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钱 进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措施探析
王海峰 钱 进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方向,坚持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主要功能应定位为“突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水平、提高监管能力”。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后勤职工利益和广大师生利益的关系,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措施
后勤服务与保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方向,坚持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对如何构建高校自身特色和满足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进行了认真思考与调研,现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定位、后勤管理部门的功能、后勤专业队伍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与意见:
1. 科学设计,稳步推进。科学、合理做好顶层设计,稳步实施推进后勤各项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学校要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同时,在转制过程中对现有后勤人员安排、资产使用及经费与资金投入给予相应的优先优惠政策扶持,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高校后勤从本质上说是高校整体服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急于分割不利于高校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宜过快,应科学统筹,小步走、稳步走。高校后勤的公益化特征是在国内外都具有的普遍性质。重视高校后勤的社会调节作用及公益化主导,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管理更规范,服务更优化,保障更有力,师生更满意,使大家共享改革的成果与红利。
2.保障优先,兼顾效益。高校改革的初衷是提升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而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同时改革应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某个方面的赚钱应该能反哺于高校后勤服务,为学校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学校成立公用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并从后勤集团逐步分离定位是准确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要引入竞争,尤其是社会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建立在不增加广大师生员工消费成本的基础之上,同时要保证竞争的规范有序,尤其是引进的社会餐饮机构、个人、物业机构等,对日常经营行为要规范措施、检查手段、善后方案,要小心“合同纠纷”和“烂尾现象”。
3.服务教学,优化资源。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应重点做好专业化保障队伍建设和品牌特色经营企业。改革如果想取得成功、有特色、品位与亮点,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改革突破口,比如江南大学的“数字化节约校园建设”、南师大的公用后勤服务保障中心、苏大的教育服务投资发展公司等等。高校可以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深度嵌入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好的服务教学、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应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结合教学评估相关工作,深挖教学过程监控管理与大数据处理服务,建立后勤信息化服务体系。鉴于各学院教务、科研秘书、实验员队伍不稳定及缺乏专业化建设,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为各个学院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人员入手改革,一方面专业化队伍可使院领导、教授从繁琐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将省下的编制更多的引进优秀教师;比如结合书院制,引导后勤公司投资对宿舍加以改造,成立德育教育书院,将简单的宿舍管理提升为德育教育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延伸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现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深度嵌入与融合。充分发挥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打造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推进,在形成品牌特色经营企业后可以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与辐射作用,发挥高校文化优势,引导独立法人公司逐步介入到社会经营或培训,可以为地区培养餐饮等经营性人才,更好的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后勤管理部门作为学校后勤事务的管理机构,树立“一心一意为师生、为师生一心一意” 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厘清职能定位,推进服务转型。主要功能应定位为“突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水平、提高监管能力”。认真践行学校“精细管理、终端服务”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做好专业化保障队伍建设和品牌特色经营企业。
1.突出保障功能。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优化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学校可以成立“公用后勤服务保障中心”体现后勤服务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应认真做好学校公用后勤服务保障相关工作,对全校各校区后勤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保证学校后勤经费投入的合理性、科学性,保障、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进一步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切实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准确把握高效后勤总体的发展形势,在确保校园稳定、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强化服务水平。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有高水平的后勤管理服务与之作保障。后勤处应逐步建立专业化后勤管理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质量、能力、水平,以经费核算、校内服务价格体系调整和行业服务标准制定等为抓手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强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科学、有序和规范化管理,形成有各高校特色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要积极稳妥处理后勤管理服务中的内外关系,并根据需要购买后勤服务。科学合理行使学校维修经费预算、后勤经费使用与控制、合同签约。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满足师生对优质后勤服务的需要,引导后勤公司等组织健康发展。
3.提高监管能力。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甲乙方契约管理模式”,提高监管能力尤为必要。实行“管办分离、购买服务”形式,必须要强化后勤运行跟踪管理,实施风险监控机制。加强过程监控和事后效益评估,形成自主、竞争、规范运作机制,降低风险。对服务实体进行监督,维护师生权益。对后勤生产安全、工程质量、维修项目验收、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进行监督。要细化经营者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完善校内市场规则,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竞争的校园服务市场,使学校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合理、更科学、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面保障和支撑学校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先锋”,充分体现高校对后勤人才的重视及专业队伍建设、引进、发展、稳定的紧迫性。
当前,破解高校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种种新困难、新挑战,必须以构建高校发展目标为契机,统筹考虑、顶层设计,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后勤专业队伍建设,推进专业评价考核等。
1.公司化运作,组建专业队伍。比如公用后勤保障机构,人员可以通过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式,由学校成立的公司聘任、使用和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有危机意识、服务理念、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公用后勤服务保障的需要。努力向精细化的、多家企业参与的岗位托管转变,合理分担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本,统一校园服务市场竞争的起跑线。为更好的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公司托管期结束后,双向选择。可以用三种形式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①人事代理。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且达到学校相关人才引进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入学校人事代理。②股权激励。对部分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尽管不符合学校人事代理条件,但可以给予一定份额的股权,以此来吸引与激励职工。③合伙人制度。对于专业技术强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职工可以探索合伙人制度,共同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高校现有后勤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很难大幅度提高,而且发展后劲不足。后勤管理紧缺的水电、烹饪、园林、建筑、信息技术、高端物业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后勤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积极掌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后勤改革的需要。鼓励一岗多能、多劳多得,实行同岗同酬,优劳优酬,畅通专业技术岗职称评审通道,为广大员工提供晋升的空间和公平的舞台。
3.引进人才,强化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对现有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和管理水平,还要结合工作需要和后勤发展引进思想过硬、技术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并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必要的条件,让事业留住人才,关心爱护人才,激励鼓励人才,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尽其能。可以实行层次管理,适度授权,建立工作检查和反馈机制,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以及凝聚力。
总之,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深化,大部分高校现有存量部分已规划设计的很好,增量部分应是对高校自身有益的增量,不能带来效益的不应过多涉入,项目未来不能回馈高校的不应重点考虑与投入。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后勤职工利益和广大师生利益的关系,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
[1]费益军,刘洁.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以提升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2(4).
[2]叶常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3]田备.协同创新 综合改革 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J].高校后勤研究,201(5).
[4]石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4).
[5]邓铁军,龚亮英,季同月.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政策支持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5.
[江苏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赵相华)