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芬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研究教法的较多,其实学法的指导更不容忽视。作者根据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和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培养阅读能力;进行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学会迁移运用,旨在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诵读 迁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广受关注。许多教师致力于文言文教学的教法研究,笔者认为,教法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的影响则是终生的。余文森教授曾经强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会有很大的发展后劲。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的境界”,这是教学的最终追求。如果只是为了暂时的考试需要,让学生突击记住一些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多年以后学生的脑子里基本已不存有文言文的印记,那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何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从何培养?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文言文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为将来阅读古代文章著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的。学生只有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走进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精神思想的魅力。
一、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传统语文课堂常常用串讲式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欲望。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方式,传统教学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当然,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毫无目的地让学生学习,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材料和预设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案:
一、补充资料
1.作者作品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明亡后不仕,穷愁潦倒入山著书以终。晚年国破家亡,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两部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写于明亡以后。
2.作品摘录: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二、预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略)
2.给加点的字释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余挐一小舟
(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
(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强饮三大白而别
(9)上下一白
3.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找出文中写雪景的语句,试着描绘这一画面。
5.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舟子说的“痴”?
这一预习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补充资料,谈谈对张岱的印象;仔细阅读课文,完成预习题。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预习案时,首先就对张岱这个人给予极大的关注,“知人论世”,学生在上课前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降低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减少了理解文章的诸多障碍。预习题中有对生疏字词读音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翻译。更重要的是紧扣文章特点,设计理解雪景和理解文章主题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会筛选并细读写雪景的语句,思考这到底是怎样的西湖夜晚雪后的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和平时老师布置预习让学生粗粗看一遍课文要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于文中“痴”的理解,这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解读张岱这一奇人,这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文章的内涵。通过这一预习案,学生已大致了解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有亲近文本的机会,这比上课老师提问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要实用有效得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汇集了古代文化精华,其中语言表达、思想内容都堪称经典。因此,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优美的音韵和节奏,从而促进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领会。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引领,一般情况可以有以下步骤: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由于距今久远,文言文中有些生僻字通假字现在已不常用,学生对此很陌生,这时教师要进行强调纠正,这是诵读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读准句读。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文言文的语句中有好多省略句倒装句等,学生对语句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下容易读破句,分不清句读。教师要指出学生错误的停顿,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再次,指导学生读准文章句段的语气语调。这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时需要教师边讲析边进行示范朗读。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文气。这一阶段是最高层次的朗读,要求通过声音传递出文章整体的情感、连贯的气势、深刻的文意。有时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小组竞赛朗读,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达到这一境界。
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授《口技》一文时,就很好地进行了文言文的诵读指导和训练。教学时他分别引导学生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朗读,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从“沸沸扬扬地读”、“字正腔圆地读”、“层次分明地读”、“缓急有致地读”四个层次层层推进,从初步接触感知文章特点到读出文章情味再到读出文章结构层次,最后水到渠成地完全进入文章所描写渲染的情境中。朗读过程中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有效地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很快就体会到怎样才是字正腔圆地朗读,于是纷纷模仿读起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初步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真是一举多得,实在妙不可言。最后“缓急有致地读”,师生合作读,完美演绎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深夜起火的场景,课堂俨然回到古代的表演中。这堪称文言文朗读教学的经典,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文言语感自然而然就在读中产生。
除了朗读指导外,背诵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更好地奠定文言文的学习基础。现代文言文教学中的背诵当然不需要“悬梁刺股”式的苦读,要尽量让文言文背诵充满趣味和挑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和方法,如文路背诵法、关键词背诵法、想象画面背诵法、分部分背诵法、句段开头提示法、听录音背诵法等。如关键词背诵法,教师可以在理解课文时板书相关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试背,几次之后学生就能较好地背诵下来。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有时还可以边读边抄写,边背边写,甚至可以进行夸张的手势辅助表演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形式的背诵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慢慢地会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三、归纳整理,学会迁移
(一)抓住典型,发现规律。
文言文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典型字词句,不时进行归纳整理,对常见文言现象了然于胸。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法。“走送之”是指“跑着送还书”,体现作者借书看完抄完之后急着送还的急切心理,也能体现他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还有“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字,在古代是“热水”的意思,说“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冻僵的四肢”,如果用现在的意思“菜汤、肉汤”就解释不通了。再有“右备容臭”中的“臭”字,这里的意思是“香气”,“容臭”指的是香袋,如果用现在的“臭气”解释,就匪夷所思。让学生记住这些典型的例句,读其他文章时慢慢学会迁移理解,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会少很多,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又如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也是经常出现的,而且这和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在平常教学中能时刻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分类整理,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词语积累自然就丰厚起来。余映潮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经常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语,我们可以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
对于文言词语的归纳整理,余老师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巧编练习”的方法。他引导学生参考课后练习的“词义辨析”题进行归纳整理,这其实就是对文章中的一词多义进行整理。余老师并没有采用一问一答的碎问方式讲解这一知识点,他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学生兴味盎然地找。于是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基本把课文中的一词多义找齐。当然,学生的理解有时难免狭隘和肤浅,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提升。余老师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进行了归纳总结,一共有几个重点的词语,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直观明了,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或及时补充遗漏的词语。另外,他还补充了“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多个近义词也可以放在一起辨析,自然就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可以说是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样的方法指导实在又容易掌握,有趣又可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扎扎实实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在学文言文时容易抓住一些典型文言现象,发现一些语言规律,学起来自然就轻松得多。
(二)联想比较,推断语意。
首先可以用课文联想法。当练习或试卷中出现某一加点的实词时,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此词的意义。如“去之南郡”中的“去”字,这句是课外语段中的,可联想到课内有关“去”的句子,如“旦辞爷娘去”、“去国怀乡”,这两个都是“离开”的意思,比较一下,这里的意思也是“离开”,即“离开这里到南郡去”。
其次可以用成语联想法。很多成语都出自古代一些故事和典籍中,如《庄子》《韩非子》等。成语使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依托,就像建构主义说的理解的脚手架,学生只要联想起一定的成语及意思,很多文言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依托,调动学生用已有知识建构起新知识。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尝趋百里外”的“趋”,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和“趋”相关的成语,学生马上想到“趋之若鹜”,“趋之若鹜”的“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这里的“趋”也是这个意思,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进一步进行联系,2012年杭州中考语文卷中的文言文部分就出现“其子趋往视之”中的“趋”的解释辨析,这个文言文语段是课外的,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有些学生便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了。如果联想到“趋之若鹜”“尝趋百里外”,再结合前后文语境,这里的“趋”就理解为“快步走”。通过常见的成语解释文言文的相关词语,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文言文变得轻松简单。
文言文的学法有很多,举不胜举,笔者只是列举教学实践中感触比较深的三点。培养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除了设计预习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文言语感的途径除了诵读外,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也是一种良好的途径。文言词语的积累运用,可以不时渗透一些方法,如组词法、相似结构法、语境分析法等。当然,不管怎样的方法,平时的积累强记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余映潮.《口技》教学实录.中学语文(上旬),2007(4).
[3]余映潮.《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点评.中学语文(上旬),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