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亚天
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殷亚天
摘 要:铁军精神是盐阜革命老区秉承红军革命意志,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现代精神之一。从历史角度看,铁军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与群众血肉关系的一部分。从区位角度看,铁军精神融入了盐阜革命老区支持抗战、支援解放事业、不畏牺牲的地域品质。从时代角度看,铁军精神将一如既往地激励盐阜人民朝着“四个全面”方向前进。
关键词:铁军精神;价值;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作为盐阜革命老区核心价值体系之一的铁军精神追根溯源,初创于北伐,成熟于抗战,萃取于解放,承袭于现代。传统铁军精神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政治节操上,始终听党指挥、忠于人民,砥砺而成“铁的信念”;意识形态上,秉持坚定信仰,不怕牺牲的恢弘气势,磨砺而至“铁的意志”;群众基础上,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心,凝练而成“铁的团结”;组织纪律上,令行禁止,玉汝于成“铁的纪律”;作风建设上,始终贯彻戒骄戒躁、艰苦朴素“铁的作风”。凝聚彰显的是盐阜革命者昂扬的斗志,昭示的是盐阜大地革命群众前仆后继的政治襟怀。在铁军精神价值整合过程中,盐阜人民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拼搏更是铁军精神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盐阜革命老区而言,铁军精神意味着革命精神的承继,革命传统不断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一种地方性、支柱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代表的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心声,铁军精神则是盐阜革命老区群众从自发到自觉,凝结而成的具有盐阜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情怀。铁军精神在继承传统、跨越传统、扬弃传统过程中,愈发表现出鲜明的“四个现代价值”,即盐阜地域经济的腾飞凝聚着铁军精神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神韵,盐阜政治秩序的稳定汇聚着铁军精神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尊严。盐阜社会发展的蓬勃蕴含着铁军精神仆仆风尘的执著,盐阜文化脉络的清澈积聚着铁军精神兼容并蓄的底蕴。盐阜精神沁透着铁军精神的实质,弘扬着区域文明的进步,展现着盐阜大地丰满社会生活的风采,而这一切无不浸润着铁军精神与铁军文化的因袭,代表着盐阜群众与铁军精神的现代融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铁军精神经历了“四大转变”。
1.从北伐时期革命精神雏形向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维度转变
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初期铁军精神的政治方向和性质,使这支革命军队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依附品,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革命群众与革命队伍的整合与统一。
2.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思维向发动群众赢得全国性人民解放转变
抗战风云考验了盐阜人民团结奋进、一致抗日的决心,更促成了铁军精神的完善和成熟。铁的意志、铁的组织、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作风,正是在抗日硝烟中、在苏北大地上,这支铁军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胜利后,铁军适应政治角色的转换,从善于在抗战中争取群众、发展群众、保护群众,开始追求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3.从解放战争的南征北战向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转变
针对当时国民党专制与独裁的白色恐怖,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汇聚铁流,将铁军精神适时融化于群众,溶解于人民,融入于社会,逐步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和群众基础,为苏北解放再次洒下满腔热血。比之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紧张而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摆在铁军面前。铁军精神已从“拿枪杆子革命”向“脱下军装”从事社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目标挺进。
4.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挫折向解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生产力转变
铁军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现实的物质力量。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保护生产力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统一,正是时代赋予铁军精神的新型内涵。现代铁军精神在适应现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同时,时刻贯穿着“四个不变”的核心理念。
(1)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始终不变。共产党的领导是铁军精神得以延续的政治保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带领,就没有铁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铁军精神的灵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始终不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铁军精神菁华的真实写照。铁军是人民的武装,人民的军队爱人民,铁军精神的宗旨是以群众的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为民服务公仆精神的统一。
(3)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始终不变。“三湾改编”的精神实质一直存续在铁军精神中。党指挥枪,绝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军队组织原则是铁军精神区别于旧社会、旧官僚、旧军阀掌控下的军队的根本标志。不论北伐,还是抗战或解放战争,铁军的最高纪律都是服从党的意志,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渝地执行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群众的根本军事准则。
(4)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不变。一切权力是群众所赋予。铁军精神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统一,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更是虚心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并引导群众共同进步的统一。没有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铁军精神只是一堆废铁;离开了人民的拥护,铁军精神只会锈迹丛生。从新四军苏北重建军部的革命历程看,铁军精神是苏北群众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是取信于民、还政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的过程。
