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脉络及影响研究

2016-03-18 20:51多淑杰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孙中山工业化思想

多淑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 528404)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脉络及影响研究

多淑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是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的内核,是其在“内审中国情势,外察世界潮流”基础上融中外经济发展之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内容涵盖了西方工业化发展认识、中国工业化发展重点、工业化布局、工业化路径等诸多方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实业治国方略思想体系,对其后的中国工业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孙中山;工业化;民生主义;实业计划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导者,不仅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以实业救国强国之道为核心的工业化思想成为孙中山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勾勒出了宏伟蓝图。这些构想不仅在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前人的思想,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它对中国现代工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当前中国工业化改革正在进行中,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不断得到实践和验证,在未来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借鉴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精髓、指导中国工业化发展成为孙中山思想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分析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形成的脉络、主要内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脉络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形成也与其多年对中外经济思想的研学和中西方发展差异的体察密切相关。他在1923年谈及自己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考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者”[2]。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形成的根源是其“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其工业化思想伴随着孙中山对社会改革认知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梳理孙中山革命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改良社会阶段、民主革命阶段和民权民生主义建设阶段。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我们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5年之前):孙中山工业化思想萌芽期。从现有文献来看,孙中山对经济关注最早出现在1890年《致郑藻如书》一文中,文中谈到“某留心经济之学拾有余年矣,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至历朝制度之沿革,大则两间之天道人事,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此文简要从兴农兴教等方面表达了孙中山改良社会的意愿,对工业化发展并没有详细的论述。而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明确提出了“富强治国”的经济发展之道,指出“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李鸿章书》可谓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其工业化思想主要体现在“用机器代替人力实现物尽其用”以及“人才观”的论述上,认为“机器巧,则百艺兴,制作盛,上而军国要需,下而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财力,故作人力所不作之工,成人事所不成之物”。这一时期孙中山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现主要是寄希望于当权者的影响,即在原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希望当权者或执政者进行变革,以改变当时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1895—1911年):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期。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演变。继孙中山寄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实现强国富民之路梦想破灭后,开始寻求革命手段解决当时社会发展问题。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中提到“经济问题是继政治问题之后”,并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实现“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其后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又指出,“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要注重“民生主义”的发展。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3]他认为,在当时科学文明发展之际,民生主义建设主要就是进行实业革命和工业化发展。在这一时期他多次在西方国家“游学志士”,洞察了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变革,意识到欧美工业化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他认为,一方面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借机械力去帮助人工,自然事半功倍”,“其财富多于钱袋不止数千倍”[4]。但另一方面,工业文明也带来社会贫富不均,“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从而提出“中国今日如果实行民生主义,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形成了“国家资本”主导工业化改革的思想。

第三阶段(1912—1925年):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成熟期。1912年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遂从实践方面着手进行民生主义改革,积极推行加快发展实业的新政策和新措施,在民国政府设立实业部门,鼓励社会建立实业团体。在这一时期,孙中山融合中外经济思想学说,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完成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三民主义》等著述,三书合称为《建国方略》,详细论述了中国工业化改革战略构想,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工业化发展思想体系。在《建国方略》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布局以及途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实业救国之道。其中1919年《实业计划》的完成,是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发展成熟的一大标志。书中提出了六大计划和结论,详细论述了工业化发展路径,勾勒出了一幅通过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国的宏伟蓝图。

二、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内容

1.西方工业化革命认识

孙中山多年游历西方国家,体察西方各国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影响,对西方工业化变革有了独到的见解,对欧美国家工业化革命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认为“近世欧美各国之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发达,生活程度遂忽由安适地位而骤进至繁华地位”,“财力足以鞭鞑天下,宰制四海矣”[5],另一方面也指出“工业革命施福惠于人群者为极少之数,而加痛苦于人群者为极大多数也”,“经工业革命之后,则社会革命之风潮,因之大作矣”[6]。孙中山意识到工业革命如实施不当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中国要想富强,赶超欧美国家,必须进行工业化改革,实施实业救国之道,认为“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另一方面提出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照西方文明之旧路,认为“彼西方文明之路径,是一未辟之路径,即不啻如哥伦布初往美国之海程,犹人行黑夜之景况”[7],并提议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利益,除了偿还外资、增加工人工资和改良推广机器外,其余需留存于公共物品和公共事业,保障人民享有近代文明成果。

