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21): 186-187.

[6]曾宪权.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路径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35(9): 42-44.

[7]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5-05-10]. http://www.doc88.com/p-9562601294355.html.

Problems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Xi, LEI Ke-j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China)

The major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From two aspects of external drive and internal need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Majors. Then, the key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from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the executing of the major-running orient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level teaching staff and the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 team, a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nally, in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is discussed.

ethnic region;local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majors

G420

A

1671-9719(2016)9-0013-05

杨喜(1978-),男,湖南湘阴人,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

2016-06-12

2016-06-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认知Massive MIMO 系统中多天线频谱感知理论和算法的研究”(61362018);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SUJGB17);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通2012〔52〕号)。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办学转型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