现代中国凝神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既需要铁军精神适时融入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更需要铁军精神逐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在科学、民主、依法和高效执政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坚定筑牢抵御风险、抗腐拒变的政治防线,在群众路线中延伸铁军精神,在铁军精神感召下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加快建设现代铁军精神“六化工程”。
1.适应党政职能的转型,推进民主化
现代社会铁军精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锋陷阵,而是在盐阜建设大潮中将铁军精神释然于地方特色的经济浪潮中,释解于地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职能转换中。专注于更好地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带着满腔热忱帮扶困难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以盐阜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同不赞同”为服务主线,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转换公共服务理念,实现规范化
主体利益的多元化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差异客观存在,为现代铁军精神增添更丰富的时代要求。在公共领域,社会权益的保障、公众诉求的重视对破解盐阜革命老区城乡差距尤为紧迫。如何让革命老区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布局合理的公共设施,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等,既是铁军精神积极响应盐阜民众心声,推进城乡公益事业与公共产品共享,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与精神家园的历史必然,也是实施新一轮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促成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助力公共事业平衡发展的应有之意。现代铁军精神更多折射出共产党人持之以恒服务群众,为民解难、为民解困、为民解忧的执政理念,是人文化服务流程与制度性设置的统一。
3.促进执政方式转变,体现程序化
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为铁军精神的特色化、现代化注入更具人性化、人本化的动力机制。单纯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容易忽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的真实感情。这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与灌输过程,难以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循环,切实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铁军精神的优势在于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与上传下达的配合,在于新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综合,在于单向管理向双向治理与自治的协同,才能实现共产党人与盐阜群众之间无缝连接,才能制定更趋合理、更加实惠、更具规模,反映民生、体现民众诉求的政策和决策,才能引导群众自觉按照程序维护权利,维护中央权威和地方党政威信。
4.完善军民共建机制,突出人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铁军精神主体依靠军队进行革命战争,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群众则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挤出口粮支援前线,甚至舍去亲人救助铁军战士,这种血浓于水的风尚是因为共产党人领导下的铁军心中,只有群众的安危冷暖,只有人民的最终利益。现代社会,省却了革命岁月的艰难与煎熬,但从未省略军民一心,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驻地部队不是脱离群众的自治体,而是与地方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联合体,是弘扬铁军人文精神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典范。
5.提升群众参与热情,贯彻法治化
群众路线的贯彻与执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广泛的群众参与。现代铁军精神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只能是孤芳自赏。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都是铁军精神当之无愧的职责所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性要求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既需要党政执行者密切关注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需要群众参与的循序渐进,严格遵循法治轨道,以此形成党群、政群、社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6.健全良性绩效管理,落实科学化
地方政治绩效的优化与科学化是盐阜革命老区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破除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现代铁军精神的一项新课题。过去,依靠枪杆子、笔杆子,依靠盐阜人民,铁军与全国人民一起取得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发展,已经不是冒着枪林弹雨,而是力避糖衣炮弹,力求科学发展,力争创先争优。从政治层面来看,完善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将是现代铁军精神的主导思想之一。对于现代铁军精神而言,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坚持创新意识,坚持创新思维,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性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
盐阜人民的智慧整合了铁军精神,时代的发展更寄予了铁军精神崭新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盐阜人民而言,现代铁军精神寄托着盐阜人民的厚望,承载着盐阜人民的叮嘱,背负着盐阜人民的重托。大力弘扬现代铁军精神,将为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提供更为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
[3]苏克勤.铁军纵横战江淮[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