2.中国工业部门发展重点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将工业系统分为两大类层次:第一层次为“关键及根本工业”,第二层次为“本部工业”,其中“关键及根本工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矿业、冶炼及机械制造等生产资料部门,“本部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印刷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孙中山认为应优先发展第一层次即“关键及根本工业”,因为“当关键及根本工业既发达,其他多种工业皆自然于全国在甚短时期内同时发生”。同时也提出第一层次的发展会带来第二层次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本部工业”,认为“关键及根本工业发达,人民有许多工事可为,而工资及生活程度皆增高;工资既增多,生活必要品及安适品之价格亦增加。故发达本部工业之目的”。《实业计划》前四种计划专论了“关键及根本工业”如何由国家发展主导的模式。这一观点和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通过国家建设大量公共设施以扩大总需求进而提振国民经济的思想不谋而合[8]。这一思想观点比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建设思想早了10多年。

孙中山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界定这两类工业之间关系,并提出产业间协调发展的革命家。除了重视两大类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孙中山在工业化发展计划中,注重其他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和协同发展。他认为“矿业与农业为工业上供给原料之主要源泉也”,要大力发展矿业和农业。同时指出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商业繁荣,应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做到“货能畅其流”。

3.中国工业化布局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首次对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进行了区域划分,他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以建设北部,中东部、南部三大世界级大港为中心,改造内陆江河水域系统,建造中央、西南、西北、东南、东北、高原等6大铁路系统,构建连接三大经济区,互通世界的交通网络,从而实现中国各区域间联动发展的经济格局。这一理念与现代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区域开发模式相吻合,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利用区位优势的理念。在矿源开采、冶炼制造及轻工业企业选址等方面也充分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布局。如在关于设立炼钢、炼铁厂时,他强调就原料附近设厂,“使之便于各种金属之化炼”,“谋相当之供给”。对储藏食物用的锡铁片厂应设于铁矿之近处。西北部羊毛发达,应设立工厂以制造一切羊毛货物。对建筑材料生产的选择以“材料与市场相近者为之”。孙中山工业化布局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4.中国工业化道路

(1)在工业道路体制上,建立由国家主导的多元管理体制。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也。凡夫事物之可以为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为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9]对由个人企业经营的,国家大力扶持,如废除一些过重的税负、对紊乱的货币进行改良、排除各种官吏管理障碍等。同时,为了避免大资本出现,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主张。提出凡是具有垄断或独占性质的大企业或能控制国家经济之命脉的实业均应由国家经营。孙中山这种既发展私有经济又要发展国家经济的思想是在对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及带来的影响辩证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既反映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正确认识,又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一种向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2)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外资和外才。发展工业需要有劳动、资本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孙中山认为“我国所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因此,提出“凡此一切之根本救治,为用外国资本及专门家发达工业以图全国民之福利。”[10]并进一步指出,“倘我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外才,以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11]这一思想来源不仅是立足中国当时财力不足的实际,同时也是借鉴国外实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指出美国作为世界最富强的国家,“当其发展实业之初,资本则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国。”[12]但也强调,利用外资不能丧失主权和事权,认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表达了利用外资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多次提出应加强中国与世界合作。孙中山“利用外资、外才”以及“国际间加强合作”的观点体现了其“合作、包容、开放”的思想,相对于此前中国一直以来闭关自守的思想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符合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具有时代前瞻性。

