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

2016-03-19 03:20周金堂李春耕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

周金堂,李春耕

(1.江西省教育厅;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南昌 330038)



·苏区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

周金堂1,2,李春耕2

(1.江西省教育厅;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南昌330038)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旧的社会制度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毛泽东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做好社会工作的思想观点,如:坚持“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用和平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践行党的宗旨,注重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等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期,这些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对于我们正确做好社会工作、加强社会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社会工作;理论观点;思想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根据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在我们党于革命战争年代所创立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工作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特点的社会工作思想,对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政局、人心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党的社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用和平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即将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政执政的新任务,将经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共开展社会工作、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可能。正如李达所说:“要解决社会问题,自身若不取得政权,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就是各国社会革命的由来。”[1]但党取得政权、建立新中国之时,所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众多社会问题和出现的大量新问题诸如生产原料奇缺、工厂大量关闭、金融物价混乱、通货膨胀加剧、城乡贸易不畅、失业工人激增、农业灾害严重等,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

1949年4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2]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与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3]1427“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3]1427-1428这一“四面八方”思想对于尽快解决当时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缓和各阶级矛盾,促进各阶级团结与合作,恢复城市经济,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于同年被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根本方针。

和战争时期单纯的军事斗争相比,“四面八方”的内涵要宽泛得多,实际上就是对一个社会的综合管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是经济政策,虽然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但对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宏观经济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公私”“劳资”“城乡”“内外”,每一项都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工作,统归于社会工作范畴。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好转。毛泽东于1953年又适时地提出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这条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在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向高级的过渡形式,改造与建设并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整合了个体私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协调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制度前提和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国家政权。

二、践行党的宗旨,服务百姓大众

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1949年之后,毛泽东传承和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1958年,他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强调:“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5]

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战乱造成的社会经济困难,使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毛泽东十分关注经济恢复和保障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并将其提升到关乎新生政权能否巩固的政治高度。他指出:“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3]1428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无业、失业和水旱受灾人员,毛泽东要求:“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必须继续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6]19毛泽东保障民生、关注弱势群众体的社会思想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7]

作为群众主体之一的农民,毛泽东对他们利益的维护和保护同样特别注重。根据建国后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农民往往是弱势群体。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8]79-80在工业化的建设进程中,必须走统筹兼顾、共同繁荣之路,要让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都实现转型,走向现代化,城乡居民才能共同富裕。毛泽东这一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不仅给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提供了保护,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所在。

毛泽东坚持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揭示了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能量。这对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注重工作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总结出了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建设时期,毛泽东依然强调这样的工作态度。他指出,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在坚持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方法。他认为,“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3]1440早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对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委要完成领导任务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使“一班人”动起来;有问题就当面说,摆到桌面上来,不要在背后议论,书记、委员要相互谅解,相互支援;各党委委员要“互通情报”,取得共同的语言,切不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要“不耻下问”,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要学会“弹钢琴”, 党委要始终抓紧中心工作,在开展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其他工作;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它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在谈到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同事之间关系时,毛泽东强调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同志,而且应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志;力戒骄傲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等。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落后造成的压力和束缚”[9],极想把中国的经济搞得快一些。为适应当时人民群众生产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一系列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原则。如抓两头,带中间;应当采用说服而不是压服的方法;应派遣负责同志到各地的基层单位去总结群众中的先进经验;“打掉官风,实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尽可能地纠正一切工作上、作风上、制度上的缺点和错误”[10]354“一年一定要有四个月的时间轮流离开办公室,到下面去作调查研究”“哪怕一个地方谈三四小时就走也好”“要和工人、农民接触,要增加感性认识”;[10]354对待干部和群众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要使人感到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任何英雄豪杰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其原料和半成品只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其头脑只是起了一个加工工厂的作用,而且,这种完成品正确与否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或者“二排议员”,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

