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觉新形象新论

2016-03-18 12:25许海洋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父权母爱矛盾

内容摘要:长久以来,对于《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予以阐释,且争论不断。本文试图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父母亲角色的缺失这一情感角度,分析觉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觉新 父权 母爱 矛盾

《史记·屈原列传》中:“父母者,人之本也。”①可见父母亲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居于家庭关系中最顶层的位置,本文以这一角度从巴金的经典作品《家》入手,通过在“父母亲”这一角色缺失的情况下,从情感这一角度对《家》中的觉新形象予以分析,试图更为详细的阐释《家》中觉新形象的复杂性。

一.父权的转移

觉新曾是一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成绩优秀,渴望进大学深造,甚至想出国留学,在事业上有所造就。然而这一切都被旧家庭所不容。中学毕业的那天晚上,父亲告诉他已为他定下婚事。“我现在身体不太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贤内助……”②文中此处已埋下伏笔,父亲身体不好,大家族中部分父权准备转移交接给长子,那就要先安排决心的婚事,先成家。觉新继续学业深造的美好前程断送了,同时婚姻自主的美梦也破灭了。觉新没挣扎也无反抗的顺从了,而这顺从的原因一是大家庭中长子责任的定型,要将来子承父业,掌管家族一切大事,对其余家庭成员来讲,长兄如父。这一身份与生具有不可撼动的家族权威。觉新深知是挣不开、逃不掉的,所以选择了顺从。另一方面是对父母亲的爱与孝顺,对弟弟妹妹的期望。文本中觉新回忆母亲活着时候的情景,可看出这也是觉新未反抗的理由。觉新前程彻底的断送,理想化为无踪的泡影是在婚后父亲给其安排工作。“你成了家,应该靠自己挣钱过活了……以后的事就要完全靠你自己……家里虽然有钱可以送你到下面去继续求学,但是一则你已经有了妻子,二则,现在没有分家……不好把你送到下面去……你爷爷也不一定赞成……我已经给你找好了一个位置,就在西蜀实业公司……”③成家后自然要立业,读书于种种缘由已不可,那就是要工作了。这里可看出祖父是家族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掌管着家族众成员的命运。祖父不赞成,断然是不可尝试。父亲“劝说”式谈话奏效,觉新认为“一切都完了。”只好应着、顺着,就这样大步迈入了社会。“不抵抗”主义彰显的淋漓尽致,而这其中也包含了太多无奈。而在此时,觉新仅过着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并未参与到家族事业以及生活经营与管理。这些可以说是父权转移的前期准备工作。

“父亲去了,把这一房的责任放在他的肩上。……早最初的几个月,这个担子还不算沉重,他挑着它并不觉得吃力。可短短的时期一过,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④父亲过世后,父权转移至觉新身上。这时觉新扛起了经营家族事业、赡养继母、照顾弟弟妹妹,又要兼顾叔叔婶婶他房利益的沉重担子。此时才刚开始体会到和平和爱的绅士家庭外表下相互间的仇恨和斗争。斗争毫无结果,劝解有无效,万分疲倦下,觉新发明了新的处理家事的方法,极力避免冲突,在可行范围内敷衍,恭敬且陪同长辈。觉新“作揖”哲学应时而生了。

在众多学者的论文中,一开始就将觉新定义为长房长子的形象,故应承担相应的支撑封建大家庭的责任。但笔者认为是从父亲病故以后,觉新才正式扛起大家庭的担子。这无疑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后,父权转移给下一代长子。

二.母爱的延续

《家》中母亲角色是缺失的,虽有继母,但是不足以支撑起母亲这一形象的。所以母亲角色的职能分化了。分至继母、黄妈和觉新等人物形象身上。这里就分析觉新这一人物形象中所背负着的母亲角色的部分职能,主要是母爱的延续。

“然而恶运来了。在中学肄业的思念中间他失掉了母亲……这个继母还是他的死去的母亲的堂妹……环境似乎改变了一点,至少他失去了一样东西……而且深切地感到母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的。”⑤母亲的逝世是在小说开头就有提到的,继母只是填补了母亲这一空白位置,并未承担起这一角色的职能。所以在觉新心中母亲角色是缺失的,母爱也是消失了的。“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⑥觉新的“自我牺牲”,他自认为是对母亲的报答,就是要照顾好弟弟妹妹,要他们长大争气。这恰恰是母亲的愿望,亦应是母亲的职责,母亲角色缺失,职能转移至觉新身上。这就要兼顾照顾弟弟妹妹,是觉新情感细腻的体现。