(3)科教兴国,发展人才。孙中山在复兴民族富强之路上也深刻体会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越发展,需要国民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越多。他说:“世界进化,随学问为转移。自有人类以来,必有专门名家发明各种专门学说,然后有各种政治、实业之天然进化。”[13]。他还强调“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有学问购来。”[14]《上李鸿章书》中“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同样表明了孙中山对人才和科技知识的重视。而知识学问的获得和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只有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才能最终完成中国富强事业。孙中山从设立专门教育经费、发展职业教育、强化办学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三、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涵盖了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区域工业布局、工业化发展制度、开放合作、科教兴国等诸多方面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工业化发展思想体系,不仅展现了其实业治国的雄伟战略,而且表明了其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这一工业化构想对近现代工业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积极影响

民国时期,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有选择地参照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工业化政策和措施,促进了1917—1923年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15]。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度腐败,为人民谋福祉的国家资本逐渐演变成官僚个人资本,实际发展路径背离了孙中山的工业化发展思想。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延续孙中山工业化强国富民思想,认为工业化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基本途径,提倡大力发展工业化。在吸收孙中山国营经济发展和重工业关键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工业化改革,最终建立了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体系,壮大了国家工业实力和国防实力。但由于忽视了人民生活资料部门的发展,导致了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协调,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工业化发展之路受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实时调整发展路线,大胆改革,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放活个体经济,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吸引利用外资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加速工业化改革进程,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工业化改革发展之歌。时至今日,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为世界所瞩目。在未来的工业化改革中我们应继续秉承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精髓,推进工业化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民生”为本,推进工业化改革。孙中山工业化建设的目的是改善民生,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我国未来工业化改革也应体现“以民为本”,将工业化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二是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工业管理体制。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尤为重要。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国进民退”,而是应使民营资本具有同国有资本平等的竞争权利。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分工越来越细,各国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中国应继续充分利用国际化合作的大环境,吸引外资、外才和技术为我所用,助推国内工业化升级改造的实现。同时也应警惕外资对民族工业的“挤出效应”,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2.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时代局限

正如事物的发展总不是尽善尽美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急于求成和对外国资本抱有过于美好的幻想。由于孙中山深刻体会了当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悬殊和人民生活的悲苦,因此急于通过工业化改革摆脱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困境,此心境可以理解。但寄希望于外资和外才,实现“数年之间,我之机器亦可发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等愿望脱离了当时中国实际,超出了社会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可行性大打折扣。美国大使回复孙中山《实业计划》中也曾提到此实业计划速度过快。同时对外国资本的引进上,引进计划规模和范围都比较大,并提出“与世界各国互相提携,共同开发”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尽管中国当时推翻了腐朽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试图瓜分中国,是反对与中国共同发展的,因此寄希望西方列强扶持中国是不现实的,具有“乌托邦式”色彩。不过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在当时环境下看来,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某种程度上也不符合时代环境,但不得不说其工业化思想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其开放包容和协调发展理念对指导其后的中国工业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于秋华.《建国方略》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5):9.

[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0.

[3]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5.

[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7.

[5]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8-397.

[6]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8-397.

[7]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8-397.

[8]孙智君,朱凯.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6):33.

[9]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3.

[10]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8.

[11]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7.

[1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5.

[13]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3.

[1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3.

[15]宋正.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报刊,2012(2):160.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Sun yat-sen’s Thoughts on Industrialization

DUO Shujie
(Zhongsh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Zhongshan 528404,China)

Sun Yat-sen's thought 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core of his broad and profound thoughts,which wa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both domestic situation and world trend and Combining Chinese and foreign economictheories.Itexperiencedthestagesofgermination,developmentandmaturity,coveringthe understanding onwesternindustrialization,key tothedevelopmentofChina’s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arrangement and developing path in China.Sun Yat-sen’s thought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strategy system forChina’s industryplaning,whichhas hada greatinfluenceonindustrializationconstruction thereafter and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industrialization reform for the future.

Sun Yat-sen;industrialization;the people’s livelihood;industry planing

F129

A

1673-5609(2016)05-0019-05

2016-08-12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YQZS2015100)。

多淑杰(1979—),女,河北阜城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杨驰][英文编辑:秋虹][责任校对:杨驰]

猜你喜欢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