工作方法的问题,涉及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规范能否落到实处的问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原则,制度、规范是刚性的东西,具体执行和落实要靠方法。执行者面对的是社会千差万别的实际和社会不同群体错综复杂的情况。事实上,这个执行落实的过程,就是一种完成综合社会工作的过程,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打掉官风”、联系群众、接触实际、转变作风的过程。因为落实工作的好与坏,影响到经济社会治理的绩效,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优劣。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无论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都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革命时期我们党这样做了,建设时期也应当这样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像民主革命时期一样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他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6]268

统筹兼顾是毛泽东社会工作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后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兼顾这一思想。他指出:“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种统筹兼顾的思想,要向大家说清楚。”[10]186-187就这种思想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而言,毛泽东当时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重点虽在经济领域,但又不仅限于此,还包括粮食、灾荒、就业、教育、知识分子、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各项问题。毛泽东认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必须以对全体人民负责的精神,都要用统筹兼顾方法,都要依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与各方面的人协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适当的安排。

为了把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落到实处,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他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10]228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要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大类,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强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要学会用民主的办法,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著作,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社会工作思想的集中而全面的阐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工作面临着各社会阶层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关系和矛盾同过去战时不一样,绝大多数是属于各阶层为同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关系和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些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如处理不好,又势必影响国家大局。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和矛盾,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也是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工作提出的理论指导。

五、创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其余都是少数民族。民族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正确分析了我国各民族所呈现出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依据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状况,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一是实行民族平等。早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各民族与汉族之间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1]毛泽东后来还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导下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在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这一政策于1954年写入了宪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毛泽东还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他指出,“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10]4

二是加强民族团结。毛泽东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6]278毛泽东告诫全党,要避免犯苏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所犯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错误,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要谨慎对待等。他还着重批评了在党内很多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的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他指出:“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6]75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更快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三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虽然同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资金技术短缺,设备不足,但毛泽东仍然认识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6]277只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丰富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不但可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而且还可以加快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除了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因为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且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能够较好地体察本民族人民的情感与疾苦,能较好地结合本民族的特点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因此,他认为:“要完全解决民族问题,完成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以的。”[10]228建国后,我们党建立了多所民族学院,举办了大量的民族干部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和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主张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

从人口数量上看,女性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故有“妇女半边天”一说。妇女是社会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的工作如果做好了,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反之,将会成为阻力或障碍。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封建社会道德伦理 “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严重地束缚着妇女的解放。对妇女遭受的各种不平等、不公平的待遇,毛泽东曾于1919年针对“赵五贞事件”在12天之内连续发表了9篇文章,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婚姻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夜,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妇女“为增加生产,为争取民主权利而奋斗”。1950年通过的毛泽东亲自签署的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和保证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权利。他认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8]458只有转换家庭职能,实现家庭的社会化和家务劳动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此,他结合恩格斯的“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12]的观念。他指出:“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6]247

新中国成立前后,正是在毛泽东的极力倡导和号召下,使中国妇女打破了几千年来依附于男人的局面。妇女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政治上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使家庭中的主从关系、依存关系、金钱关系逐步变成了平等关系、互助关系,从而使中国妇女世代盼望的男女平等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变成了现实。“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和行动为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所认同。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七、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医治好战争的创伤,经济快速恢复,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思考,逐渐形成了社会工作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是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社会工作的一个理论创新。

纵观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工作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治国理政,特别是在加强社会建设方面作了很多艰辛的探索和努力。这些宝贵的思想方法和政策主张,为我们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抓好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也必将对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李达.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40.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61.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责任编辑:侯伟浩

Mao Zedong's Thoughts of Social 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HOU Jintang1,2, LI Chengeng2

(1.JiangxiProvinceEducationCommission; 2.ChinaJianggangshanCadreInstitute,Nanchang330038,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acing the social reality left over by old social system, Mao Zedong pointed out a series of ideas on doing the social work. Today, our country lies in the crucial moment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moderately prosperoll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idea mentioned above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doing social work,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o Zedong; sovial work; theoretical views; thinking methods

1004-8332(2016)02-0025-05

2015-12-07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DJ031)

周金堂(1956-),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原副院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李春耕(1966-),男,山东莘县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4

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47.031.html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