觉新对梅的感情,以及对瑞珏的感情都可以说是对“母爱”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变式。梅与瑞珏都是都是封建制度下的贤慧淑女,她们善良、温柔,对待爱情诚笃坚贞,对待生活充满热爱和追求。觉新在梅和瑞珏处都能得到安慰、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与呵护,这是他儿时在母亲那里得到的,让他在大家庭这个处处危机之地有一方净土,在疲劳厌倦之时,有一处可以休养生息。这是觉新能够短时间内接受瑞珏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原因即是瑞珏与梅形象差异并不大,较之梅,瑞珏更多了份大气与豁达。无需觉新过度关心与照应,事事大都办置妥帖,大家庭中“贤内助”的典型。通过觉新对母亲的追忆,母亲也对父亲十分支持,在家中孝顺祖父,即使委屈也将家中事务处理井井有条的大家庭中贤惠媳妇的形象。可以说瑞珏形象是觉新母亲形象的变式映照。觉新对儿子海臣的爱,较之父爱多了分细腻,较之母爱又多了分期待。觉新在海臣身上倾注的大量的爱,是他渴求的。他希望自己想做不能做的都应当由儿子来替他完成。此处不仅有觉新对儿子的爱有母爱的细腻在里面,还有望子成龙,子承父愿,这就又涉及到传承与转移。

可见,作为大家庭长子的觉新,不仅是继承了父亲在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兼具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这母亲般的呵护与关爱,不仅弟弟妹妹们需要,同时也是觉新渴求的。觉新身上有父权的粗糙与母爱的细腻相结合,这是大家庭中有些有肉有感情的长子形象。

三.矛盾的结合体

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有其深刻的复杂性,自身也是极为矛盾的。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到底觉新是旧时代的维护者,还是新时代的支持者?应批判还是辩证的看?学者对此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若是从父母亲角色缺失这一情感角度去看,那么觉新形象表现出来的矛盾是能够合理解释的。

觉新的“不抵抗主义”一方面是继承父权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觉新善良温顺性格使然。“作揖哲学”一面是对和平表面下的尔虞我诈,相互争斗的厌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明哲保身,继而保自己这一房远离是非,保亲近家人一方“净土”。

最能体现觉新身上所承父亲的权威与细腻母爱之间矛盾性的一面,即觉民逃婚与觉慧离家这两件事情上。在觉民被逼婚初以及逃婚时,觉新都是退缩,劝其接受祖父给予的这一安排。觉民被安排婚事,此时觉新已经作为这一房的“父亲”一样的存在了,觉民的逃婚,一方面是对觉新家权的忽略,更是在祖父面前,对觉新“父权”的无视。加之祖父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不可调和的。另一方面是从他自身经历来想,对觉民是打从心底的同情,不想再发生自己当年类似的事件。可从现在生活来看,被安排这样的婚事也不一定是悲剧,娶到一个如瑞珏这般温婉贤淑之人,也是很好的。觉民也可能会得到幸福,祖父得到满足,家庭稳固。所以觉新劝觉民听从安排。恰恰忽略了觉民与琴的牢固感情,以及捍卫婚姻自由的不动之心。觉新最后去祖父处为觉民说情,还是体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觉新极其挣扎纠结的内心中,对于弟弟的理解与爱还是战胜了家族权威的。觉新刚得知觉慧想要离家的消息时,是极力反对与劝说的。当得知觉慧离家不可劝说时,也是偷偷给予帮助,暗地帮忙他离家。笔者认为觉新极力劝说觉慧留下,拿祖父“威胁”并非是维护大家庭的权威,更多的是哥哥对弟弟的万般不舍,劝说无效,穷途末路,欲“威胁”觉慧,希望弟弟留在自己身边,留在家人身边。在觉慧临走的对话中,“你衣服带够了没有?要多带一点的……”“你带的路菜还太少。我房间里还有几筒罐头火腿……”“路费问题还是按照上次商量的那样办吧……”“以后就是你一个人了,寒暖饱饥都应该留心才是。……”“你在上海,要用钱你尽管放心用。不管你进什么学堂,我总负责接济你经费……”⑦处处充分彰显哥哥对弟弟无微的关怀与细腻的爱,宛如一位温婉的母亲对远行儿女的尽细叮咛与嘱咐。

从父母亲形象的缺失,觉新对大家庭中父母亲职能的继承这一情感角度来分析觉新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就不难理解为何作家巴金在塑造觉新形象时给予的同情,也不难回答觉新形象的矛盾性。

注 释

①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③④⑤⑥⑦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汪致正主编:《巴金的两个哥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宋曰家:《巴金小说人物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4.贾植芳等编:《巴金作品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李存光编:《巴金研究资料》(上、中、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作者介绍:许海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父权母爱矛盾
矛盾的我
阅读母爱这本书
“矛盾多发”可怕吗?
母爱的另一面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
母爱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